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试题2720.docx
《高中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试题27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试题272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试题2720
高中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试题2019.09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2)下列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3)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
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
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
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
说明情况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
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文,完成1~7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
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
累旬日下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1]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2],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竟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
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
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
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
淹没、遮掩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
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历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译:
秦国有余力乘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B.为之奈何?
译:
怎样对付这件事?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
于是有所寄托,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D.请息交以绝游。
译:
让我同外人(指官场的)断绝交游吧!
5,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逡巡(qūn)从散约败(zòng)氓隶(máng)鞭笞天下(chī)
B.瞋目(chēn)人为刀俎(zǔ)戮力(lù)按剑而跽(jì)
C.癸丑(guǐ)流觞曲水(shāng)激湍(tuǎn)游目骋怀(chěng)
D.流憩(xī)放浪形骸(hái)轻飏(yáng)植杖耘耔(zǐ)
6,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溪(shàn)
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脚著谢公屐(jī)
D.海客谈瀛洲(yíng)越人语天姥(lǒo)
7,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B.梦游天姥/吟留别
C.梦游/天姥吟留别D.梦游天姥吟/留别
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
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
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
指闪电。
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
心惊,心跳)
9,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
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
10,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
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
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
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1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
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
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1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沛公安在
1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D.别君去兮何时还
14,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
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15,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6,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17,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
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8,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2.给下列字注音释义。
①蹑
②揖
③曳
④凌
3.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4.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C.第四、五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第六、七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相同的。
B.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C.在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D.作者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情调从悠扬到悲壮,风格从飘逸到沉郁。
梦游天姥吟留别
19,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有碑仆(pú)道
B.盖音谬(miù)也 有穴(xuè)窈然
C.或咎(jiù)其欲出者 瑰(guì)怪
D.无物以相(xià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0,对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 )
A.始舍于其址(山脚) 其至又加少矣(更加)
B.褒之庐冢(坟墓)也 华山之阳(山的北面)
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 非常之观(景象)
D.夫夷(平坦)以近 则或咎(错误)其欲出者
E.拥(拿着)火以入 火且(将要)尽
试题答案
1,
(1)D
(2)A(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2,1.B(观,景观)2.“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3.D(属于“无中生有”)4.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②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3,1.C2.C3.B4.A
4,C
5,B
6,D
7,D
8,A
9,B
10,A
11,D
12,A
13,C
14,C
15,C
16,A
17,A
18,1星清行卿冥兵缨2①niè踩②yī拱手礼③yè拉④líng升,高出3
(1)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4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A(迢迢,远远的意思。
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
)6.B(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
19,DA(pū)B(xué)C(guī)
20,B阳,山南D咎,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