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491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语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语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语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语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案.docx

《语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学案.docx

语文学案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第一单元

1、想当一棵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通诗歌,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弄清诗歌的表达顺序。

2、过程与方法:

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

读通诗歌,掌握生字新词。

学习难点:

正确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和生字。

学习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师板书“树”:

树,多么熟悉的一个字。

我们一起亲切地读一读。

(学生齐读)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树,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它留给你的印象吗?

(指名3、4个反馈)

3、树虽然郁郁葱葱、姿态万千,但毕竟不像人,能说会走。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想当一棵树。

(补充完课题)

4、齐读课题,说说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5、本文是一首诗歌,你知道怎样学习诗歌呢?

a.字音读正确b.读懂诗句c.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6、自主学习。

二、小组合作,互动展示。

1、四人一组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

a.每人读一遍课文,评价读得是否准确。

b.组长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c.各自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其他成员帮忙解决。

2、小组汇报交流。

A.各组推选代表朗读课文。

B.提出易读错写错的字。

C.提出还没解决的问题。

3、全班帮忙解决问题。

4、教师精讲。

a.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要求学生用铅笔标注出诗歌的停顿以及语调变化。

1、集体反馈,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词句:

(1)“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沉默。

(2)“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姿态。

(3)“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

(4)“想当/一棵树,还要学会/它的/幽默。

3、全班齐读这些句子。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诗歌,并能读出诗歌的韵律。

5、分组朗读诗歌,检查小组朗读诗歌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

6、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

字音:

“姿”是平舌音,“炙”是卷舌音。

字形:

“姿”是上下结构,下面是“女”,不是“贝”,注意和“资本”的“资”区别开;“雅”的不受不是“牙”,右边是四横;“炙”是上面不是“夕”,比“夕”多一点;“幽”字第一笔是中间的“|”,笔顺从外到内。

7、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姿态优雅炙热阴凉茂密舒适幽默枝丫

8、配乐朗读诗歌,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b.感知诗歌内容。

1、读了诗歌,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我为什么想当一棵树?

2、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优美概括的语言,激发人们的思考、遐想与激情。

下面大家再细细的品味诗句,看你能想到什么?

3、看到“沉默、姿态、雅量、幽默”你想到了什么?

三、反馈检测,课堂小结

1、课堂检测。

(1)删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姿势(zīzhī)落叶(lüòlà)炙热(zhìzì)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炙热()茂密()

2、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作者心中,树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

树的沉默,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象征;树直挺挺的姿势,是刚正不阿、顽强不屈的象征。

那么,树的雅量、树的幽默又象征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究。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收集写树的诗文。

板书设计:

1、想当一棵树

沉默 雅量

学会

姿态幽默

反思: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继续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课文,启迪教育学生学习树脚踏实地,刚直不阿的精神。

学习重点: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句子意思。

学习准备:

在文中找出树的特征,收集写树的诗文。

学习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下列体现树的特征的词语,指名读一读:

沉默静静的直挺挺雅量幽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想当一棵树,是想学习它的沉默、直挺挺的姿势、雅量、幽默。

3、树的沉默,象征的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树直挺挺的姿势,象征的是刚正不阿、顽强不屈。

那么,树的雅量、树的幽默又象征着什么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诗歌3~4小节。

二、小组探究,集体反馈

1、学生自读,完成下面小表格。

2、指名反馈第一列。

3、指名说说树的沉默、姿态、雅量以及幽默的具体表现。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中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赞叹之情。

5、指名反馈:

那么树的雅量象征的又是什么呢?

6、同学们,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就是要我们像树一样无私奉献。

7、指名反馈:

那么对于幽默,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8、同学们,这就是树,一棵树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要我们学习的东西也太多太多,难怪诗人会想当一棵树,心里想着树呢!

三、老师精讲

1、学生轻读最后一节诗歌。

2、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指名反馈:

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反馈:

如果老师把这棵小树,看作是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那么,这棵茂盛的参天大树则象征着什么?

