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8506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配套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

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地理环境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话题,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人地思想的内容。

把当今时代人地之间所发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点一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

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人地矛盾激化

后工业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协调,

探究活动一: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互动探究] 1.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猎文明时期——现代文明时期)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尝试用关键词来概括每个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概括该时期出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每一个时期人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如不协调可能会带来什么环境问题?

并说明该思想的局限性。

设计表格比较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差异。

图6.1,6.2,6.3中的案例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时期

生产方式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

采集和狩猎

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崇拜自然

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

农业文明

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不断发展,有很大提高

改造自然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

工业文明

工业科技突飞猛进

生产力极大提高

征服自然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突出

后工业文明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谋求人地协调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完成P92“活动’,

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呢?

为什么?

2、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1)两幅图所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所能看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你所能了解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图1

图1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

A.原始文明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最突出

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

C.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土地

D.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第1题判断决定性因素可以根据图中不同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和影响因素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变化,其中土地应是农业文明时期重要的因素。

第2题人地关系矛盾最突出的应是工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该时期主导经济因素应是科技,所以正确答案选D。

答案:

1.B2.D

 

 

知识点二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产生原因: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2)类型: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固体废弃物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乡差异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探究活动二: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互动探究] 读图6.7思考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

讲讲其中道理。

答案: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

 

阅读教材92页-95页,回答下面问题。

1.人类与环境

有着怎样的关系?

2.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3.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

答案:

1.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2.

(1)产生原因: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2)类型: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3.

城乡差异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读图6.11思考

1.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差异。

2.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答案:

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原苏联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等。

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渡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

 

读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图,回答

(1)~

(2)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1)关于下列各洲退化土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C.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北美洲

D.欧洲退化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2)如图所示,澳大利亚几乎没有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沙尘暴少发

B.农业区降水较丰沛,灌溉量小

C.降水丰沛的地区,水土流失较轻

D.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解析:

(1)图中各大洲的面积分别为:

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可知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类型为主。

南、北美洲中,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南美洲,大洋洲中澳大利亚退化的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故正确答案为B。

(2)土地退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关,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开发利用压力小,能够做到适度、有序开发利用。

且注重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