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441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36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docx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地球表面积约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选择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A.4万米

B.8万千米

C.4万千米

D.8万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6.(2011·山东泰安)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

图中所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7.月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人们看到的月食图片,不可能是()

8.有一天咸蛋超人“遁地”前去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的家。

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A.2万千米

B.4万千米

C.6371千米

D.12742千米

9.(2011·山东泰安)读下图,有关地球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4万千米

10.(2010·福建漳州)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

于()

A.5.1亿km2

B.

5.1亿km

C.5.1亿km3

D.5.11k

m2

三、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印度人认为支撑世界的是站在巨龟上的大象,而巨龟又是站在蛇上的。

古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材料二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古印度人和古埃及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正确?

请分析原因。

(2)人类历史上最早带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____

____________。

该船队从西班牙出发,首先进入______________洋,绕过A洲南端进入_________

_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______群岛,艰难地横渡______________洋,再经过B洲南端的______________,最终回到了西班牙,此次航行方向一直是向______________(西、东),途中经过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的次数是_________次。

(3)该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能说明以下哪一地理事实()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C.大陆漂移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4)针对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成功的壮举,谈谈你的感悟。

诱思探究

地理之家QQ群

为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七年级一班建立了地理之家QQ群,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帮忙补齐他们在网上聊天的一段记录:

高山流水: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会有“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错误认识呢?

碧海蓝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海角:

其实,每当我仰望苍穹的时候,我都会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看来看到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

霞客归来:

你们知道哪一事件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吗?

天涯海角:

(2)____________。

听说他的船队回到西班牙后收到的礼物之一就是地球的模型(3)____________,上面还写着一句话,你们知道上面写着什么吗?

碧海蓝天:

(4)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山流水:

地球和地球模型形状一模一样吗?

霞客归来:

有差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海蓝天:

为什么人们把地球仪制成正球体呢?

霞客归来: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一开始由于受活动区域所限,以为“天圆地方”,后来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再后来经过科学测量发现地球并非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解析】选B。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由此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解析】选C。

月食的发生是因为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月面上的阴影就是地球的影子。

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影子应该是圆形或圆弧形。

4.【解析】选D。

咸蛋超人穿行了一个地球直径,因为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所以直径约为6371千米×2=12742千米。

5.【解析】选C

地球是一

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6.【解析】选C。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绕某一旋转轴自转的结果是两极变扁,赤道略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7.【解析】选A。

此题考查地球大小中的地球表面积,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8.【解析】选D。

从谜语描述中可知该谜底为球形,排除B、C两项,从“用手一推它就转”可排除A项。

9.【解析】选A。

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且地轴是倾斜

的。

10.【解析】选C。

在地球仪上,人们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用蓝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表示陆地。

11.【解析】选A。

地轴与赤道成90°夹角。

12.【解析】第

(1)题,地球是一个球体,古印度人和古埃及人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活动范围狭小,科技不发达,只凭主观想象来认识世界。

(2)题,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是1519~1922年,麦哲伦所带领的船队的航行信息可从图中获取。

第(3)题,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从西班牙出发,渡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终又回到大西洋,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不“人云亦云”。

答案:

(1)不正确。

凭主观想象判断地球形状。

(2)麦哲伦大西太平菲律宾

印度好望角西4(3)A(4)略(符合题意即可)

诱思探究

【解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片面到全面,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古时候,科技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片面;1519年~1522年,坚信地球是一个球体的麦哲伦率船队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回到

西班牙的船队勇士们收到的礼物之一就是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而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这个差距凭肉眼难以察觉,因此人们把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

答案:

(1)古时候,科技落后,生活范围狭小,人们往往凭直觉认识世界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地球仪(4)你首先拥抱了我

(5)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

的球体;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6)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但按比例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这个差距难以用肉眼察觉,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最近火爆的“夸夸群”就是如此,不管你在群里说什么,马上就会被其他群成员夸到心花怒放,满眼所见只是人性的美好。

你如何看待这种“夸夸”现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妨宽容看待“夸夸”现象

近日,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高校的学生还建立了各自学校的夸夸群。

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

夸夸群除了在高校火热以外,还有电商平台商家推出了“夸人服务”,记者调查发现,花费20元购买服务后,便会被拉进一个群里,群里人会从长相、性格等各个方面夸赞购买服务的人。

有人觉得这种行为很假,尤其是花钱让别人夸自己,简直就是傻了,但是也有人认为不管是互相夸还是花钱买夸,都会让人获得心理满足感,值得肯定。

很显然,这样的夸夸群,就是为夸而生,为夸而夸的,所以才会让人觉得很假,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从人的天性来说,即便知道对方是“拿人钱财替人乱夸”,可是从心理上仍旧觉得很受用,也确实很够从中获得某种心理满足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有网友表示,在自己陷入人生低谷,学业、爱情双双受挫的时候,正是这样的夸夸群才抚平了内心的悲伤,让自己重新站了起来。

所以说,不管这样的夸夸群感情是真是假,但至少它对夸人的人和被夸的人都没有什么坏处,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行为。

与此同时,这种夸人的行为,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所以不应该被过分指责,而更应该被宽容看待。

退一步说,如果有人觉得这样的夸人太虚假,自己从心里感到厌恶,那么也好办,只要自己不参加这样的群,也不去购买这样的服务即可。

由现在流行的夸夸群,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媒体曾经报道的“怼怼群”,与夸夸群相反,怼怼群是见人就怼,凡事都怼,以抬杠、谴责甚至是辱骂他人为主要目的,据说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但以这种方式来减压,效果恐怕难以令人乐观,毕竟人在压力大的情况下,还被别人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只会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夸夸群就显得积极、健康了很多。

