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实验.docx
《酶工程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工程实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酶工程实验
实验一考马斯亮蓝G-250测蛋白含量
一、实验目的:
学习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二、原理
考马斯亮蓝G250(R250)具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色调。
在酸性溶液中,其以游离态存在呈棕红色;当它与蛋白质中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芳香族的氨基酸残基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后变为蓝色,染料的最大吸收峰的位置由465nm变为595nm。
它染色灵敏度高,比氨基黑高3倍。
反应速度快,约在2分钟左右时间达到平衡,在室温一小时内稳定。
在0.01~1.0mg蛋白质范围内,蛋白质浓度与A595值成正比。
所以常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三、试剂与仪器
①标准蛋白溶液(牛血清蛋白1.0mg/ml)
②考马斯亮蓝溶液:
考马斯亮蓝G-250100mg溶于50mL95%乙醇中,加100mL85%磷酸混匀,配成原液。
临用前取原液15mL,加蒸馏水至100mL,用粗滤纸过滤后,最终浓度为0.01%
③仪器:
分光光度计,旋涡混合器
四、实验步骤
1、配制标准蛋白溶液(牛血清清蛋白BSA:
2.0mg/ml),每组10ml,
2、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终浓度0.01%),
3、取12支试管,分为三组平行,按表中顺序加入标准蛋白溶液,水和试剂:
即分别向各管中加入标准蛋白溶液0,0.1,0.2,0.3,0.4,0.5ml;然后补充去离子水到0.1ml;最后各管加入5.0ml考马斯亮蓝G-250。
每加完一管立刻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注意不要太剧烈)。
管号
1
2
3
4
5
6
标准蛋白溶液(1.0mg/mL)
0
0.1
0.2
0.3
0.4
0.5
蒸馏水(mL)
0.5
0.4
0.3
0.2
0.1
0.0
G-250(mL)
5.0
5.0
5.0
5.0
5.0
5.0
A595
平均值
4、放置5min后,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样品的光吸收值A595(1号管为空白对照)。
5、用标准蛋白的量为横坐标,用A595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图,由此曲线,根据后续试验测出的未知样品的A595值,可查出未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6、实验结果分析:
误差分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什么原因导致的?
实验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力
一、实验目的:
学习DNS测定还原糖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
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和酮基的糖类。
单糖都是还原糖。
利用单糖、双糖与多糖的溶解度的不同可把他们分开。
用酸水解法使没有还原性的双糖,彻底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单糖,再进行测定,就可以求出样品中的还原糖的含量。
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变为烯二醇(1,2-烯二醇)。
烯二醇易被各种氧化剂如铁氰化物、3,5-二硝基水杨酸和Cu2+氧化为糖酸。
氰化物和二硝基水杨酸盐的还原作用是还原糖定量测定的基础。
还原糖和碱性二硝基水杨酸试剂一起共热,产生一种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棕红色物质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还原糖的量成正比。
因此,我们可以在540nm波长下测定样品中还原糖以及总糖的量。
三、试剂和仪器:
1、试剂:
①标准品溶液:
每组20ml葡萄糖溶液(1mg/ml)
②DNS溶液
甲液:
6.9g结晶酚溶于15.2mL10%NaOH溶液中,用水稀释至69mL,然后加入6.9g亚硫酸钠。
乙液:
称取255.0g酒石酸钾钠溶于300mL10%NaOH溶液中,再加入880mL1%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
将甲乙溶液混合即为DNS溶液,棕色瓶贮存,室温放置7-10天后使用(保存一年有效)。
2、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移液器
四、操作步骤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试管6*2=12支,按下表操作:
管号
1mg/ml葡萄糖(ml)
蒸馏水(ml)
DNS(ml)
OD540
1
0
1
1.0
2
0.1
0.9
1.0
3
0.2
0.8
1.0
4
0.4
0.6
1.0
5
0.6
0.4
1.0
6
1.0
0
1.0
充分混匀后于沸水浴中加热煮沸5min。
冷却后再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蒸馏水4ml,混匀。
以管1为空白对照,540nm波长下测各管的OD值。
绘制光密度(纵坐标)-葡萄糖(mg数,横坐标)曲线。
2、实验结果及分析
配制DNS时,为何新配的DNS要放置七天才能用?
