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3757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卷适用全国

专题突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保护

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K/2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当种群的数量超过K/2时,种内斗争加剧,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C项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C

解析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项正确;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项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项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项正确。

3.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大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答案D

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故A项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故B项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故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项正确。

4.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B.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

C.题干中的案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在食物链中,狮子最多获得羚羊同化总能量的20%

答案D

解析在羚羊奔跑过程中,会氧化分解血糖提供能量,因此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A项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B项错误;上述例子中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化学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项错误;在食物链中,狮子最多获得羚羊同化总能量的20%,部分能量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D项正确。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A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项,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后,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C项,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这些生物能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项,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田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6.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不包括()

A.复杂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近

B.物种多的生态系统中包含着复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

答案A

解析简单生态系统若达到稳定,其中的生物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也相近,故A项错误;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故B项正确;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故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不止一条,而且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又不止一种,因此当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时,它的位置可以由同一营养级上其他生物来取代,故D项正确。

7.下图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和物种C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物种C和苔类之间无竞争关系

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

D.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苔类和物种C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栖息的场所相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A获得食物的来源较多,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图示的各种成分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学上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8.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A项,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项,题图a、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是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

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不只由3个营养级组成。

C项,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D项,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

9.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头/km22头/km2

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2)大于

解析

(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km2=2.2头/km2;②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2=2头/km2。

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

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

(2)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10.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在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2)如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法。

(3)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4)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l/5来自蛙。

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最多消耗植物________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2/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CO2

(2)样方

(3)N+R

(4)453/7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次生演替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析

(1)图乙中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对应图甲中的B、D;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在①、③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3)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N+R。

(4)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4/5)÷20%÷20%=20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5)÷20%÷20%÷20%=25kg,因此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kg。

同理,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1/5,则蛇每增加1kg体重,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5)÷20%÷20%=5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4/5)÷20%÷20%÷20%=100kg,因此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105kg。

则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45/105=3/7。

(5)在生态系统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这种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该草原虽说发生火灾,但土壤中仍存有植物的根系、繁殖体等,故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次生演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1.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乙。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

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________组的结果。

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

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丙,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________个/mL。

(2)图丁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示的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J/(cm2·y)。

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________,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

(1)B、A、D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7.5×106

(2)E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88次生演替

解析

(1)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培养液体积越小,空间较大,氧气越多,则酵母菌繁殖的越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而葡萄糖浓度越高,种群密度越大。

曲线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甲中B、A、D、C组的结果。

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该计数板是25×16型的,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平均每格6个,每个中方格总共30个,这样1mL有酵母菌30/80×400×104×5=7.5×106个。

(2)据图,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A、B、C、D属于生物群落,E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生物群落;题图揭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3)B固定的能量为200J/(cm2·y),用于呼吸的为112J/(cm2·y),则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200-112=88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土壤的基本条件还在,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应该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12.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为根据图甲绘制的能量金字塔。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图乙中Ⅱ所代表的营养级的生物有图甲中的________。

该群落中没有标出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

(2)若该生态系统中有两处相距较远的山谷,则两处山谷里的野兔构成____________个种群。

若让你探究两处山谷里的野兔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写出一种可靠的简要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稳定基础主要取决于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碳元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乙中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5鹰、狐、蛇分解者

(2)2将两处山谷中的野兔放养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否产生可育的后代

(3)生产者(或草)不能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或碳循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4)Ⅰ

解析

(1)食物链的数法应该从生产者开始,沿着箭头走到最高消费者(也就是说再往后没有箭头了为止),逐条逐条的数,看有多少种走法(注意最高消费者不一定是一个)。

因此,图甲中有5条食物链,图乙中Ⅱ为第三营养级,该营养级的生物有图甲中的鹰、蛇、狐,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该群落中只标出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

(2)若该生态系统中有两处相距较远的山谷,则两处山谷里的野兔构成2个种群,要探究两处山谷里的野兔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将两处山谷中的野兔放养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否产生可育的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为同一个物种,否则不是同一个物种。

(3)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稳定基础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或草)的种类和数量;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或碳循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碳元素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

(4)若图甲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该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因此图乙中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Ⅰ(最高营养级)。

13.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24λa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t=N0λa。

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a=24λa。

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