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3772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 12.docx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doc12

均衡价格的本钱分析——简单模型

刘鸿明

[摘要]本文以对本钱和本钱问题的新的认识作为理论根底和方法论依托,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简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从本钱和本钱问题的角度出发,采用预期本钱和实际本钱、供应本钱和消费本钱的划分来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进而在本钱问题的立场上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型;第二节是对该模型的本钱分析;第三节是对与该模型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解释;第四节揭示了该模型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关键词]均衡价格本钱分析

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是经济学中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重大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解释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众所周知,在这一理论中,马歇尔是用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建立的分析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供应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但是,在这一模型中,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究竟应该是个人的还是市场的?

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

在均衡点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

总之,这一模型中预期和实际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笔者以为这是一些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均衡价格的本钱分析模型来分析并答复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节预期与实际:

两类供求曲线的划分和模型的建立

1、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分析模型中,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向右上倾斜的供应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即为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在横轴上对应的数量为均衡数量。

那么,这一模型中的均衡数量究竟是预期数量还是实际数量?

对于这一问题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均衡价格下,消费者正好得到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愿意购置的这种商品的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出售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愿意出售的数量。

〞从这一表述看,均衡点所对应的数量应该是预期数量。

因为人们通常会这样认为,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数量要受预算约束的影响,供应者实际供应的数量要受到要素价格、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并不是影响实际数量的唯一因素。

所以,在均衡点上,只能是愿意需求的数量和愿意供应的数量相等。

换一种说法,这里的问题是这样两个:

在某一既定价格下,个人愿意购置的商品数量为多少?

个别厂商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为多少?

那么,问题是否确实就是如此呢?

让我们继续向下分析。

2、如果均衡点表示的是个别消费者愿意需求的数量和个别厂商愿意供应的数量相等,那么,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图形中,对于一条需求曲线来说,该曲线是否就是个别消费者愿意需求的数量的集合呢?

对于一条供应曲线来说,该曲线是否就是个别厂商愿意供应的数量的集合呢?

我认为并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两条曲线将会在愿意的意义上完全重合。

所以,对于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一条需求曲线或供应曲线来说,事实上是由两局部所组成的,即愿意需求量和不愿意需求量共同组成该图中的需求曲线,愿意供应量和不愿意供应量共同组成该图中的供应曲线。

如图1所示:

pDS

E

 

图1Q

在图1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分别被分成了两局部,用虚线、实线两种不同的线型表示,虚线局局部别表示不愿意需求的数量、不愿意供应的数量;实线局局部别表示愿意需求的数量、愿意供应的数量。

3、以图1为根底,当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被分成两局部时,虚线表示的不愿意需求量和不愿意供应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这样,图形中就只剩下了由实线表示的愿意需求量和愿意供应量,两条实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所对应的价格即均衡价格。

如图2所示:

P

Se

P0DrE

Sr

De

Q

图2

在图2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ESe为预期供应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厂商愿意供应的商品数量。

曲线EDe为预期需求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消费者愿意购置的商品数量。

E点为预期供应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E点在纵轴上所对应的价格P0即为均衡价格。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曲线EP0的含义,当我们把曲线ESe和曲线EDe看作预期供应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时,曲线EP0便具有了实际供应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的性质〔两条曲线重合在一起〕,可以分别表述为:

实际供应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个别厂商实际供应的商品数量〔用Sr表示〕,实际需求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个别消费者对个别厂商所提供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用Dr表示)。

在均衡点E所对应的横轴上,预期供应数量、预期需求数量、实际供应数量、实际需求数量四个变量相等,在均衡点E所对应的纵轴上,预期供应价格、预期需求价格、实际供应价格、实际需求价格四个变量相等。

4、在图2的根底上,我们可以把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表述如下: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从法律角度看是一个缔约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一个将预期转化为实际的过程。

首先个别厂商愿意以某一价格〔譬如2元〕出售他所提供的商品〔譬如面包〕,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上意味着他作为供应者提出了一个预期供应价格,同时在他的主观心理上他期望获得一个与他所提出的预期供应价格相等的预期需求价格,这时,来自于消费者的可能的反响情形不外乎这样三种:

