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712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测试题.docx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测试题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测试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读下列各国某年碳排放量及人口数量统计表。

国家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印度

日本

碳排放量(百万公吨)

7219

6963

1852

1852

1342

人口(亿人)

13.54

3.15

1.43

12.1

1.28

国家

巴西

德国

加拿大

印尼

澳大利亚

碳排放量(百万公吨)

1014

977.4

731.6

594.4

548.6

人口(亿人)

1.9

0.8

0.35

2.38

0.23

回答下列小题。

1.表中各国人均碳排放量

A.中国最大B.印尼和澳大利亚差异不大

C.中国和巴西差异很大D.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

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B.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大增强,气温升高

C.为应对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应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采取行动

D.为应对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应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

回答下列各题。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

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B.积极植树造林

C.合理开发水能D.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B.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③扩大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要求各方将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

2020年后,各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轩然大波。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关联性较大的是

A.近2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幅达26%B.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

C.武汉市惊现多个“马尔代夫”美景D.黄河水由“黄”变“清”

7.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

①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②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

④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准确获取碳排放数据,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能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

2017年10月24号开始,我国发射的“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下图为遥感卫星工作流程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我国发射“碳卫星”时间较晚,主要是由于

A.技术难度大B.资金投入不足C.市场需求不大D.政策支持不够

9.“碳卫星”数据的正式对外开放有助于我国

A.获取各行业的碳排放数据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C.提高节能减排措施的针对性D.减少极端天气的危害

2018年3月24日20:

30~21:

30,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0多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一小时”,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哪种大气环境问题提出的()

A.酸雨蔓延B.全球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严重D.大气光污染

11.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①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

②人口过多,呼出大量CO2

③气候的周期性波动

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全球变暖”已成事实,而有证据表明,与之相伴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变得越来越“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

C.③D.④

13.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

C.③D.④

14.共同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最有效的措施是

A.大力退耕还湖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D.回收和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

中国承诺,到2030年碳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

A.部分岛屿消失B.冰川面积增大

C.海洋面积缩小D.企鹅数量剧增

16.为达到我国碳强度降低的目标,最有效的措施是

A.提高森林覆盖率B.扩大油气进口

C.积极开发新能源D.降低GDP增幅

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

回答下列各题

17.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B.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18.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右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二、综合题

19.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2)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3)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人为原因。

(4)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

1.中国人口最多,但人均碳排放量较小,A错。

印尼小于澳大利亚,B错;中国和巴西差异较小,C错;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较大,发展中国家,人口较多,人均碳排放量较少,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D对。

2.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且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北半球集中了大量的国家。

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北半球,A错;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大增强,气温升高,B对;为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应立即行动,C错;为应对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应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不现实,D错。

3.D

4.C

【解析】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燃油排放二氧化碳增多,D对。

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积极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水能,有利于实行“碳中性国家”,A、B、C错。

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全球变暖趋势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C对。

植物的生长速度不会减慢,A错。

全球平均气温稳定,呈波动平衡状态,B错。

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干旱程度稳定,蒸发量减小,D错。

【点睛】

“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燃油排放二氧化碳增多。

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全球变暖趋势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5.B

【解析】

【详解】

推广太阳能,核能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会使得化石能源使用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增多;扩大森林面积会使温室气体吸收增多,使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减少;提高单位GDP能耗可能会导致化石能源使用量增多,从而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据此分析,①③正确,选B。

6.A

7.D

【解析】

6.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关联性较大的是近2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幅达26%,是因为高山冰川融化增加,A对。

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与全球变暖无关,B错。

武汉市惊现多个“马尔代夫”美景是城市雨涝形成,黄河水由“黄”变“清”是水土流失减少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C、D错。

7.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退耕还林还草等,①对。

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②对。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③对。

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④对。

D对,A、B、C错。

8.A

9.C

【解析】

8.由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能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发射“碳卫星”时间较晚,主要是由于技术难度大,A对。

我国资金投入充足,B错。

市场需求大,C错。

政策支持力度大,D错。

9.2017年10月24号开始,我国发射的“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碳卫星”数据的正式对外开放有助于我国提高节能减排措施的针对性,C对。

获取各行业的碳排放数据不是数据对外开放的目的,A错。

开放共享数据,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减少极端天气的危害,B、D错。

10.B

11.D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造成的。

10."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

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

30-21:

30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故B正确。

11.全球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地球现在处于暖期人为原因:

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且植物体内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大量释放出来。

矿物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故D对,冰箱和空调的大量使用,使得氟利昂增多,大气中的臭氧减少,A错;人口的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12.D

13.B

14.B

【解析】

【分析】

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12.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了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故D正确。

13.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B正确。

14.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引起全球变暗的因素主要是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而使用矿物燃料可能产生大量悬浮颗粒物,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为使用矿物燃料。

通过分析可知,要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必须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B正确,其余选项可错误。

15.A

16.C

【解析】

【分析】

考点:

温室效应

15.全球变暖以后,平均气温升高,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B错。

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水增多,海洋面积扩大,以及温度升高以后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岛屿,A正确,C错。

企鹅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将导致其数量减少,D错。

16.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但小树长成大树要漫长的过程,时效性不如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故A错,C对。

扩大油气进口依旧会大量排放碳,B错;降低GDP增幅,不一定会导致碳的减少,D错。

17.C

18.C

【解析】

17.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为“碳中性国家”,那么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减少,则全球温室效应会减弱,全球气温升高速度会减慢,海平面上升速度将减缓,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干旱情况会有所改善,植物的生长速度不会明显变化。

据此分析选C。

18.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全球温室效应会减弱,也就是大气逆辐射会减弱,地面增温减慢,全球温室效应减弱。

图中③对应大气逆辐射,故③减弱,据此分析选C。

【点睛】

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包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毁林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

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为减缓全球变暖进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19.

(1)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2)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全球农作物总体减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率、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3)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与判读、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极其对策,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此题考查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的差异,以及增温明显的温度带。

根据图中的图例分析差异,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2)此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

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3)此题考查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世界范围内认为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此外人为毁林,导致被吸收的二氧化减少。

(4)此题考查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措施。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