5、教师出示句子,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心里想着树,自己就会像树。

”)

四、情感朗读,深化主题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读一读,其他评议,然后再指导读一读,读出作者对树的赞叹、崇敬以及向往和树一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比赛读,读中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做人道理。

4、熟读成诵。

6、同学们,心里想着树,自己就会像树,天天向上,长高长大。

现在你们想当这棵树了吗?

那该怎么做呢?

五、课堂检测

1、拼音,写词语。

zīdòiyōuyǒzhìrèzhīyā

()()()()

2、样子,写词语。

例:

直挺挺

()()()

例:

东摇西摆

东()西()东()西()

东()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会树的沉默,就是要做到();学会树的姿态,就是要做到();学会树的雅量,就是要做到();学会树的幽默,就是要做到()。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老师祝愿你们像树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脚踏实地、默默奉献、顽强不屈、正直不阿、乐观向上,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和同伴说说,要学习树的那些精神。

板书设计:

1、想当一棵树

沉默  脚踏实地

学习姿态(直挺挺)  正直不阿

雅量  无私奉献

幽默  乐观向上

反思: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2 美丽的“三潭印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三潭印月”的美丽风光。

学习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

学习难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及生字,收集三潭印月的资料或图片。

学习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教师板书“三潭印月”,指名反馈搜集到的关于“三潭印月”的资料或图片。

“三潭印月”面积6万平方米,素有小瀛洲之称,使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岛,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

“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

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的美称。

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

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

此时,月光、烛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2、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3、知名用简短的词语形容自己观“三潭印月”后的感想。

4、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优美的文笔,走进杭州美丽的“三潭印月”。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教师出示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新词,在小组内学习、反馈。

2、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互相评议,把课文读熟练。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绿树依依、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4、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没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三、检查生字,读通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再强调。

字音:

“储”是卷舌音;“镂”的声母是“l”,不是“n”;“繁”“灌”“范”是前鼻音,“杭”事后鼻音。

字形:

“繁”的部首在下面,字的笔画比较多,要注意上紧下松;“灌”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范”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草字头,“辉”字左边的“光”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3、再认读生字词。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结合课文的朗读,理解词语意思:

绿树依依:

树与树相互依靠,形容数目多而茂盛。

隐隐约约: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朦胧:

视线不清楚。

5、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四、说说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指名反馈。

(1)、杭州西湖中央有个小岛,远望像个仙境。

(2)、湖心小岛的由来以及“三潭印月”范围。

(3)、三个石塔的造型优美别致,是杭州西湖的标志。

(4)、“三潭印月”这个名字的由来。

(5)、月下游“三潭印月”如至人间仙境。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堂检测小结。

一、看拼音,写词语。

fánhuāfēnlièchǔcúnfànwéi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造型月色()

()的灯烛波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三潭印月”的美丽风光,还了解到了一个和“三潭印月”来历有关的传说故事。

下节课,我们将通过此举的品五,深入体会“三潭印月”景色的优美。

板书设计:

2美丽的“三潭印月”

小岛由来

石塔造型

名称由来(人间仙境)

月色迷人

教学后记: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继续学文,品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导游身份介绍“三潭印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三潭印月”景色的优美以及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品悟文章美景。

学习难点:

感悟文法。

学习准备:

词语卡片,相关图片。

学习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按要求自主品读课文

1、读一读:

绿树依依繁花似锦隐隐约约亭台楼阁优美别致明月如盘光辉朗照“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欢歌笑语人间天堂

2、知名想象,说画面:

同学们,读了这些优美的词语,你的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同学们描绘的画面可真美呀!