消费者所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低于、高于、或等于已有的预期供应价格,在这可能的三种情形中,高于的情形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实践中当一个供应者以2元出售一个面包时,正常情形下不会有人还价3元的,理论上也不符合经济人假设;如果消费者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正好和供应者提出的预期供应价格相等,那么,你愿意以2元一个出售面包,我愿意以2元一个购置面包,你情我愿,从法律上来说有要约有承诺,缔约过程完成,从经济学上来看,预期供应价格等于预期需求价格,而且,随着法律上缔约过程的完成在经济学上预期转化成了实际,预期供应价格转化成实际供应价格,预期需求价格转化成实际需求价格,且,实际供应价格等于实际需求价格。

经济意义上的交易过程得以实现,均衡价格也得以确定为2元;如果消费者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低于供应者已经提出的预期供应价格,譬如,你愿意2元一个出售面包,我愿意1、8元一个购置面包,面对这个不同的预期需求价格,供应者可能的反响情形是同意、拒绝或再一次提出新的预期供应价格,如果供应者同意,那么如上所述的缔约过程完成,均衡价格得以确定在1、8元,如果供应者拒绝,那么如上所述的缔约过程不能完成,交易归于失败,如果出现新的预期供应价格,那么讨价还价的过程继续进行直到交易双方最终同意或拒绝为止。

如果过程的一开始是由一个个别消费者最先提出一个预期需求价格,那么类似的情形同样会发生并进行下去直到交易实现或归于失败。

总之,不管最终的结果出现在哪一个价位,完全竞争市场上自愿进行的交易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是双方不断调整预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结束时,双方各自都有一个最新的预期产生,这个最新的预期将会使预期供应曲线ESe和预期需求曲线EDe相交于E点,E点即为均衡点,E点在横轴上对应的是均衡数量,在这里,由于交易的达成使得预期的数量转化成实际的数量且四个变量相等,即,预期供应量=预期需求量=实际供应量=实际需求量。

E点在纵轴上对应的是均衡价格,在这里,由于交易的达成使得预期的价格转化成实际的价格且四个变量相等,即,预期供应价格=预期需求价格=实际供应价格=实际需求价格。

第二节本钱分析:

对模型的简单解释

1、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根底理论也是核心理论。

在我看来,目前这一理论主要由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两个理论根底上的均衡价格理论所构成。

对均衡价格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就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来说,分开看,各自的理论都是自足的,联系起来看,就有一点让人迷惑不解,这两个理论的解释根底并不是一致的,生产者行为理论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都是以本钱为根底的本钱收益分析,而消费者行为理论那么不是,或许与这一点有关,所以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屡经大家之手而依然难以取得一个满意的结果。

那么,对于作为均衡价格理论的根底性理论而存在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来说,在它们之间主观上是否需要同时客观上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解释根底?

我以为答复是肯定的,这个共同的解释根底就是本钱。

2、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共同的解释根底事实上就是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在现实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当我们试图用本钱来解释消费行为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焉不察的事实和理论观点:

消费也是有本钱的。

这样,便可以尝试用本钱的观点对前文所述模型作如下解释:

p

 

图3Q

在图3中,虚线所表示的是不愿意需求量,实线所表示的是愿意供应量,之所以如此从本钱的观点来分析就是因为在虚线所表示的局部预期消费本钱>预期消费收益,而在实线所表示的局部,预期供应本钱<预期供应收益,所以,在这两种情形下,供应者愿意供应而消费者却不愿意购置。

P

 

图4Q

在图4中,虚线表示的是不愿意供应量,实线表示的是愿意需求量,之所以如此从本钱的观点来分析就是因为虚线所表示的局部预期供应本钱>预期供应收益,而在实线所表示的局部,预期消费本钱<预期消费收益,所以,在这两种情形下,消费者愿意购置而生产者却不愿意供应。

PSe

 

E

De

图5Q

在图5中,曲线ESe表示的是愿意供应量,曲线EDe表示的是愿意需求量,之所以如此从本钱的观点来分析就是因为在曲线ESe表示的局部预期供应本钱<预期供应收益,与此同时,在曲线EDe表示的局部预期消费本钱<预期消费收益,E点作为预期供应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交点,既是预期供应本钱<预期供应收益的点,同时又是预期消费本钱<预期消费收益的点,预期供应本钱<预期供应收益说明个别厂商在主观心理上经过本钱收益分析以后愿意以此价格向市场供应产品,预期消费本钱<预期消费收益说明个别消费者在主观心理上经过本钱收益分析以后同样愿意以此价格购置产品。

