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011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已纠错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目录如下:

第十三章内能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十八章电功率

特别说明:

本套教案为九年级全套教案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子的热运动。

2、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物质是由大量、构成的,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米,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则的,且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表现为力。

当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力。

2、下雨时雨滴落入池塘的水中,是扩散现象吗?

二、探究与精导

教学点1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什么微料构成的?

2、分子、原子肉眼看不见。

教学点2扩散现象

实验1在装着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后,发现上面瓶子里空气颜色逐渐变红,如图

(1)所示。

实验2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与水界限分明。

过了几天后,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面已模糊不清,如图

(2)所示。

实验3在墙角上堆一堆煤,过一段时间再去看,发现地面和墙角都有厚厚的一层变黑了。

小组讨论:

1、以上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学点3扩散快慢主要影响因素

实验1在一个烧杯中装入半杯热水,另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同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

发现装热水的杯中水变黑的速度更快。

实验2在一个烧杯中装入半杯热水,另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同的冷水,用汤匙分别在两个杯底放入质量相同的冷水,用汤匙分别在两个杯底放入质量相同的糖,过一段时间用小勺取表现的水品尝,发现装热水的杯中更甜一些。

小组讨论:

1、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能得出扩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2、你能举例证明自己的结论吗?

教学点4分子间作用力

小组讨论:

1、端面削平的两个铅柱,紧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将它们拉开,为什么?

2、回顾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特点。

结合上述特点思考,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

并说明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3、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的分析,得出物质三态的特征有哪些

三、提升

夏初,同学们在课堂上做液体分子运动的实验时,小明不像别的同学那样用自来水,他用的是刚从商店买来不久的冰冻好的矿泉水。

滴入一滴蓝墨水后,一会儿,发现别人的水整杯都变蓝了,而他的水还跟刚滴入时差不多。

他感到很奇怪。

再做一遍,还是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猜想,是不是跟水的温度有关呢?

课后,他用三个相同的瓶子分别倒入等质量的冷水、温水、热水,如图所示,同时滴一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发现热水全部变红速度最快,冷水最慢,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1)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

(2)该实验得到的更具体的结论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陆游“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快

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

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5、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

用它们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表明。

用胶粘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

6、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我们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它(从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

将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通过观察现象可知:

温度越高,过程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物体内部所有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选填“相同”或“不同”)。

3、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能。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和。

二、探究与精导

教学点一内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同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如图(a)所示,与弹簧发生形变时具有弹性热能一样,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也具有热能——分子势能,如图(b)所示

 

学点二热传递与内能改变

实验1寒冷的冬天,用热水袋取暖,身体慢慢的暖和,而热水袋却渐渐的变凉了,如右图所示。

实验2工人师傅把烧热的工件放在冷水中“淬火”。

工作变冷,而冷水变热了。

三、提升

热量在水中如何传递呢?

小张认为热可能是通过水的流动来传递的。

小组探究如下:

(1)寻找方法:

在水中加入一些红色高锰酸钾颗粒,通过颗料的运动来反映水的流动,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作法。

(2)进行实验,将水装入环形玻璃容器,如图,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在a点,给该处加热,发现颗粒按照a—b—c—d—a的顺序运动起来。

(3)得出结论:

从底部加热,水会循环流动起来,很快使水的温度,这种现象叫做对流,能发生在各种气体和液体中。

因此,家中的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间的(选填“顶部”或“底部”)。

刚才小组的探究过程是:

提高问题、猜想、寻找方法、、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了解热量的概念,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学

比热容:

1、定义:

2、国际单位:

3、符合:

4、意义:

常看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选填“相同”或“不同”)。

(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它的意义是:

;砂石的比热容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选填“快”或“慢”)。

5、水比热容大的应用:

(1)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是因为相同情况下水与其他的物质相比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2)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你能解释这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与精导

学点一比热容

在实验中,注意记录温度和加热的时间,并结合“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实验中,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做此实验需要利用的物理方法是、。

3、为什么要选用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需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4、如何保证两种不同的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

5、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和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候,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学点二热量的计算

1、质量为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J。

2、质量为m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J。

3、质量为1kg的铝块,温度从t0升高到t时吸收的热量是J。

4、质量为mkg的铝块,温度从t0升高到t时吸收的热量是J。

三、提升

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

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小明想:

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

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

小明在两个相同玻璃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

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像,你能得出什么探究结论?

(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

请你用简略的语言从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举一个类似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2、了解热机的分类和内燃机的结构。

3、知道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4、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2、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在试管内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

这个实验中能转化为能。

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多数仍然是靠热机把能转化为能来工作的。

2、热机是将能转化为能的机械。

3、内燃机是由、、、四个冲程组成的。

二、合作探究

学点一热机

燃料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对外做功,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很多,如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内燃机在汽缸里燃烧汽油或柴油,生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做功。

小组讨论:

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哪几个冲程?