加酒石酸钾钠是为了消除里面的溶解氧,溶解氧多的话,保质期缩短,一个样品在不同时间,测定的结果差异大(溶解氧严重干扰还原糖显色)。
无水亚硫酸钠起稳定显色的作用,与苯酚配合使显色后颜色更加稳定。
实验三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
一、实验目的:
掌握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以特定的含离子的溶液为流动相,利用离子交换剂对需要分_h_J%$_Te_ _R_8_6i2',离的各种离子结合力的差异,而将混合物中不同离子T:
_%_0i8pPms_Z=_FY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
__ZBU<_L+#_!
_B_
`
Sober和Peterson于1956年首次将离子交换基团结合到纤维素上,制成了离子交换纤维素,成功地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从此使生物大分子的分级分离方法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离子交换基团不但可结合到纤维上,还可结合到交联葡聚糖(Sephadex)和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上。
近年来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蛋白质、酶、核酸、肽、寡核苷酸、病毒、噬菌体和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它的优点是:
⑴具有开放性支持骨架,大分子可以自由进入和迅速扩散,故吸附容量大。
⑵具有亲水性,对大分子的吸附不大牢固,用温和条件使可以洗脱,不致引起蛋白质变性或酶的失活。
⑶多孔性,表面积大、交换容量大,回收率高,可用于分离和制备。
离子交换剂通常是一种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树脂,纤维素,葡聚糖,醇脂糖等,它的分子中含有可解离的基团,这些基因在水溶液中能与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或阴离子起交换作用。
虽然交换反应都是平衡反应,但在层析柱上进行时,由于连续添加新的交换溶液,平衡不断按正方向进行,直至完全。
因此可以把离子交换剂上的原子离子全部洗脱下来,同理,当一定量的溶液通过交换柱时,由于溶液中的离子不断被交换而浓度逐减少,因此也可以全部被交换并吸附在树脂上。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成分被交换吸着在离子交换剂上,用洗脱液洗脱时,在被洗脱的能力则决定于各自洗反应的平衡常数。
蛋白质的离子交换过程有两个阶段——吸附和解吸附。
吸附在离子交换剂上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改变pH使吸附的蛋白质失去电荷而达到解离但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离子强度,使加入的离子与蛋白质竞争离子交换剂上的电荷位置,使吸附的蛋白质与离子交换剂解开。
不同蛋白质与离子交换剂之间形成电键数目不同,即亲和力大小有差异,因此只要选择适当的洗脱条件便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逐个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常用的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葡聚糖和离子交换树脂。
,
举例:
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1:
DA{e_jS
将阴离子交换树脂(本身带正电荷)颗粒填充在层析管内,WT,__dTn;W当带负电荷的蛋白质(pH>pI)就被吸引,但由于各种蛋白质所带_meap;_p电荷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它们被吸引的程度也不同。
然后再用含|a\_,(_[aU阴离子(如Cl-)的溶液洗柱,含电荷少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B___/~_ubw增加Cl-浓度,含电荷多的蛋白质也被洗脱下来,于是两种蛋白质_c__qb6]被分开。
_+_).=_}.k *li5/=UC5*
WL\*g]K4
图1离子交换层析原理图NfCo)C_-t
X__5Y.o&_
图2、离子交换层析原理图?
/A_ql_?
_3
图3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输出结果示意图
三、离子交换层析实验方法
阴离子交换剂与阳离子交换剂的装柱和层析过程基本相同。
交联葡聚糖的预处理只需充分溶胀和平衡,不需要除去细粒碎片和酸碱处理。
其他步骤基本同离子交换纤维素。
剂型的选择:
根据蛋白质在所用缓冲液pH值下带电荷的种类选择,如pH高于蛋白质等电点,应选阴离子交换剂,反之应选阳离子交换剂。
一般情况下,DEAE-纤维素用于分离酸性蛋白,而CM纤维素用于分离碱性蛋白质。