所以,E点由一个预期的点转化为一个实际的点,E点所对应的价格和数量也因此转化为现实的价格和数量。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我们没有计算预期供应本钱、预期供应收益、预期消费本钱、预期消费收益各自分别是多少,也不知道预期本钱和预期收益相比到底少多少,但是正如序数效用论在进行效用分析时所采用的无差异分析方法一样,我们不知道X商品的效用是多少,不知道Y商品的效用是多少,也不知道当X商品和Y商品所提供的效用相等时那个相等的量是多少,但我们依然可以作出判断X商品和Y商品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异的。

与此同理,在本文的简单模型中,我们同样可以在不知道具体数量的情况下在心理上作出判断、在行为上作出选择。

这种行为关系上愿意〔不愿意〕的选择既是对心理判断的昭示和外化同时也是对在不知道具体数量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判断的最有力和最良好的证明。

而且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对于2元一个面包的选择来说,当供应者进行本钱收益分析的时候,消费者也在作值得不值得、划算不划算的分析,这种分析与其说是在两种商品之间进行的效用差异性与否的分析,不如说是在预期本钱和预期收益之间所进行的本钱收益分析更为符合实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本文所提供的本钱分析模型优于建立在序数效用论根底上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即使两个模型的分析原理是无差异的。

第三节相关问题的解释:

对模型的另一种证明

1、在均衡价格的分析模型中,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特别是需求曲线究竟应该是个人的还是市场的?

从马歇尔到斯蒂格利茨都有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两种界定,但进入均衡价格分析模型的是市场需求曲线而不是个人需求曲线,界定个人需求曲线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均衡价格分析模型的建立、相关结论的获得都要依赖于市场需求曲线,这一分析模式导致了两方面结果的产生:

一方面严格地说我们只解释了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而没有能够对个人均衡价格的形成作出解释,这直接导致了第二个方面的结果,即,在个别消费者以2元钱购置一个面包的具体事例中,我们现有的分析模式只能通过诉诸经验的举例的方式来进行。

其次,对于个人需求曲线的认识和定义由于这一问题的影响而显得不够精准,斯蒂格利茨在个人需求曲线的标题下定义需求曲线为:

“需求曲线给出了在每一价格下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

〞萨缪尔森说:

“在各种价格之下,把相应于价格的个人需求加在一起便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这种定义意味着在每一价格下都存在着个人的需求数量,本文所提供的分析模型并不支持这一观念,对个人需求曲线来说,本文模型中虚线表示的局部个别消费者在主观心理上没有预期,在客观实际上更不会发生,所以是不存在的。

支持这种观念的是马歇尔的表述,他说:

“为了完全了解对于一物的需求,我们必须确定在此物可能被供应的每一价格上,一个人愿意购置多少。

〞在这里,可能被供应的每一价格并不是无条件的任何价格而是有条件的特定价格。

再次,在目前经济学科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立且并列的情况下,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但如前文所述个别消费者在具体的购置行为中如何作出决策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事实上长期以来建立在市场需求曲线根底上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在用集体性的市场决策来解释个别消费者的具体消费行为的,这一点与微观经济学的定性以及对其他问题的解释显得很不协调,应该说存在着进一步调整的必要性。

2、在均衡价格的分析模型中,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

从既有的定义看,马歇尔在界定一个人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时有明确的“一个人愿意购置多少〞“我们只有列举他愿购置一物不同数量的各种价格,才能正确说明他的需要。

〞说法,但在其他定义中那么没有明确的用词。

萨缪尔森在界定需求曲线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在界定供应曲线时那么明确地说:

“供应表或供应曲线表示市场价格和生产者所愿意供应的物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处他还解释说:

“需求表是表示市场价格与消费者所希望购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在分析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时没有明确地用“愿意〞一词,但在分析供应、供应表、供应曲线时那么明确地用了“愿意〞一词。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有可能是需求曲线不表示“愿意〞而供应曲线表示愿意吗?

或者有没有这个用词无关紧要呢?

我以为都不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关键而又复杂的问题:

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

当这样一个问题被提出时,我们不得不答复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均衡价格分析中有没有必要区分预期和实际?

另一方面在均衡价格分析中能不能区分预期和实际?

