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动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676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学习动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激发学习动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激发学习动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激发学习动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激发学习动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发学习动机.docx

《激发学习动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学习动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发学习动机.docx

激发学习动机

现时期学生学情分析和解决方案

学生的学习无动力,可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原因。

一、社会方面:

竞争激烈、压力大、节奏快,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的媒体导向对孩子也产生一定影响。

如“一切向钱看”的扭曲思想等,逐渐厌学。

二、学校教育体制方面: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

伴随着学习时间加长,考试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三、家庭方面: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忽视子女的教育,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或过高期待,使得孩子感到力不从心,都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家长有1、专制型:

绝对权威、包办代替、棍棒出孝子。

2、放纵型:

放任自流、金钱至上、树大自然直。

3、矛盾型:

代际冲突、父母矛盾、两代不统一。

4、溺爱型:

娇生惯养、一切照办、孩子自家好。

四、自身方面:

自身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的厌烦可能与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有关。

学生出现:

价值观多元化,重视个人价值;传统美德约束力减弱;信息吞吐量大,负面信息影响也大;情感需要强烈;民主意识增强;生理发展提前,心理成熟滞后;理想淡薄;责任意识淡薄,责任能力差;重物质、重金钱倾向明显。

 作为学生来说,前三个方面都是外部因素,第四个方面是内部因素。

作为老师来说,要改善学生的厌学状态,从学生内部因素入手要显得相对容易且效果更明显些。

基于这些原因,学生出现如下表现:

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半服从半逆反;半开放半闭锁;半自觉半自发。

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从学生本身出发,解决他的个体需求。

需要是激发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来源。

学生有很多的需要,不同的时候有不同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教育具有特殊意义。

他把需求分为七种: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美、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的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一旦得到了满足之后,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也就是说,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作为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需要,看看学生的需要在哪一个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相应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一辆车动力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它的车速和持久性。

我们每天的学习也有这样的动力系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动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业成绩。

想象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个发动机,一旦启动就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动力,它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根据带给你动力的程度,由大到小罗列出来。

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如学生写的是“学习的动力是不被父母打?

”显然学生的需要层次停留在“安全的需要”这一层面;若写“学习的动力是获得老师表扬和父母的奖励或同学的认可”这是“归属与爱的需要”;若写“学习的动力是得到他人尊重或者提高自己的自尊感或地位”这是“自尊的需要”;若写“学习的动力是学到新的知识或做出难题后获得的巨大成就感”这是“求知的需要”;若写“学习的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且,在老师们了解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时候,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大体集中在哪个需要层次。

一般而言,在学校中学生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归属与爱和自尊。

然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在集体层面做一些工作。

如老师营造一个安全、包容、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觉得安全自在,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理解和接纳,不会因为自己出了差错而受到嘲笑甚至惩罚,那么学生将更加渴望学习,乐于创造和冒险,敢于接受新观点,就能成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也就是追求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即求知的需要。

在集体层面做些工作后,在根据个别学生的个别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策略1:

了解学生的需要层次,满足学生的相应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需要指克服障碍,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部动力倾向。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成就动机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成就动机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理论。

其公式为:

追求成功的动机=成就需要×成功可能性×成功诱因值

在这个公式之中:

(1)成就需要,是个体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

(2)成功可能性代表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的期望;(3)成功诱因值,是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更大。

阿特金森在一项经典实验,他在实验中把80个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相同的任务。

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1∕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1∕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可以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1∕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十五名都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3∕4)。

结果如图所示。

这个实验揭示,中等难度(即在个体看来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对学生最具有挑战性。

从图可以看到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

第一组学生大多都认为,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四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肯定在前15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没必要那么拼命了。

这一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1∕2左右。

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尽自己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

需要提醒的是,这一理论并不是在探讨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的问题,而是涉及成功标准(如评分标准)的问题。

如果学生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低级的水平。

因此,这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策略2:

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最佳成功概率为50%左右。

这样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三)关系需要

关系需要指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和联系。

与其相一致,亲和需要强烈的人喜欢同他人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喜欢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

关系需要可以促进学习,如学生所在的集体是崇尚求知的氛围,每个人都在追求真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快乐和彼此认同,那么要想融入这个集体,就要成为这样的人。

可以说,在这个集体中关系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关系需要也可能妨碍学习,比如一个学生想与一些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可是这些学生的爱好非常广泛、经常有一些聚会,因而要想融入这些学生就要减少一些学习的时间而且参加他们的各种聚会,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这个学生的学习。

人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关系能够促进人的成长;不良的、消极负面的关系会影响人的成长。

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所关注的关系主要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作为老师来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关系需要的层面可以做如下工作:

通过对学生充满爱、合理的期待、积极关注、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期待;通过多种集体教育的方式,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满足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期待;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班会、心理课等途径,进行亲子关系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尽可能满足学生对良好亲子关系的期待。

策略3: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四)自主需要与自我决定理论

自主需要指个体希望具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的能力,即希望能够更多地依赖自己而不是他人做出决定。

如果受到他人或外部事件控制时,大多数的人会感到不愉快。

根据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三种类型。

1.无动机

无动机者认识不到自身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2.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者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

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动机分为四种类型。

(1)外在调节,个体完全遵循外部规则而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

(2)内摄调节,个体吸收了外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

(3)认同调节,个体对一个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

个体更多地体验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人,感觉到更少的冲突。

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

(4)整合调节,个体将内化了的外在价值观与自我的其他方面整合为一体,使自我处于和谐状态。

在此阶段,个体仍是由于目标对其有益或者重要而产生行为动机,个体并未对学习外语发自内心的乐之好之。

而内部动机特征是个体对行为本身感兴趣,所以他们仍然有区别。

3.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则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

它与个体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此时,个体发自内心想做某件事。

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快乐并且享受这一过程。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些动机类型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处在一个自我决定程度或自主性程度的连续体上,由低到高分别为无动机、外部动机的各个子类和内部动机。

从这种动机分类中可知,自我决定属于内部动机的一种。

人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对内部动机有促进作用。

反之,在任务的完成中,诸如威胁、最终期限、指令、压力性评价或强制性目标等对于内在动机有削弱作用。

从这个理论中,可以启发我们通过让学生思考他们学习的原因,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从自我决定的角度了解了自己学习动机的状况,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动机转变和发展的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现有的学习动机,它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强劲有力的动力,接着启发学生,在原有学习动机的基础上,若有可能是否可以提高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以体会学习本身带给自己的快乐。

策略4: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看到学习动机的发展空间。

自我决定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

因为,孩子正处于成长的阶段,给他们自我决定的空间,提高孩子对学习生活的控制能力,对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自尊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让他们选择的机会,如他们可以选择作业的形式(写论文或现场呈现)、与其合作的同伴、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去图书馆查文献,或上网咨询)、呈现学习结果的方式等。

同时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与具有控制性的教师相比,更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好奇心和迎接挑战的欲望。

而接受控制性教育方式的学生不仅容易丧失学习主动性而且当要进行概括性和创造性学习时,学习效果比预期的要差很多。

策略5:

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成为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

个体因素二:

情绪状态

(一)唤醒水平

唤醒是指一个人警觉、清醒及活跃的水平,是对某一行为的生理和心理的准备状态,是由包括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引起的。

比如,马上要进行期末考试了,有的学生非常的焦虑,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这个学生就处于较高的唤醒水平;有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根本不在乎,打不起精神来,对复习功课非常的倦怠,这个学生就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还有的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来临即紧张又兴奋,这使他们精力比较充沛,即不容易困倦也不会影响睡眠,复习功课的效率也很高,这样的学生就处于恰当的唤醒水平。