当然了,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偶尔玩玩夸夸群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正如记者所体验的那样,一些夸夸群里,夸来夸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已经形成了套路,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会自我调节,回归现实生活,用运动、阅读等健康方式让自己放松,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系统,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为夸而夸。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材料主要讲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关于赞美作用的名言及最近火爆的“夸夸群”,题干要求“你如何看待这种‘夸夸’现象”。

马克吐温的话主要讲恰如其分地赞美能使人感受到人际间的理解和温暖,能够使人活的更加愉快。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

喜欢被赞扬,是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1)从赞同“夸夸”方面分析立意。

夸夸群出现的根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夸夸群可以起到发泄和排解情绪的作用;第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都有社交和被尊重需求,夸夸群的出现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越敏感,就越需要被夸奖。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与压力,在面对它们时如何得到足够的社会认同,是年轻人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因为人的本性是喜欢被赏识的,即使是“善意的谎言”。

“夸夸”可以释放压力,增强信心;“夸夸”可以排解情绪,更好面对生活等。

从反对“夸夸”角度分析立意。

“夸夸”有暂时“止渴”的效果,但是并不能解决造成人内心冲突的问题。

寻求心理慰藉,是人之需求,也是人的本能,这点无可厚非,最怕的就是产生“依赖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善于调节自己等。

从辩证角度分析立意。

“夸夸”实际上都是希望引发其他人的关注。

“夸夸”的作用就在于它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要适中,而不能偏向任何一个方面。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赞美,保持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如确定标题“正确认识自己”。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话题“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我们看自己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优点,而故意隐瞒自己的错误,这样就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自然就不会进步;我们在查找自己的问题和错误时,一定要找到根源,这样就能够成功对问题和错误进行准确无误的诊断、治疗;要学会自我剖析,正确评价自己,人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等。

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把自己看全面,看透彻,才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全面看待自己,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

【素材】

赞美有时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启发人们去寻找心中尚未开垦出的美;赞美有时是一缕阳光,将拨开生活的阴霾,给人们心灵以光明。

赞美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赞美要讲究分寸,恰如其分的赞美,赞美要有针对性,需要自然、顺势,多赞美那些不被注意的人。

我还是希望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没有原则的夸夸群可以少一点,多一点鼓励群,认清现实,毕竟生活这么美好,我们要努力拥抱生活。

虚假的夸赞听多了,也不是件好事。

年轻人有心理方面的压力,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解压,比如运动、找亲朋好友聊天等方式解压,如果对“夸夸群”过分依赖,则要保持警惕。

心理学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很多时候是增强自信心的关键。

表扬与夸赞让人们做事的态度更加积极,更有动力,也能很有效的减轻对失败的心理负担。

但夸夸群里夸奖实则是不符合夸奖心理学的逻辑的。

与浮夸的“夸赞”相比,严峻理性的批评纵然有其价值,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不是别人的一两句夸奖就能迎刃而解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

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

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

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

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地域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换,中国的传统节日早被有些现代人抛之脑后,他们现在学习着西方的浪漫完美主义的节日,清明时节,有多少去烈士墓园祭拜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端午时节,有多少人包粽子纪念当年为国殉江的屈原?

中秋佳节,有谁真正做到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心无旁贷?

他们一味追求西方的节日,殊不知自己是中国人应该过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

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

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

有追求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忘本!

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

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

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

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

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

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

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

是钱学森!

是申雪与赵宏博。

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

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扎得更牢更深!

【解析】

【详解】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

题目要求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也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考生必须针对所给材料发表观点,就事论事,不可随意发挥,离题太远。

材料一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肯定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二层,“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地域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列举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三层,“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介绍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观点。

综合材料考生不难发现,这是一则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作文,围绕“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写即可。

立意:

1、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在新时代继承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应做到传统与创新并重,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可动摇

3、文化,优秀的要继承,糟粕要摒弃

素材:

1.泱泱大国,博大精深。

战争浴火,涅槃重生。

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谈古论今,一张纸的存在,意义截然不同。

放眼现在,一张纸的存在微不足道,俯拾皆是。

可在东汉前期,却找不到一张纸的存在。

贤士写诗,大臣上书,史官记史,皆用竹简。

不仅不方便,而且花费是甚多。

东汉蔡伦,能人之士,发明了造纸术,节省了开销,也为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2.中国有着“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礼仪必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我国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了周代的许多礼仪。

在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他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的经典著作,他们被称为“礼经”。

古往今来,事物貌似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大有所不同。

但唯一不变永久不变的应该就是中国的礼仪了。

3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做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

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

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

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血统与传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行文结构:

一篇议论文的经典布局或谋篇模式:

首先,拟一个隐含观点或观点明显的题目,如本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写一个简洁明了的开头段,用“沙漏”“贝壳”“毛竹”三个事物开篇,写一个排比段,引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亮明观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然后,主体部分,提出问题: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分析问题:

(1))第一个分论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并列举西方感恩节、情人节的例子,明确观点“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

(2)分论点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并举出古今典型事例论证分析。

(中间部分的论述一定要紧扣材料,不可离题太远。

)最后,解决问题发出号召。

结尾部分,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

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

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

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

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

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

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

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