在我看来,答复是肯定的。

从问题本身看,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选择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把预期转化为实际的过程。

均衡价格分析所涉及的诸如供应者愿不愿意供应、愿意供应什么、愿意供应多少,实际供应了没有、实际供应的是什么、实际供应了多少,消费者愿不愿意购置、愿意购置什么、愿意购置多少,实际购置了没有、实际购置的是什么、实际购置了多少等问题事实上都是围绕预期与实际而产生、围绕预期与实际而存在并变化开展的,所以在均衡价格分析中努力区分预期与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助于使这一问题更趋明朗化而不是相反使这一问题变得混乱和复杂,而且,随着预期和实际的区分,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并以此来分析这一领域中一些不太明朗的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到其他相关领域。

至于在均衡价格分析中能不能区分预期和实际这一问题这里那么以本文提供的模型作为答复。

3、现在我们来分析现有均衡价格分析模型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之间面临的几个一致性问题。

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这一点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分析中可以得到解释,但和均衡价格分析模型并不相一致,因为在均衡价格分析模型中,我们并没有提出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无论是市场需求曲线还是个人需求曲线,都没有推导过它存在完全水平的可能性,而且,一旦个别生产者都面临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这一观点在均衡价格分析中出现,那么立刻和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这一“铁律〞相矛盾,这是均衡价格分析模型所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这个一致性问题并没有被提出来或者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被模糊处理了,但在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中,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释,在区分实际需求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根底上,个别厂商面临的水平的需求曲线和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之间并不矛盾,我们既坚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又同意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同时均衡价格的决定得到解释。

其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供应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这一点面临着与前述问题同样的一致性问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这是一个必然的结论,但在均衡价格的分析模型中,我们同样没有提出一条完全水平的供应曲线,无论是市场供应曲线还是个人供应曲线,都没有推导过它存在完全水平的可能性,不过,在本文模型中,当我们区分实际供应曲线和预期供应曲线之后,这个矛盾便不复存在了,实际供应曲线在长期中就表现为一条水平线,这一点并不影响预期供应曲线向右上倾斜。

再次,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中,供应曲线表现为边际本钱曲线上高于停止营业点的局部,萨缪尔森说:

“只要厂商能弥补其可变本钱,它的供应曲线就与其MC曲线相一致。

一旦价格降到Ps以下,即降到“停止营业点〞以下,收益缺乏以弥补可变本钱,这样,厂商就关门了。

所以,MC曲线的实线局部是厂商的供应曲线。

〞斯蒂格利茨说:

“图A说明,对于一家试图进入该市场的厂商而言,在价格到达等于厂商的最小平均本钱的临界价格之前,厂商的供应为零;当价格高于临界价格时,厂商的供应曲线与边际本钱曲线重合。

图B给出了一家已经进入了该市场的厂商的情况,它有正的漂浮本钱;只要价格超过平均可变本钱曲线的最低点,该厂商就会继续进行生产。

在这里,从斯蒂格利茨所提供的图形A看,供应曲线并不存在从均衡点向下延伸的局部,但在均衡价格的分析模型中,供应曲线却可以向下延伸,这一现象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当我们像斯蒂格利茨那样把这一供应曲线称为厂商的供应曲线时,还有这样的供应曲线和水平的供应曲线之间的关系需要处理。

不过,根据本文所建立的均衡价格的本钱分析模型,预期供应曲线只有均衡价格以上向右上延伸的局部,均衡价格以下向左下延伸的局部是不存在的,且,预期供应曲线向右上延伸,实际供应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样便不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了。

第四节均衡价格的本钱分析模型所反映的原理

在前文中,笔者主要是以几何图形的方式——也是新古典的分析方式——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问题,从图形看,模型是简洁的、明快的,但仅有形式上的完善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根底或者这一模型所反映的根本原理。

作为后人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这一理论根底或根本原理已经不需要我去建立,我们的往圣先贤们早已建立了这一根本原理,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引述这一原理:

1776年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中说: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到达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管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这句话是交换的通义。

管子在?

管子·牧民?

中说: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决定问题是经济学中的根本问题也是重大问题。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关经济学科的性质、体系和研究对象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推动经济学的开展。

作为一个解释均衡价格的理论,本文所提供的只是一个简单模型,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该模型完全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建立起来,特别是本文的第二节,应该说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等待我们去作进一步的拓展研究。

虽然如此,但可以肯定地说,本文已经涉及到许多重大的、根本的理论问题。

在我看来,均衡价格的本钱分析模型是一扇新的大门,如果能够翻开这扇新的大门,经济学将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譬如随着本钱概念确实立,效用概念将进一步隐退,我们将不得不重新思考无差异曲线的经济学意义、重新思考消费者剩余甚至重新思考利润的性质和来源等等。

总之,经济学的开展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不得不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

国富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99。

萨缪尔森?

经济学?

,北京,中国开展出版社,1992。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