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档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744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档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档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档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档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档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档案.docx

《教学设计档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档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档案.docx

教学设计档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

(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

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

……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这一段叙述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

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

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

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

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

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导语激情,体会感情。

  导语: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

(问题:

叙述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

(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

(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

……

  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

这眼泪说明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

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

(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

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

“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

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导语: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

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

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

“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鲜血凝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圆柱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4、学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引导大胆猜想,实现猜想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

学法指导:

猜想→讨论→操作→讨论→概括→尝试→辨析→总结

教学用具:

课件

学习用具:

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同学们,你们向窗子上看,钢筋是什么形状的?

如何求它的体积?

你有办法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猜想

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好吗?

2、表扬鼓励,实践迁移

(1)有同学既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真是既聪明又能干!

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

学生操作学具,切割拼合。

(3)感知:

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

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

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

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

(6)汇报: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近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⑤概括总结:

a、让学生试着总结公式;

b、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用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v=sh

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例题

例4: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尝试:

让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找出错因,明确:

①必须先统一单位后再列式计算。

②计算体积应用体积单位。

(4)拓展: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么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如果已知的是底面积直径d和高h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计算公式,再相互交流。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订正。

三、练习

1、完成下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求下列圆体的体积(单位:

厘米)

3、实际应用:

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要知道窗子上一根钢筋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较为方便?

 5、把一个底面积半径为2厘米的圆柱,沿底面半径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24平方厘米,你能提出来哪些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练习1、2题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转化

圆柱     近似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4、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为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然后顺势提出“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这一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

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在体验“生活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与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获得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需的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在本节课中,我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尽量延长小组交流的时间,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的价值不在技能而在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不是安排了一整套指令让学生进行程序操作,获得一点基本技能,而是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实验素材,使用了“你有什么发现?

”“你是怎样想的?

”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而不是去模仿复制别人的数学。

因为我想:

自己的,才是有价值的。

(三)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指出: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为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在自主探究阶段,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在巩固发展阶段,我设计了两道开放性的习题,其中计算圆柱体钢筋的体积,可以从测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周长等不同角度求解;这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这样安排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基本技能得到了培养;但深层次地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些具有多样化解决策略的开放性的问题能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能力得到不同的锻炼。

    

 

Unit1Ourschool

  教学重点:

Readandwrite中的四个四会单词以及问句“Isthisateacher’sdesk?

”及其答句“Yes,itis.”在四线格中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拼读单词picture,在四线格中书写句型“Isthisa…?

”以及总结元音字母a的发音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合唱该单元的歌曲和歌谣,边歌边舞。

  2.请学生表演Storytime中的对话。

  3.猜谜语:

教师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谜语,如:

Jackisinaroom.Therearemanybooksinit.Hecanseemanystudents.Theyarereadingbooks.Theyarequiet.WhereisJack?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请学生观察Readandwrite部分的情景图,预先空出来需要书写的四会单词,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充对话。

  2.强化练习拼读单词picture,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3.练习书写句型“Isthisa…?

”时可从陈述句“Thisis…”中衍生问句。

先请学生排列一组单词成为新句子,然后改正新句中的错误,如:

打头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需要大写;第二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句末句号改为问号等。

用这种形式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突破难点。

  4.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简单问句检查学生对于对话的理解程度。

  5.学生A从书包里拿出一件文具放在身后,问同桌:

What’sthis?

同桌回答:

Isthisa…?

如果答对,学生A回答,”Youareright.”。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Pronunciation

  建议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一起仔细听录音,观察讨论,找出规律,然后向全班汇报。

  2.Tasktime

  让学生带上纸和笔,四人一组参观学校,并将学校的校舍分布情况记录下来,绘出地图,标上各功能室的名称。

回到教室后向全班展示。

或者由学生分组活动,各组学生负责绘制一处场馆设施,然后拼贴成为一幅完整的学校地图。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构思未来教室的蓝图。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B部分Readandwrite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书写本课时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3.和爸爸妈妈一起描绘出一张理想中学校的的结构图并用英文进行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