而这些美都在“三潭印月”。

今天,让我们伴随着作者优美的语句,再次走进这如花瓣的人间仙境。

二、合作学习画优美语句,品悟美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三潭印月”美丽景色的句子。

2、组内交流。

3、指名反馈,品读句子,感受其中的优美。

4、老师精讲。

(1)指名反馈画出的描写“三潭印月”美丽景色的句子。

a、“远远望去,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亭台楼阁,真像个人间仙境。

b、“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上头尖,中间镂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三只宝葫芦。

c、“每当中秋节的时候,明月如盘,光辉朗照。

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烛,在把石塔上的小圆洞蒙上白纸,它们就好像是月亮投在湖面的影子。

‘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

d、“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

(2)再读句子。

(3)集体评议美在哪里。

(4)借助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对句子所描绘的景象的理解。

(5)有感情地朗读。

3、想象:

同学们,“三潭印月”的月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他们来到西湖赏月、划船,一片欢声笑语。

你们能想象出那样的画面吗?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就是美丽的“三潭印月”。

5、学了全文,你觉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三潭印月”?

三、总结全文,感悟文法。

1、同学们,“三潭印月”景色优美,作者的笔触也很美,文中除了运用大量的优美词汇外,老师还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第四自然段。

2、指名反馈。

(1)“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

……”

(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

3、是呀,在介绍小岛的由来以及“三潭印月”这一名称由来的时候,作者都是自己先提出疑问,紧接着自己进行回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问。

4、讨论:

设问这一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那么,下面两组句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A、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

众多游人来到西湖赏月、划船,一片欢声笑语。

这就是人间天堂啊!

B、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

众多游人来到西湖赏月、划船,一片欢声笑语。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1)学生自由大声读一读这组句子。

(2)指名反馈。

(3)你们再读读看,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

(4)指名反馈。

(5)指导读第二个句子。

(6)小结: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作者那份强烈的情感了吗?

是呀,反问的表达效果就是加强与起,能更强烈地表达感情。

三、课堂检测小结

一、比一比,再组词。

堤()裂()罐()犯()

提()列()灌()范()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

隐隐约约()()()

三、读句子,仿造句子。

a)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上头尖,中间镂成一个空心的球,

像三只宝葫芦。

(比喻句)

(  )

2、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反问句)

()

四、以导游的身份把“三潭印月”推荐给亲人朋友。

《美丽的“三潭印月”》一文,作者抓住“三潭印月”的突出特点“美丽”,为我们介绍了湖心小岛以及“三潭印月”名称的由来,描绘了“三潭印月”中的塔和月色,作者文笔清新,词句优美,令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月色中的“三潭印月”不愧是人间天堂啊!

板书设计:

美丽的“三潭印月”

   小岛由来

  远望小岛 石塔造型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人间仙境) 名称由来

   月色迷人

导学后记: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选读一“天涯”踏浪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并注意积累。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喜欢阅读有关风景名胜的介绍或游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重点:

读通诗歌,掌握生字新词。

学习难点:

正确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学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直立着的树的图片。

学习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教师介绍,谁不想寄情山水?

谁不喜欢游览风景名胜?

美丽的西湖让我们流连忘返,如诗的“三潭印月”让我们向往。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了解那里的美丽,体验“天涯”踏浪的乐趣。

请大家读课文,一会准备向大家介绍“天涯海角”,并说说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按自已喜欢的形式自读课文。

(分四人小组进行)

2、小组内自由提问:

如“天涯海角”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三.以作者或游客的身份介绍“天涯海角”:

1.推介“天涯海角”,自已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讲述。

2.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抓住“天涯海角”给自已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就是课文的几个要点,想好介绍的先后顺序。

3.介绍时自然大方,就像介绍自已的亲身经历一样,让人听起来有亲切感,不像读书、回答问题一样。

4.尽量使用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5.听时我们要看这位同学什么地方介绍得好。

6.大家说说自已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还有什么建议。

四、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的?

