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984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docx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练习

专题0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g)+3H2(g)

2NH3(g)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内NH3的质量增加了1.7g,则反应速率为

A.v(H2)=0.03mol·L-1·min-1B.v(N2)=0.02mol·L-1·min-1

C.v(NH3)=0.17mol·L-1·min-1D.v(NH3)=0.01mol·L-1·min-1

【答案】D

【解析】

1.7gNH3的物质的量

,所以氨气的反应速率v(NH3)=

mol/(L·min)=0.01mol/(L·min);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所以

故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2.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molA、0.1mol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3A(g)

B(g)+2C(g),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t0~t1阶段的c(B)变化未画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t1=15s,则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t0~t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4mol·L-1·s-1

B.t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的转化率为60%

C.该容器的容积为2L,B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D.t0~t1阶段,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A(g)

B(g)+2C(g)ΔH=-50akJ·mol-1

【答案】B

【解析】t0~t1阶段,A的浓度变化为0.15-0.06=0.09mol·L-1,t0~t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9/15=0.006mol·L-1·s-1,A错误;t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的转化率为=0.09/0.15×100=60%,B正确;根据反应3A(g)

B(g)+2C(g)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A)=0.09mol·L-1,∆c(B)=O.03mol·L-1,由图像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B)=0.05mol·L-1,所以B的起始的浓度为0.02mol·L-1,B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2=0.04mol,C错误;t0~t1阶段,∆c(A)=0.09mol·L-1,∆n(A)=0.09×2=0.18mol,此时放热akJ,如果有3molA完全反应,放热为50a/3kJ,即3A(g)

B(g)+2C(g)ΔH=-50a/3kJ·mol-1,D错误;正确选项B。

3.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乙烯和水蒸气反应制备乙醇。

化学原理:

CH2=CH2(g)+H2O(g)→CH3CH2OH(g)

△H。

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

化学健

C-H

C=C

H-O

C-C

C-O

健能/kJ·mol-1

413

615

463

348

35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合成乙醇的反应是加成反应

B.相同时间段内,反应中用三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相等

C.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

D.上述反应式中,△H=-96kJ·mol-1

【答案】D

【解析】A.上述合成乙醇的反应是加成反应,A正确;B.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同,所以相同时间段内,反应中用三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相等,B正确;C.由题中数据可知,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C正确;D.上述反应式中,△H=(615kJ·mol-1)+(413kJ·mol-1)

+(463kJ·mol-1)

×(348kJ·mol-1)-(413kJ·mol-1)

-(463kJ·mol-1)-(351kJ·mol-1)=-34kJ·mol-1,D不正确,本题选D。

4.在10L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X和Y,发生反应X(g)+Y(g)

M(g)+N(g)ΔH,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n(X)

n(Y)

n(M)

700

0.40

0.10

0.090

800

0.40

0.10

0.080

800

0.20

0.05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若5min末测得n(M)=0.050mol,则0至5min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υ(N)=1.0×10−2mol/(L·min)

B.80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0

C.③中,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80%

D.ΔH>0

【答案】C

【解析】A.①中,若5min末测得n(M)=0.050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0至5min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υ(N)=υ(M)=

1.0×10−3mol/(L·min),A不正确;B.由表中数据可知,800℃,该反应的平衡混合物中X、Y、M、N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032mol/L、0.002mol/L、0.008mol/L、0.008mol/L,则平衡常数K=

1.0,B不正确;C.因为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不变的,故改变压强后化学平衡不移动。

③中投料的比例与②相同,所以两次的平衡应是等效的,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与②相同,为

80%,C正确;D.由①②两实验的数据可知,温度升高后,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ΔH<0,D不正确。

本题选C。

5.已知反应X(g)+Y(g)

nZ(g) ΔH>0,将X和Y以一定比例混合通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升高温度

B.1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大压强

C.反应方程式中n=1

D.0~5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0.08mol·L-1·min-1

【答案】A

【解析】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X、Y的物质的量浓度继续在原基础上减少,选项A不正确;B、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所以增大压强物质的浓度均增大,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选项B正确;C、0~5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