有研究者发现,对大多数的活动都有一个对应的合适的唤醒水平(如图)。

但是,面对不同难度的任务,恰当的唤醒水平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对一个简单的任务,比如说各科基本知识能力的考试,需要一个较高的唤醒水平;对于较复杂的任务,比如各种选拔性的竞赛,那么较低的唤醒水平更为有利。

这也被称作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

这个研究对实践很有指导意义,在面对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候,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生的唤醒水平。

对于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老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轻敌”,细心做题、关注细节,以提高学生的唤醒水平;对于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任务本身,轻任务结果,以降低学生的唤醒水平。

当然,每一个学生自己擅长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节自己的唤醒水平,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策略6:

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恰当调节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唤醒水平。

(二)好奇心

大约40年前,心理学家就发现,个体有寻求新异、复杂、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的本能倾向。

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将引发个体的好奇心,并表现为求知欲。

关于教学的研究也发现,变化教学的方法和任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

这就是因为这种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

1.制造悬念。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没有确定答案的假设上。

这样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寻求挑战性的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

比如在上课之初,不要马上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而是通过一个小活动(小故事、小游戏、小谜语等)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迫切关注本节课所要将的内容。

2.让学生猜测,教师提供反馈。

老师介绍主题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猜测,问题要与重要知识有机结合,且能引发多种回答,以便大部分同学发现他们只回答对一部分(鸟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有羽毛,会飞,还是恒温动物)。

如果学生的猜测错误,这将激发他对正确知识的好奇心,促使更为执著的了解。

3.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当学生具备了大量该主题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些难度更大的题目,这种知识的再度空白会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引起争议。

教师让学生对有争议性的问题(外星人是否存在)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通过长期的讨论解决这些意见和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查询各种资料,以获得足够的知识。

5.制造矛盾。

在学生已获得相当知识,老师可以补充介绍与学生结论相反的信息,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促使其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

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讲《祝福》一课时,先让大家通读一遍课文,然后提出:

“《祝福》讲的是一个妇女被封建礼教吃掉的故事,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作者为什么用‘祝福'这样吉祥的词汇做标题呢?

”这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学生议论纷纷,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策略7: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兴趣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生会更多地注意、学习、记忆和运用那些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反应的事件和活动或者说感兴趣的事情。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关于兴趣,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它分为三个层次,即:

有趣、乐趣、志趣。

在“有趣”层次,兴趣产生通常跟我们的好奇心相关,即只要是新异的、有意思的事物就能引发我们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很容易产生,也很快消失。

比如:

还有些同学见到他人制作Flash,觉得很有趣,就也学着做,但是一段时间就可能又觉得打架子鼓更有趣,不再学习Flash而转学架子鼓了。

在“乐趣”层次,兴趣相对聚焦,可能相对集中在某一类事物上,付出相对多的精力,比较深入地进行了探索,但是也可能沉迷其中不做他想。

比如有些同学非常喜欢阅读推理小说,在面对一部充满悬念的推理小说的时候爱不释手,甚至为了能够一口气读完而在课上藏在课桌内偷偷看,可以说废寝忘食,但却缺乏对于人生更加长久的思考。

在“志趣”层次,兴趣与天赋才华同行,激发自我潜能,这样的兴趣发展很有可能成为同学们的生涯发展目标,激发人生的梦想。

比如有些同学从很小开始就喜爱绘画,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班、画展等等,付出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从此立志成为画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但缺乏兴趣却是目前学生遭遇的普遍困难。

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在激发学生兴趣时要注意:

策略8: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因此,小学课堂教学更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其学习兴趣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表现为对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的兴趣增强,开始注重学习内容。

他们的学习兴趣已减少了与学习形式的直接联系,而逐渐被学习的内容所左右。

即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对较高的智力活动产生兴趣。

所以,在对年级较高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而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恰当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策略9: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中,几乎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学习成绩优秀、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

(1)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使其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好成绩,从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还应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为他们推荐有价值的课外书籍,对他们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从而发现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策略10:

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感受兴趣带给自己意义和力量。

对于狭义的学习来说,除了学习兴趣外,学生对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让学生广泛地探索一下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利的。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兴趣六宫格”游戏探索一下自己的兴趣。

兴趣:

同学们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你可能同时对许多东西感兴趣。

兴趣:

是指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该倾向是与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

感受、资源和力量:

同学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内心会产生愉快的情感,这种体验也是兴趣维持的保证。

比如说:

快乐、幸福、平静、忘我、沉浸、投入……这些情感体验会带给生活积极的力量,也是我们积极生活的资源。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

“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无论身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

”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从事感兴趣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资源和力量是我们最需要的,它能够调节我们的心态、给我们的信注入力量,让我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兴趣与未来:

许多同学认为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带给自己自信的资本,能够让自己从事喜欢的工作。

同学们已经慢慢将自己的兴趣未来发展的目标、理想联系在一起。

当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清晰地了解之后,不但给自己注入了积极的力量,还初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动机,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四)心流

人对学习充满内部动机后,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滑冰、下棋时,我们可能如此地专心致志,忘记了周围,也忘记了自我,以至于结束时不禁感慨:

时间流逝得这么快!

对这种与内部动机相关的情感体验状态,就是心流。

心流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完全投注在某项活动中的感觉,伴有高度的幸福感与充实感。

心流体验大多具有两组共同特点。

第一,这些活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目的的活动,需要某种能量和技能,且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的匹配。

第二,参与者专心致志,自我意识丧失、忧虑感消失乃至时间感消失。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到,心理学工作者做过相关的研究:

对有些人来说,心流是常有的体验,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很少体验或从来没有过体验。

在这个研究中,心理学工作者追踪了250名高心流和250名低心流的青少年,那些低心流的青少年大多是在大卖场闲逛的孩子,他们每天看很多电视;而高心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打球,花很多时间做功课。

在幸福测验的每一个子测验上(如自我评价、敬业投入状况等),高心流的青少年的得分都比较好,除了一项:

高心流的人认为低心流的人生活比较有趣,他们也希望每天下了课就去逛大卖场或看电视,而不是做功课。

不过他们虽然认为眼前所作的并不是“享受”,但他们相信将来会享受到现在辛苦的回报。

高心流的青少年日后上大学的比率高,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未来的生活也比较成功。

因此,当我们体验心流时,我们在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

忘我、无意识与时间的停止的“心流”状态,在告诉我们:

我们正在为未来储备资源。

心流理论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要自主地从事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付出能量,这些活动的挑战性要略高于他们的技能水平,当他们应付挑战之后技能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他们的活动还要得到反馈。

他们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指责、被嘲讽或丢面子。

帮助学生过得更有意义、更满足不仅是教育的目标,当下的幸福和快乐本身就是目标。

策略11: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流体验

(五)焦虑

焦虑,即一种普遍的不自在和紧张的感觉,它包含了部分害怕的情绪。

关于焦虑的研究证明,焦虑和学生成就具有某种程度的负相关。

焦虑可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也可能是失败造成的结果。

一个学生开始成绩不佳,因为在考试中他过于焦虑,成绩不好又导致他更加焦虑、紧张。

焦虑可以是一种特质也可以是一种状态。

有些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非常焦虑(焦虑特质),但有些学生只是在某些特定情景下感到焦虑(焦虑状态)。

焦虑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认知成分包含忧虑和消极思维,例如认定事情失败后情况会非常糟糕,并感知自己必然失败。

情感方面则包括生理和情绪的反应,例如出汗、胃疼、心跳加速和恐惧等。

焦虑主要通过影响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学业成绩:

注意力集中情况,学习和考试。

当学生在学习之中出现焦虑的情绪状况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环节焦虑。

下面,与老师们分享一下缓解焦虑的方法。

方法1:

接纳焦虑

焦虑虽说影响了学习,但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说,焦虑的出现也是学生想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