下面以DEAE-纤维素操作为例,介绍试验方法
1、膨胀活化
此步的目的在于除去杂质,暴露DEAE-纤维素上的极性基团。
DEAE-纤维素的用量则根据柱容积的大小和所需过柱样品的量来决定。
一般是1.0gDEAE-纤维素相当于6ml~8ml柱床体积。
表1分离的血清与所需DEAE—纤维素量及其他条件的大致关系
血清样品量(ml)
DEAE需用量(g)
选层析柱规格(cm)
选脱液量(ml)
1~2
2
1×25
100~150
5
5
2×12
200~300
10
10
2×20
300~400
20
20
2×37
400~800
称取所需的量,称取IgDEAE32或52,加蒸馏水浸泡过夜,其间换几次水,每次除去细小颗粒。
抽干,置于0.5Mol/LNaOH溶液中(1gDEAE—纤维素干粉约需15倍NaOH液),浸泡1h左右,不时搅拌。
抽滤(以布氏漏斗加两层滤纸或尼龙纱布抽滤),以蒸馏水洗涤,再抽滤,直至滤液近中性为止,再将纤维素浸泡于0.5Mol/LHCl中1h,同样抽滤液至近中性。
再将纤维素浸于0.5Mol/LNaOH液中,同样处理,洗至中性。
2、平衡
将DEAE—纤维素放入0.0lmol/LpH7.3Tris-HCl或PB液中(即起始缓冲液),静止1h,不时搅拌,待纤维素下沉后,倾去上清液或抽滤除去洗液,如此反复几次至倾出液体的pH值与加入的Tris-HCl液的pH值相近时为止。
3、装柱(均匀、无空隙和气泡,不分层)
层析柱的选择要大小、长度适当。
一般而言,柱长和柱直径之比为10∶1~20∶1,柱的内径上下要均匀一致。
用前将层析柱在清洁液内浸泡处理24h,然后依次用常水、蒸馏水、起始缓冲液充分洗涤。
装柱时,将直径与层析柱内径一致的滤膜(或剪一块圆形的尼龙纱布)放入层析柱底部。
将柱下端连接细塑料管,夹上螺旋夹。
把层析柱垂直固定在三角铁架上,倒入起始缓冲液至一半的柱高,除去死区及塑料管内的气泡。
再将平衡的DEAE-纤维素糊状物沿管壁倒入柱中。
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如有气泡应排除或重装。
拧开螺旋夹,使流速至1ml/5min,待缓冲液快接近纤维素面时,继续倒入纤维素糊,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表面层,以免使两次加入的纤维素形成分界层,通过进出缓冲液调节流量,也可通过塑料管的升降来控制,至柱床体积不变为止。
剪一圆形滤纸(与柱内径大小一致),从柱的上端轻轻放入,使其沉接于纤维素床表面,以免在加样时打乱纤维素层。
装好柱的柱面应该是平整的,无倾斜,整个柱床内无气泡、不分层。
继续平衡,使流出液的pH值与流入液的pH值完全一致为止(流速3ml/min下平衡30min)。
4、上样
用注射器将经过高速离心(12000rpm,15min)或过滤所得的层析样品缓慢注入层析柱,避免空气进入,注意不要打乱纤维素表层。
拧开下端的螺旋夹,使样品进入交换剂中,打开蠕动泵,输送缓冲液冲洗柱壁,随即用多量的洗脱液洗脱。
样品的加量与DEAE—纤维素有一个最适比的关系,超过这个比值,吸附就不完全,直接影响到分离的纯度。
经过粗提的球蛋白50mg~100mg,用干重约4gDEAE-纤维素装柱分离,可获得理想结果。
5、洗脱
对于阴离子交换剂而言,洗脱的办法是使pH逐渐降低,而离子浓度逐渐升高。
一般的办法,是稳定一个因素而改变另一个因素洗脱。
洗脱可采用分段洗脱和连续洗脱法,前者较实用,后者较准确。
表2血清蛋白各成分的吸附与解吸的关系
成 分
等电点
DEAE吸附能力
解吸顺序
白蛋白
4.9
强
后
5.6
弱
先
5.1
7.3
表3血清的分段洗脱成分
NaCl浓度(Mol/L)
0.01Mol/LPB(pH)
洗脱部分
0.025
8.0
IgG
0.030
7.0
IgG
0.040
7.0
运铁蛋白、纤维蛋白原
0.060
6.5
白蛋白、IgA
0.150
6.5
IgM 白蛋白
表4各种Ig解脱吸附条件
不加NaClPB离子强度(mol/L)
pH
Ig
其他
0.01
8.0
IgG
0.025
8.0
IgE
0.035
7.0
IgA
0.040
5.9
球蛋白
0.10
5.8
白蛋白
0.40
5.2~4.5
IgM
球蛋白
6、洗脱液的收集
利用自动分步收集器收集,观测检测仪上吸光度的变化,当蛋白液下来时,开始分管收集,至无蛋白液为止。
7、交换柱的再生
将使用过的DEAE-纤维素移入烧杯中,用2Mol/LNaCl液浸泡,抽滤并洗涤数次。
如不立即使用,可加1/10000的叠氮钠防腐,保存于4℃冰箱中。
使用时,再以碱-酸-碱处理。
注意事项:
装柱时,如果第一次未使柱沉到2/5~1/2处,不待DEAE-纤维素沉淀完全就可灌入纤维素糊,避免形成气泡或断层。
实验四甘露聚糖酶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学习酶蛋白的纯化方法
二、实验方法:
甘露聚糖是一类主链由甘露糖(或甘露糖和葡萄糖)构成的聚糖类物质,广泛分布于木材和豆科植物种子中。
β-1,4-内切甘露聚糖酶(EC3.2.1.78,也称甘露聚糖酶)以内切方式随机水解甘露聚糖中的β-1,4-甘露糖苷键,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一些低等软体动物中。
由于其在食品、医药、纺织、洗涤剂、造纸、饲料、制革和石油开采等工业中的巨大应用潜力,有关甘露聚糖酶的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工业应用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