=0.08mol·L-1·min-1,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

=0.08mol·L-1·min-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反应方程式中n=1,选项C正确;D、0~5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

=0.08mol·L-1·min-1,选项D正确,答案选A。

6.反应速率v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

化学反应H2+Cl2=2HCl的反应速度v可表示为υ=k[c(H2)]m•[c(Cl2)]n式中K为常数,m、n值可用下表中数据确定。

由此可推得,m、n值正确的是()

c(H2)(mol/L)

c(Cl2)(mol/L)

V[mol/(L·s)]

1.0

1.0

1.0K

2.0

1.0

2.0K

2.0

4.0

4.0K

A.m=1、n=1B.m=

、n=

C.m=1、n=

D.m=

、n=1

【答案】C

【解析】设三组数据编号分别为①②③,则由

=

=2=

=2m,解得m=1;由

=

=2=

=4n,解得n=

,故选C。

7.T℃时,在容积为2L的3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3A(g)+B(g)

xC(g),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反应物的投入量

3molA、2molB

6molA、4molB

2molC

还到平衡的时间/min

5

8

A的浓度/mol•L-1

cl

c2

O

C的体积分数/%

ω1

ω3

混合气体的密度/g·L-1

ρ1

ρ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4,则2c1

B.若x=4,则ω1=ω3

C.无论x的值是多少,均有2ρ1=ρ2内

D.容器甲中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反应速率可能为v(A)=0.3mol·L-1·min-1

【答案】C

【解析】A、若x<4,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甲、乙建立等效平衡,则2c1=c2,但乙对于甲而言,恒容时等倍增加反应物的用量,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乙容器中A的平衡浓度c2<2c1,选项A正确;B、起始甲中投入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比不等,故w3不可能等于w1,x的值也不能确定,选项B错误;C、起始乙投入的量是甲的2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而容积体积又相等,故有2ρ1=ρ2,选项C正确;D、起始乙投入的量是甲的2倍,体积相同,乙中反应物的浓度是甲中2倍,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短,故容器甲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比容器乙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长,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8.某些化学问题可用相似的示意图来表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横坐标

纵坐标

研究对象

A

反应过程

能量

NH4Cl和Ba(OH)2·8H2O反应

B

反应温度

反应速率

酶催化反应

C

HCl溶液体积

沉淀质量

0.1mol·L-1盐酸滴加到同浓度AgNO3溶液中

D

反应时间

溶液温度

足量未打磨的镁条放在1mol·L-1H2SO4溶液中

【答案】C

【解析】分析:

A项,NH4Cl和Ba(OH)2·8H2O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项,酶在正常体温时催化活性最好;C项,随着盐酸的滴入,沉淀增多,AgNO3完全反应时沉淀达最多,再加入盐酸,沉淀质量不再变化;D项,MgO、Mg与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开始一段时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放热多,后来由于H2SO4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减少。

详解:

A项,NH4Cl和Ba(OH)2·8H2O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项符合;B项,酶在正常体温(约37℃)时催化活性最好,反应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反应速率都减慢,B项符合;C项,随着盐酸的滴入,沉淀增多,AgNO3完全反应时沉淀达最多,再加入盐酸,沉淀质量不再变化,C项不符;D项,MgO、Mg与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开始一段时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放热多,后来由于硫酸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减少,D项符合;答案选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Cl(g)+Cl2(g)

CH2Cl2

(1)+HCl(g)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B.向氨水中不断通入CO2,随着CO2的增加,

不断减小

C.常温下,pH为5的氯化铵溶液和pH为5的醋酸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探究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若先将两种溶液混合并计时,再用水浴加热至设定温度,则测得的反应速率偏高

【答案】B

【解析】A.反应CH3Cl(g)+Cl2(g)

CH2Cl2

(1)+HCl(g)是熵减的反应,该反应能自发进行,根据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可知△H-T△S<0,所以该反应的△H<0,A错误;B.氨水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OH-,向氨水中不断通入CO2,CO2的水溶液呈酸性,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c(NH4+)增加,

=

不断减小,B正确;C.醋酸抑制水的电离,氯化铵促进水电离,所以pH相等的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同,C错误;D.该实验要求开始时温度相同,然后改变温度,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先分别用水浴加热硫代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到一定温度后再混合,若是先将两种溶液混合后再用水浴加热,随着反应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产生的热量部分已散失,测得的反应速率会偏低,D错误;答案选B.