学点二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小组讨论:

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

二、探究与精导

小组讨论:

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为了探究这一定义,制定了模拟实验,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加热一支悬挂着的装有水的试管,在试管口处放一个纸做的“风车”,直到加热至水沸腾。

(1)你将观察到的。

(2)在这个实验中,蜡烛将能转化为能,水蒸气将内能转化为能,使风车动了起来。

(3)在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展现了热机中的基本过程。

三、提升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

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

热机的发展。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通热机效率的学习,激发学生开发新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燃料的热值。

2、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

3、热机效率。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单位是。

2、氢的热值是。

它表示的意义是。

火箭发动机用氢作燃料,主要是因为氢的。

3、煤油的热值是4.6*107J/kg。

若某次使用煤油作燃料时,,则煤油的热值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一瓶煤油倒掉一半,其热值为J/kg。

4、与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总是。

二、探究与精导

学点一燃料的价值

小组讨论

生活中燃料的种类很多,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把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水烧开,烧煤和煤木头相比哪个用燃料用的少?

2、如何比较不同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我们引入了什么物理,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让学生查课本P23“一些燃料的热值”表格,回答:

酒精的热值是多少?

并让学生解释其物理意义,了解“完全燃烧”四个字。

学点二热机的效率

热机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赛做功的过程中,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并不能全部用来做有用功,相当一部分的能量散失了。

小组讨论:

热机工作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能量损失?

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三、提升

小组讨论

小明学习了燃料的热值知识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比较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他实验时给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每隔1min记录了杯中水的温度(见下表)

(3)小明实验前用天平测出了烧杯中水的质量及油灯中燃料的质量,并由记录的数据,利用公示Q=cm△t计算出了水吸收的热量。

他想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

你认为他的计算结果可靠吗?

为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已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知道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

2、利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量是怎样转化或转移的。

●教学过程

一、预学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也不会凭空,它只能从一种形式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到别的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

二、探究与精导

学点一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给蓄电池充电时,消耗了什么能量,得到了哪种能量?

2、白炽灯发光时,消耗了哪种能量?

又得到哪种能量?

学点二能量守恒定律

小组讨论

通过能量的转化或转移过程分析图中的秋千和小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秋千摆动时,停止用力,秋千会越摆越低,掉在地上的小球会一次次的弹起来,但是会越跳越低,为什么?

2、把一铁块放在热水中,过一会儿铁块温度,内能,热水温度,内能,内能从热水到铁块。

三、提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原子结构,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

3、自由电子可以移动。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什么叫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的现象。

2、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1)被丝绸摩擦过的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被毛皮摩擦过的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3、在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原理是,根据可以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4、叫电荷量,简称。

电荷量的单位是,符号是。

5、叫导体,如:

、;叫绝缘体,如:

、。

6、金属善于导电的原因是金属内部有大量的,而绝缘体内部绝大部分电子。

二、探究精导

学点一两种电荷

活动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像“女孩头发竖起来”;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实验1用毛皮摩擦像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实验2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

实验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相互排斥。

实验4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相互吸引。

实验5观察实物验电器知道其主要构造,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大,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电荷量及元电荷的概念。

小组讨论:

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

带电体有一种什么性质?

2、正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什么?

4、验电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学点二原子及其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原子及其结构的内容。

小组讨论:

1、原子的结构是什么?

2、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呈中性,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点三导体和绝缘体

活动1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

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

(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

金属球转移的,这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实验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

实验2接着老师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

小组讨论:

1、实验1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2、实验2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三、提升

1、电荷:

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

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

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5、验电器:

结构: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

原理:

6、电荷单位:

,符号:

7、导体是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绝缘体是导电的物体如:

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8、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9、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璧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第2节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和电路和及电路图。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用电器,能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认识,知道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电流方向是由电池正极通过用电器流向电池负极。

4、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和两者的区别。

5、知道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连接简单的电路,尝试用开关去控制一个用电器的工作。

2、尝试用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

3、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连接电路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指导学生连接电路,组织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电流的方向。

在金属导体里存在大量的,它们可以自由移动。

当没有接上电源时它们做的运动,当接上电源后,大量自由电子的运动就变成了移动,从而形成了。

人们把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出发经过用电器流回到。

2、电路有哪几部分组成?

一个电路有四个部分组成,为电路提供电能的是;消耗电能的是;负责控制电路通断的是;而输送电能的是。

3、什么是电路图?

电路中的电路元件如果按照原样画出来,既麻烦又不清楚,所以我们用符号来代表它们。

这样画出来的就是。

二、探究

教学点一电流

小组讨论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流的存在是瞬间的,如何获得持续的电流呢?

2、课件展示:

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当接上电源后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实际上形成电流的电荷有两种(正电荷、负电荷),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反向定向移动。

那么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呢?

教学点二电路的构成

学生试验:

桌上的器材怎样连接。

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音乐门铃响。

两人一套实验器材,学生动手连接电路。

实验警钟: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小组讨论:

连接的电路和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教学点三电路图

电路要通过设计来进行安装,遇到问题进行分极并及时维修。

为了设计、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我们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把它们的连接情况画出来,这就是电路图。

介绍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教学点四通路、断路、短路

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

三、精导

小组讨论:

一位住在北京饭店的旅客对服务员抱怨说:

“有好几次在饭店走道内与人握手或按电梯开关时,感到浑身一震,手臂发麻,一定是饭店内有什么地方漏电!

”服务员说:

“请放心,本店经过严格检查,没有漏电现象。

”你能解释旅客遇到的情况吗?

学生欲解答此问题,需分析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旅客说饭店漏电,“电”从哪儿来?

是从电源来的吗?

2、这种“电”是课上所学的“电流”吗?

3、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哪些?

四、提升

1、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2、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极经过用电器流向极。

6、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

●教学反思

 

第3节串联和并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悟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

2、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连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3、通过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出日常生活中采用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实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