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123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东省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3)北魏孝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上述九场改革,从时序上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五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从内容上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

【标考纲考点】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解负令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等)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

3北魏孝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改革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三冗”“两积”内容(“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三不足”精神历史作用

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赎罪卷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改革(《基督教原理》“先定论”)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改革的内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扩张战争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二一九法令”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

“黑船航”幕府统治危机武装倒幕运动改革内容(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制度改革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明开化《日本帝国宪法》)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家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政变

【专题知识梳理】

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孝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政治前提)①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

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

艺复兴宣扬人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

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性质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

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36年加尔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

意义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3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

政治:

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

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

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经济:

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

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看,外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

点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殖产兴业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化上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点时代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

(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1)封建危机严重

(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重点知识点拨】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

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

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

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2关于近代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

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疑难知识解析】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化改革。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

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知识拓展综合】

1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维新变法比较

相同点:

都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方式上,中国洋务派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认识。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

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认识:

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理论方法升华】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