微生物来源的甘露聚糖酶一般分泌到细胞外,只有Sporocytophagemyxococcoides和Aerobactermannolyticus被报道产生胞内的甘露聚糖酶,但是由于缺乏性质和结构信息,对胞内甘露聚糖酶的了解非常少。
极端微生物来源的极端甘露聚糖酶由于能够在苛刻的条件下行使功能,在工业上有很大的应用优势,因此很多研究者热衷于从极端微生物中分离鉴定甘露聚糖酶。
目前已经从多种嗜碱微生物和嗜热微生物中克隆了甘露聚糖酶基因。
本实验采用已构建的表达载体pETManA(卡那霉素抗性)为实验材料,通过破碎细胞,热处理,柱层析等步骤提取甘露聚糖酶,采用DNS法测定生成还原糖的量来测定甘露聚糖水解的速度。
一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1min内产生相当于1μM甘露糖的还原糖所需要的酶量(IU/mg)。
三、试剂与仪器
1、含表达载体pETManA的大肠杆菌BL21(DE3),DEAE-纤维素,冰盒,
200ml,20mM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7.0),
平衡液:
1000ml,20mM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7.0),
洗脱液:
1000ml,20mM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7.0),0-1MNaCl;
2、底物溶液:
pH5.5的磷酸氢二钠(20mM)-柠檬酸(10mM)缓冲液配制0.5%的魔芋粉溶液50ml/组(四组共200m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溶解成胶状物,长期保存置于4°C;
3、溶菌酶(10mg/ml):
使用前用10mMTris-Cl(pH8.0)即刻溶解溶菌酶,配制成10mg/ml浓度的储存液(共10ml)。
4、冷冻离心机,恒温水浴锅,4℃及-80℃冰箱或液氮,自动核酸蛋白分离层析仪(层析柱,梯度混合器,恒流泵,核酸蛋白检测仪,自动收集器)
四、操作步骤
1、酶蛋白的诱导:
含有表达载体pETManA的菌株于LB+卡那霉素液体培养基过夜培养,按1%接种量接种于4*100mL(每组100ml)液体培养基中,37°C,180rpm摇瓶培养3-4h,至OD600达0.5左右,加入诱导剂IPTG(终浓度为1mM),继续培养4~6h;
5,000g离心10min,菌体用去离子水清洗两次(每次10mL去离子水),悬浮于10mL20mM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7.0)中;
2、粗酶液的制备:
向10ml细菌重悬液中添加5mg溶菌酶,37°C下温浴30min;随后采用反复冻融法【或超声破碎法(60V,20min)】破碎细胞:
置于-80°C或液氮冷冻15min,取出置于60°C热水中溶解15min;重复冻融2次。
破碎后1,3000rpm离心15min,上清即为胞内粗酶液,4°C储存(留取1ml样品I待检);
3、酶蛋白的纯化----离子交换层析
DEAE-纤维素层析:
①核酸蛋白分离层析仪安装,调试
A,流程:
梯度混合器→恒流泵→层析柱→HD-2核酸蛋白检测仪→收集器
B,对层析系统清洗
C,调试:
恒流泵4.5rpm;检测仪:
调透光率“T”至100,然后按下“0.5A”,调A至0;收集器时间定为8min/管;
②层析柱预先用20mM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7.0)缓冲液平衡(3ml/min,30min);
③用注射器注入待层析样品,向梯度混合器中分别加入洗脱液和缓冲液,开始梯度(0.1-1MNaCl)洗脱,流速可达3mL/min。
观察检测仪上吸光度的变化,收集各个蛋白峰处的样品,绘制280nm下蛋白洗脱曲线,取峰值左右几管保存于4℃冰箱,留取1ml样品II待检。
4、测定各留样的酶活力和蛋白含量:
①取5支试管(1支作为空白对照),加入底物溶液0.9ml(可于65°C预热5min),然后加入0.1mL酶液,于65°C温浴反应10min(必要时可延长反应时间);加入1mLDNS溶液,沸水浴10min显色。
加入4mL水,测定540nm处的吸光值。
空白对照是在加入DNS之后加入酶液并立即进行沸水浴(不给酶液反应时间),其余操作同上。
管号
0.5%魔芋粉(ml)
粗酶液(ml)
DNS(ml)
OD540
1
0.9
0.1
1
I
0.9
0.1
1
I
0.9
0.1
1
II
0.9
0.1
1
II
0.9
0.1
1
产物的定量采取[M]与OD540标准曲线换算。
一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1min内产生相当于1μM甘露糖的还原糖所需要的酶量。
②考马斯亮蓝测蛋白含量
样品
蛋白含量(mg/ml)
I
II
5、实验结果及分析
体积(ml)
蛋白(mg)
总蛋白(mg)
活力(u/ml)
总活力(u)
回收率
Ⅰ
Ⅱ
实验五SDS-PAGE测定酶分子量和蛋白纯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SDS-PAGE法测定酶分子量和蛋白纯度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催化剂:
过硫酸铵Ammoniumpersulfate,APS;加速剂: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多孔三维网状立体结构的凝胶,并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迁移率将蛋白质分离成若干条区带,如果分离纯化的样品中只含有同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电泳后,就应只分离出一条区带。
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打断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
因此,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在电泳时的迁移率,不再受原有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这种电泳方法称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SDS—PAGE)。
由于SDS-PAGE可设法将电泳时蛋白质电荷差异这一因素除去或减小到可以略而不计的程度,因此常用来鉴定蛋白质分离样品的纯化程度,如果被鉴定的蛋白质样品很纯,只含有一种具三级结构的蛋白质或含有相同分子量亚基的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那么SDS—PAGE后,就只出现一条蛋白质区带。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
前者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泳动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后者电泳体系中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或孔径)及电位梯度是不连续的,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泳动不仅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还有浓缩效应。
本实验采用垂直板状不连续系统。
1、蛋白样品浓缩效应
在不连续电泳系统中,含有浓缩胶缓冲液(Tris-HCl,pH6.8)、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pH8.8),两种凝胶的浓度(即孔径)也不相同(浓缩胶(积层胶)的孔径大,分离胶的孔径小)。
在这种条件下,缓冲系统中的HCl几乎全部解离成Cl-,Gly(pI=6.0,pKa=9.7)只有很少部分解离成Gly的负离子,而酸性蛋白质也可解离出负离子。
这些离子在电泳时都向正极移动。
C1-速度最快(先导离子),其次为蛋白质,Gly负离子最慢(尾随离子)。
由于C1-很快超过蛋白离子,因此在其后面形成一个电导较低、电位梯度较陡的区域,该区电位梯度最高,这是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导致蛋白质和Gly离子加快移动,结果使蛋白质在进入分离胶之前,快、慢离子之间浓缩成一薄层,有利于提高电泳的分辨率。
2、分子筛效应
电场的作用下,蛋白质颗粒小、呈球形的样品分子泳动速度快;颗粒大、形状不规则的分子通过凝胶空洞时受到的阻力大,泳动慢,因此,在两层凝胶的交界处,由于凝胶孔径的不连续性使样品迁移受阻而压缩成很窄的区带。
蛋白质离子进入分离胶后,条件有很大变化。
由于其pH升高(电泳进行时常超过9.0),使Gly解离成负离子的效应增加;同时因凝胶的浓度升高,蛋白质的泳动受到影响,迁移率急剧下降。
此两项变化,使Gly的移动超过蛋白质,上述的高电压梯度不复存在,蛋白质便在一个较均一的pH和电压梯度环境中,按其分子的大小移动。
分离胶的孔径有一定的大小,对相对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来说,通过时受到的阻滞程度不同,即使净电荷相等的颗粒,也会由于这种分子筛的效应,把不同大小的蛋白质相互分开。
3、电荷效应
在分离胶中,各种蛋白所带静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
表面电荷多,则迁移快,反之则慢。
因此各种蛋白质按照电荷多少、分子量大小及分子形状以一定顺序排成一个个区带。
不连续PAGE所具有的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和电荷效应大大提高了它的分辨率。
电泳后蛋白质染色目前常用的是考马斯亮蓝法,其比氨基黑染色法灵敏度高,可以进行定量扫描,比银染法简便。
本次实验是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来检测蛋白纯度和分子量。
各种蛋白质由于分子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不同。
三、实验试剂和器材
(一)试剂
1.制备分离胶、浓缩胶有关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