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陈从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3840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园陈从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说园陈从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说园陈从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说园陈从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说园陈从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园陈从周.docx

《说园陈从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园陈从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园陈从周.docx

说园陈从周

说园

文/陈从周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注:

小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

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

宋人郭熙说得好:

“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

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

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

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

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

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

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

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

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

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

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

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矾,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

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入寻味。

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象。

九狮山亦然。

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

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

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

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

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

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

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

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

当时宣纸规格、装裱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

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

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

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

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预园内。

网师园以水为中心。

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

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加思索而造成的。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

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参见拙作《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

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

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

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

造园有法而无式。

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

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

《园冶》一书终未列式。

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

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

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

文章之有八股一样。

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

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

网师园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象一个小园格局。

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

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

“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

”说得透彻极了,到今天读起此诗,对造园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亲切的。

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

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大湖包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

是例极多,几成为造园的重要处理方法。

佳者如拙政园之枇杷园、海棠坞,颐和园之谐趣园等,都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果入门便觉是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能游遍全园,故园林不起游兴是失败的。

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姿,游之不足,下次再来。

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要使人一次游尽,留待多次,有何不好呢我很惋惜很多名胜地点,为了扩大空间,更希望一览无余,甚至于希望能一日游或半日游,一次观完,下次莫来,将许多古名胜园林的围墙拆去,大是大了,得到的是空,西湖平湖秋月、西泠印社都有这样的后果。

西泠饭店造了高层,葛岭矮小了一半。

扬州瘦西湖妙在瘦字,今后不准备在其旁建造高层建筑,是有远见的。

本来瘦西湖风景区是一个私家园林群(扬州城内的花园巷,同为私家园林群,一用水路交通,一用陆上交通),其妙在各园依水而筑,独立成园,既分又合,隔院楼台,红杏出墙,历历倒影,宛若图画。

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

今天感到美中不足的,似觉不够紧凑,主要建筑物少一些,分隔不够。

在以后的修建中,这个原来瘦西湖的特征,还应该保留下来。

拙政园将东园与之合并,大则大矣,原来部分益现局促,而东园辽阔,游人无兴,几成为过道。

分之两利,合之两伤。

本来中国木构建筑,在体形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画虎不成反类犬,放大缩小各有范畴。

平面使用不够,可几个建筑相连,如清真寺礼拜殿用勾连搭的方法相连,或几座建筑缀以廊庑.成为一组。

拙政园东部将亭子放大了,既非阁,又不象亭,人们看不惯,有很多意见。

相反,瘦西湖五亭桥与白塔是模仿北京北海大桥、五龙亭及白塔,因为地位不够大,将桥与亭合为一体,形成五亭桥,白塔体形亦相应缩小,这样与湖面相称了,形成了瘦西湖的特征,不能不称佳构,如果不加分析,难以辨出它是一个北海景物的缩影,做得十分“得体”。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

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如能懂得这些道理,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等等,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

再具体点说:

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之类。

但是运用上却细致而费推敲,小至一树的修剪,片石的移动,都要影响风景的构图。

真是一枝之差,全园败景。

拙政园玉兰堂后的古树枯死,今虽补植,终失旧貌。

留园曲溪楼前有同样的遭遇。

至此深深体会到,造园困难,管园亦不易,一个好的园林管理者,他不但要考查园的历史,更应知道园的艺术特征,等于一个优秀的护士对病人作周密细致的了解。

尤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不能鲁莽从事,非经文物主管单位同意,须照原样修复,不得擅自更改,否则不但破坏园林风格,且有损文物,关系到党的文物政策问题。

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

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

无锡蠡园为庸俗无野趣之例,网师园属清新典范。

前者虽大,好评无多;后者虽小,赞辞不已。

至此可证园不在大而在精,方称艺术上品。

此点不仅在风格上有轩轾,就是细至装修陈设皆有异同。

园林装修同样强调因地制宜,敞口建筑重线条轮廓,玲珑出之,不用精细的挂落装修,因易损伤;家具以石凳、石桌、砖面桌之类,以古朴为主。

厅堂轩斋有门窗者,则配精细的装修。

其家具亦为红木、紫檀、楠木、花梨所制,配套陈设,夏用藤棚椅面,冬加椅披椅垫,以应不同季节的需要。

但亦须根据建筑物的华丽与雅素,分别作不同的处理。

华丽者用红木、紫檀,雅素者用楠木、花梨:

其雕刻之繁简亦同样对待。

家具俗称‘屋肚肠”,其重要可知,园缺家具,即胸无点墨.水平高下自在其中。

过去网师园的家具陈设下过大功夫,确实做到相当高的水平,使游者更全面地领会我国园林艺术。

古代园林张灯夜游是一件大事,屡见诗文,但张灯是盛会,许多名贵之灯是临时悬挂的,张后即移藏,非永久固定于一地。

灯也是园林一部分,其品类与悬挂亦如屏联一样,皆有定格,大小形式各具特征。

现在有些园林为了适应夜游,都装上电灯,往往破坏园林风格,正如宜兴善卷洞一样,五色缤纷,宛或餐厅,几不知其为洞穴,要还我自然。

苏州狮子林在亭的戗角头装灯,甚是触目。

对古代建筑也好,园林也好,名胜也好,应该审慎一些,不协调的东西少强加于它。

我以为照明灯应隐,装饰灯宜显,形式要与建筑协调。

至于装挂地位,敞口建筑与封闭建筑有别.有些灯玲珑精巧不适用于空廊者,挂上去随风摇曳,有如塔铃,灯且易损,不可妄挂,而电线电杆更应注意,既有害园景,且阻视线,对拍照人来说,真是有苦说不出。

凡兹琐琐,虽多陈音俗套,难免絮聒之讥,似无关大局,然精益求精,繁荣文化,愚者之得,聊资参考!

续说园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

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风花雪月,客观存在,构图者绝招之即来,听我驱使,则境界自出。

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临池西向,有粉墙若屏,正撷此景精华,风月为我所有矣。

西湖三潭印月,如无潭则景不存,谓之点景。

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

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说: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由此可见题辞是起“点景”之作用。

题辞必须流连光景,细心揣摩,谓之“寻景”。

清人江弢叔有诗云: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

”“寻景”达到这一境界,题辞才显神来之笔。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

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帖。

沈元禄记猗园谓:

“奠一园之体势者。

莫如堂;据—园之形胜者,莫如山。

”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今则不然,往往先凿池铺路,主体建筑反落其后,一园未成,辄动万金,而游人尚无栖身之处,主次倒置,遂成空园。

至于绿化,有些园林、风景区、名胜古迹,砍老木、栽新树,俨若苗圃,美其名为“以园养园”,亦悖常理。

园既有“寻景”,又有“引景”。

何谓“引景”即点景引人。

西湖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

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

“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

证此可见建筑物之于园林及风景区的重要性了。

前人安排景色,皆有设想,其与具体环境不能分隔,始有独到之笔。

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

闻今已开公路,宽道扬尘,此景顿败。

至于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

而芭蕉分翠,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

此说明植物种植,有藏有露之别。

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

“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思。

今则越放越大,无异置大象于金丝鸟笼。

盆栽三要:

一本,二盆,三架,缺一不可。

宜静观,须孤赏。

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宇,为造园之要谛。

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以少胜多,须概括、提炼。

曾记一戏台联: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

”演剧如此,造园亦然。

白皮松独步中国园林,因其体形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

杨柳亦宜装点园林,古人诗词中屡见不鲜,且有以万柳名园者。

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

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故具体事物必具体分析,不能强求一律。

有谓南方园林不植杨柳,因蒲柳早衰,为不吉之兆。

果若是,则拙政园何来“柳荫路曲”一景呢

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

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

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

即以雪松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

“白门(南京)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

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曰“不伦不类”。

园林中亭台楼阁,山石水池,其布局亦各有地方风格,差异特甚。

旧时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唯岭南园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

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

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

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

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

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

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

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

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北国早寒,故多植松柏。

石无定形,山有定法。

所谓法者,脉络气势之谓,与画理一也。

诗有律而诗亡,词有谱而词衰,汉魏古风、北宋小令,其卓绝处不能以格律绳之者。

至于学究咏诗,经生填词,了无性灵,遑论境界。

造园之道,消息相通。

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

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寓浑厚。

简言之,黄石山失之少变化,湖石山失之太琐碎。

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皆有不同,不能一律视之.中存辩证大理。

叠黄石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此难能者。

叠石重拙难.树古朴之峰尤难,森严石壁更非易致。

而石矾、石坡、石磴、石步,正如云林小品,其不经意处,亦即全神最贯注处,非用极大心思,反复推敲,对全景作彻底之分析解剖,然后以轻灵之笔,随意着墨,正如颊上三毛,全神飞动。

不经意之处,要格外经意。

明代假山,其厚重处.耐人寻味者正在此。

清代同光时期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

黄石之美在于重拙,自然之理也。

没有质性,必无佳构。

明代假山,其布局至简,磴道、平台、主峰、洞壑,数事而已,千变万化,其妙在于开阖。

何以言之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佳例也。

阖者必主峰突冗,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

故旱假山之山根、散石,水假山之石矶、石濑,其用意一也。

明人山水画多简洁,清人山水画多繁琐,其影响两代叠山,不无关系。

明张岱《陶庵梦忆》中评仪征汪园三峰石云:

“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

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

”痴妙,瘦妙,张岱以“痴”字“瘦”字品石,盖寓情在石。

清龚自珍品人用“清丑”一辞,移以品石相善。

广州园林新点黄腊石甚顽。

指出“顽”字,可补张岱二妙之不足。

假山有旱园水做之法,如上海嘉定秋霞圃之后部,扬州二分明月楼前部之叠石,皆此例也。

园中无水,而利用假山之起伏,平地之低降,两者对比,无水而有池意,故云水做。

至于水假山以旱假山法出之,旱假山以水假山法出之,则谬矣。

因旱假山之脚与水假山之水口两事也。

他若水假山用崖道、石矾、湾头,旱假山不能用;反之,旱假山之石根、散点又与水假山者异趣。

至于黄石不能以湖石法叠,湖石不能运黄石法,其理更明。

总之.观天然之山水,参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举一反三,无往而不胜。

园林有大园包小园,风景有大湖包小湖,西湖三潭印月为后者佳例。

明人钟伯敬所撰《梅花墅记》:

“园于水,水之上下左右,高者为台,深者为室,虚者为亭,曲者为廊,横者为渡,坚者为石,动植者为花鸟,往来者为游人,无非园者。

然则人何必各有其园也,身处园中,不知其为园。

园之中,各有园,而后知其为园,此人情也”。

造园之学,有通哲理,可参证。

园外之景与园内之景,对比成趣,互相呼应,相地之妙,技见于斯。

钟伯敬《梅花墅记》又云:

“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甪直)始畅,墅外数武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

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

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冒荫皆水也。

……从阁上缀目新眺,见廓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

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裙,水可承揽,然不可即至也。

……又穿小酉洞,憩招爽亭,苔石啮波,曰锦淙滩。

诣修廊,中隔水外者,竹树表里之,流响交光,分风争日,往往可即,而仓卒莫定处,姑以廊标之。

”文中所述之园,以水为主,而用水有隐有显,有内有外,有抑扬、曲折。

而使水归我所用,则以亭阁廊等左右之,其造成水旱二层之空间变化者,唯建筑能之。

故“园必隔,水必曲。

”今日所存水廊,盛称拙政园西部者,而此梅花墅之水犹仿佛似之,知吴中园林渊源相承,固有所自也。

童寯老人曾谓,拙政园“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

”真小颓风范,丘壑独存,此言园林苍古之境,有胜藻饰。

而苏州留园华瞻,如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故稍损易见败状。

近时名胜园林,不修则已,一修便过了头。

苏州拙政园水池驳岸,本土石相错,如今无寸土可见,宛若满口金牙。

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失调,顿逊前观,可不慎乎可不慎乎

景之显在于“勾勒”。

最近应常州之约,共商红梅阁园之布局。

我认为园既名红梅阁,当以红梅出之,奈数顷之地遍植红梅,名为悔圃可矣,称园林则不当,且非朝夕所能得之者。

我建议园贯以廊,廊外参差植梅,疏影横斜,人行其间,暗香随衣,不以红梅名园,而游者自得梅矣。

其景物之妙,在于以廊“勾勒”’处处成图,所谓少可以胜多,小可以见大。

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

拙政园中部两者兼而得之,宜乎自明迄今,誉满江南,但今日修园林未明此理。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

清初杨兆鲁营常州近园,其记云:

“自抱疴归来,于注经堂后买废地六七亩,经营相度,历五年于兹,近似乎园,故题曰近园。

”知园名之所自,谦抑称之。

忆前年于马鞍山市雨湖公园,见一亭甚劣,尚无名。

属我命之,我题为“暂亭”,意在不言中,而人自得之。

其与“大观园”、“万柳堂”之类者,适反笔出之。

苏州园林,古典剧之舞台装饰,颇受其影响,但实物与布景不能相提并论。

今则见园林建筑又仿舞台装饰者,玲珑剔透,轻巧可举,活象上海城隍庙之“巧玲珑”(纸扎物)。

又如画之临摹本,搔首弄姿,无异东施效颦。

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

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也,其漏窗能引大园之景。

反之,苏州怡园不大,园门旁开两大漏窗,顿成败笔,形既不称,景终外暴,无含蓄之美矣。

拙政园新建大门,庙堂气太甚,颇近祠宇,其于园林不得体者有若此。

同为违反园林设计之原则,如于风景区及名胜古迹之旁,新建建筑往往喧宾夺主,其例甚多。

谦虚为美德,尚望甘当配角,博得大家的好评。

“池馆已随人意改,遗篇犹逐水东流,漫盈清泪上高楼。

”这是我前几年重到扬州,看到园林被破坏的情景,并怀念已故的梁思成、刘敦桢二前辈而写的几句词句,当时是有感触的。

今续为说园,亦有所感而发,但心境各异。

说园(三)

余既为《说园》、《续说园》,然情之所钟,终难自已,晴窗展纸,再抒鄙见,芜驳之辞,存商求正,以《说园(三)》名之。

晋陶渊明(潜)《桃花源记》: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此亦风景区花树栽植之卓见,匠心独具。

与“采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