五、课堂小结。

六、反馈检测。

1.在小组内读自已最喜欢的部分。

2、参观自已喜欢的风景名胜。

3.完成一个关于风景名胜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选读一“天涯”踏浪

本文线索作者所见、所思、所感

教学后记: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语文乐园一导学案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复习字词,积累词语;学习并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阅读《灵隐题联》、《落叶》

2、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说一说,自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为别人做好事,甘于奉献。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这一修辞的表达效果,并在实际中运用。

学习难点:

感悟阅读文的情感。

学具准备:

抄有相关句子和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词语超市

1、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强调部分汉字发音要点。

“姿”“似”“存”式平舌音,“炙”“枝”“州”“储”是卷舌音;“量”“亭”事后鼻音。

3、集体读词语。

4、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这些字在书写上的注意点。

5、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6、练习写下面的字,教师巡视:

“雅”“繁”“楼”“储”“灌”

7、集体欣赏、评议。

二、金钥匙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名读一读:

(1)“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上头尖,中间镂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三只宝葫芦。

(2)“还有鹿角似的珊瑚枝,鸟蛋似的小石珠……”

(3)“它成半圆形,像一个竖着的巨型馒头……”

2、指名反馈:

这些句子中分别把什么比做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指名试着说说这样的句子。

4、小结:

同学们,比喻这种修辞常常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能够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在自己的说话或习作中广泛地运用。

三、语文故事

1、自由读故事,不会认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

2、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清雅 哼 攀谈 渊博 怠慢 吩咐 赫赫有名 作揖 羞愧

再读故事,画出苏东坡在灵隐寺的题联。

指名反馈,指导读好此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结合故事,说说此联所表达的意思。

6、老师点评:

这幅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人以貌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惟妙惟肖。

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四、自主阅读

  1、学了课文《想当一棵树》,我们知道树是无私的,它默默地奉献着。

秋天,它又给大家带去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2、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秋天,树分别把落叶送给了谁?

它们分别用落叶做什么?

(2)文中的“一群宝贝”指的是什么?

(3)小组讨论“他们有了新的生命呢”这句话的意思。

3、集体反馈,探究文本。

(1)

落叶送给谁

干什么

感受

蛐蛐

盖在身上当棉被

真暖和

小松鼠

当“地毯”

软绵绵、高兴

小蚂蚁

当“小船”

原来世界这么美丽

(2)“一群宝贝”指的是落叶。

(3)落叶给蛐蛐儿、小松鼠、小蚂蚁带来了欢乐,它们的生命因而更有意义。

4、品读句子:

这篇短文中,也运用了不少的比喻句,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

(1)“树上换上了金装。

(2)“一阵秋风吹来,茫茫的树林翻起了金色的波浪。

(3)“树妈妈给蛐蛐儿送来了过冬的棉被。

(4)“树下铺出一块金色的‘地毯’。

(5)“又一片落叶飘飘摇摇投入了小河的怀抱,真想一只金色的‘小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短文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讲树、落叶、花喜鹊等动物当作人来写,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六、反馈检测。

1、抄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落叶》。

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一

语海拾贝自主阅读

词语超市《灵隐题联》

金钥匙《落叶》

教学后记: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星期__    总学时:

__节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写好本单元习作。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习作、练习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为别人做好事,甘于奉献。

学习重点:

描写景物抓住特点。

学习难点:

能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具体,注意详略安排。

学具准备:

搜集风景名胜以及家乡风景的图片或照片。

学习过程:

集  体  备  课

个性修改

一、审题,了解要求。

1、指名读题目,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

(1)写作对象:

我喜欢的一处风景。

(2)写作要求:

有一定的顺序;突出特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具体写;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欣赏美景,拓展思维

1、教师出示搜集到的图片或照片,共同欣赏。

2、指名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

3、回顾:

我们来给刚才所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风景名胜、一般公园、特色建筑、一些场所)

5、说说你想写哪一处的景物,并说说它的主要特点以及它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三、学习写作

1、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

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3、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当选用修辞。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适当的修辞,如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

4、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四、练习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

五、布置作业

自己修改习作,再相互改改,然后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

我喜欢的一处景物

习作要求:

1、有一定的顺序。

2、突出景物特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具体写。

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后记:

 

__年__月__日   第__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