10.将已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2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影响AB段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H+的浓度B.Cl-的浓度

C.溶液的温度D.体系的压强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象看出AB段反应速率加快,应想到金属与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进行中温度逐渐升高,因此反应速率加快。

BC段反应速率又逐渐减慢了,应该想到反应进行中盐酸的浓度是逐渐减小的。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反应物浓度减小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选C。

11.已知反应2NO(g)+2H2(g)

N2(g)+2H2O(g)△H=-752kJ/mol的反应机理如下:

①2NO(g)

N2O2(g)(快)

②N2O2(g)+H2(g)

N2O(g)+H2O(g)(慢)

③N2O(g)+H2(g)

N2(g)+H2O(g)(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2O2和N2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②的反应的活化能最小

C.反应速率v(NO)=v(H2)=v(N2)D.总反应中逆反应的活化能比正反应的活化能大

【答案】D

【解析】N2O2和N2O是中间产物,而不是催化剂,故A错误;B.②的反应最慢,说明活化能最大,故B错误;C.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v(NO)=v(H2)=2v(N2),故C错误;D.正反应放热,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则逆反应的活化能比正反应的活化能大752kJ/mol,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答案为D。

12.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FeSO4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SO4样品溶于稀硝酸后,滴加KSCN 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0.5 mol/L的KMnO4酸性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0.1mol/L H2C2O4(草酸)溶液和2 mL0.2 mol/LH2C2O4溶液比较反应褪色的快慢

C

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中的水

D

判断淀粉是否水解

向用稀硫酸作催化剂的淀粉水解液中加入适量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产生银镜

【答案】C

【解析】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将Fe2+氧化成Fe3+,所以A不能检验FeSO4晶体因氧化而变质,即A错误;B、已知反应的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

2Mn2++10CO2↑+8H2O,所以两支试管中H2C2O4的量都不足,因此KMnO4酸性溶液都不会褪色,可能颜色会变浅,但不易观察,所以B错误;C、由于乙酸能与碳酸钠反应而除去,而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溶解度更小,所以通过分液即可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故C正确;D、银氨溶液中酸性溶液中会变质,所以不能直接向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应先加NaOH溶液中和到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是否产生银镜,故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应选C。

13.下列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

将乙二醇转化为乙二酸

比较氯化铁和二氧化锰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

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时表现出氧化性

用SO2与Ba(NO3)2反应获得BaSO3沉淀

【答案】C

【解析】A、足酸性KMnO4溶液会将乙二醇氧化为CO2,故达不到实验目的;B、必须在H2O2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氯化铁和二氧化锰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本实验中H2O2的浓度相同,故达不到实验目的;C、稀硝酸与铜反应,烧瓶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蓝,试管中收集到无色气体,证明铜被氧化、硝酸表现出氧化性,故可以达到实验目的;D、二氧化硫溶于水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在酸性条件下,NO3―能将SO2氧化成SO42―,故溶液中可以生成BaSO4沉淀,但是一定不会生成BaSO3沉淀,故达不到实验目的。

综上所述,C正确,本题选C。

1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淀粉溶液加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

无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不能水解

B

向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然后再滴入淀粉溶液

溶液中蓝色逐渐消失,并有白色沉淀生成.加淀粉后溶液变为深蓝色

氧化性:

Cu2+>I2

C

将铝片放入盐酸中

产生气泡的速率开始时较慢,随后加快,后来又逐渐减慢

H+的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

D

向溶液X中加入Na2O2粉末

出现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X中一定含有Fe3+

【答案】B

【解析】A、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环境需要是碱性,本题中没有中和稀硫酸,因此无红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淀粉是否发生水解,故A错误;B溶液蓝色消失,说明Cu2+发生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即生成CuI,加入淀粉后溶液变为深蓝色,即有I2产生,即反应方程式为2Cu2++4I-=2CuI↓+I2,即氧化性Cu2+>I2,故B正确;C、铝和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生成气泡速率加快,是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后来产生气泡速率变慢,是c(H+)降低,故C错误;D、Na2O2还具有强氧化性,能把Fe2+氧化成Fe3+,X溶液中Fe2+、Fe3+至少有一种,故D错误。

15.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

无气泡

Ka:

H2CO3>H3BO3

B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向混合液中加入新制备的Cu(OH)2悬浊液并加热

无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水解

C

将浸透石蜡油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底部,加入少量碎瓷片并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石蜡油分解生成不饱和烃

D

将Na2S2O3溶液和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放入不同温度下的水浴中

都变浑浊

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

【答案】C

【解析】A.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可能因为生成碳酸氢钠,不放出气体,无法证明H2CO3和H3BO3的酸性强弱,应该加入过量的硼酸,故A错误;B.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条件下,没有加碱至碱性,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用酒精灯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蔗糖未水解,故B错误;C.将浸透石蜡油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底部,加入少量碎瓷片并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不饱和烃,故C正确;D.将Na2S2O3溶液和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放入不同温度下的水浴中,都变浑浊,要证明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应该测定出现浑浊的时间,不是根据该现象判断,故D错误;故选C。

16.2SO2(g)十O2(g)=2SO3(g)△H=-198kJ·mol-1,在V2O3存在时,该反应机理为:

V2O3+SO2-→+2VO3+SO3(快)4VO2+O2→2V2O3(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V2O3的质量B.V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D.升高温度,该反应的△H增大

【答案】C

【解析】A、V2O5是固体,因此该反应取决于第二步反应,故A错误;B、两式相加,V2O3为催化剂,故B错误;C、活化能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如图

,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活化能,SO2与O2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该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1,故C正确;D、△H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因此升高温度,△H不变,故D错误。

17.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实验过程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不选;B.氯气不易溶于水,应该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导管应该长进短出,故B不选;C.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必须加热,该实验不加热,无法得到氯气,则不能实现实验目的,故C不选;D.铁发生吸氧腐蚀时导致左边试管中压强减小,右边试管的导气管中液面上升,能实现实验目的,故D选;故选D。

18.探究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设计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锥形瓶

0.1molLNa2S2O3溶液/mL

蒸馏水

0.2mol/LH2SO4溶液

反应温度

浑浊出现时间/s

备注

1

10

0

10

20℃

10

2

10

5

5

20℃

16

3

10

0

10

50℃

5

第10秒开始浑浊不再增多

4

10

6

4

50℃

8

A.该反应也可通过测SO2的体积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B.3号瓶用Na2S2O3来表示速率为0.0lmol/(L•s)

C.由2号瓶和3号瓶实验结果可得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D.由1号瓶和4号瓶实验结果可得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D

【解析】A、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通过SO2的体积的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故A错误;B、3号瓶第10s开始浑浊不再增多,说明实验完全,v(Na2S2O3)=

mol/(L·s)=0.005mol/(L·s),故B错误;C、2号和3号对比,3号硫酸的浓度以及温度比2号多,不能说明哪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C错误;D、1号和4号对比,1号硫酸的浓度高于4号,1号的温度低于4号的温度,但4号的反应速率高于1号,因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19.以反应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B.若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5×10-4mol/L/s

C.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D.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A、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5H2C2O4~2MnO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这三个实验中,所加H2C2O4溶液均过量,故A正确;B、根据已知数据可得v(KMnO4)=0.010mol/L×0.004L/40s=1.0×10-6mol/L/s,所以B错误;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只是浓度不同,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所以C是正确的;D、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2+,故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探究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l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