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序言
盐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我积累能力差,特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边远、高寒的深山区,水、电、路、安居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的精神,依据《关于抓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11]111号)》和《关于我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分州县规划编制进度安排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11]218号的要求,并结合中央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昭通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20年。
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全县的盐井、普洱、滩头、中和、牛寨、兴隆、落雁、庙坝、柿子、豆沙等10个乡镇78个行政村16个社区2624个村民小组,区域面积2030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89736人,其中城镇人口34375人,乡村人口355361人。
境内有苗族、白族、回族和彝族等21个少数民族。
(二)自然条件
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在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东西经差28´32˝,南北纬差35´27˝。
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
盐津是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咽喉、中原入滇的要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
县城座落于关河两岸狭窄的斜坡峭壁地带,海拔464米,距省会昆明560多公里,距昭通140多公里,距水富99公里。
距宜宾140多公里,距成都500多公里。
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居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连云南彝良,西与云南大关、永善、绥江三县毗邻,北与水富县接界,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大横距46公里。
盐津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
由于受关河、白水江深切,将全县分为三大块,东北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征。
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29米。
盐津属中亚热带与温带共存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偏暖,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干雨季分明(干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雨季为5至于10月),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有多雾多湿多雨的特点。
据气象部门统计,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42.8℃,极端最低温-2.5℃,大于10℃的年积温5370℃,多年平均日照为965.7小时(841-1170小时之间),日照率22%,相对湿度81%,无霜期为328天。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226.2毫米,最高值1800毫米,最低值1000毫米。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83亿立方米,折合多年平均径流量884毫米,径流系数0.72,径流的地理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同,高值达1200毫米,低值为700毫米。
全县有河流、溪涧5063条,其中常年不断流的78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26条,大于20平方千米的19条,大于30平方千米17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关河、白水江、兴隆河为干流。
大小沟溪交错,呈南向北三大叶脉状水系。
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
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030平方公里,耕地3928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69%,其中水田77819亩,旱地315046亩(在国土面积中,坡度在0-15°的有238.4km2,占国土面积的11.84%,15°-25°的有687.94km2,占国土面积的34.2%,25°-35°的有772.41km2,占国土面积的38.37%,35°以上的有318.31km2,占国土面积的15.81)。
岩溶石漠化逐年增加,土壤板结和贫瘠日趋加重。
全县高山区占总面积的23.5%,二半山区占45.5%,矮山河谷区占31%。
充沛的雨量、湿润的土壤、高二半山和婑山河谷区结合,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对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极为有利。
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盐津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有用材林26科63种,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松、栋、秋、杨、桦、楠、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
经济林果有茶叶、蚕桑、五倍子、竹类、黄柏、杜仲、油桐、枧子、木漆、柑桔、干果等,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
植被属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混交林,由于土壤气候的立体性,形成了各类型的森林植被群落。
通过数年来实施长防、中幼林扶育、天然林更新、封山育林、天保、退耕还林等工程,目前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53.7%,森林覆盖率达到49.78%。
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及薯类。
经济作物有油菜籽、大豆、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
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和山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
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
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
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
2001年到201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69倍和4.5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29倍和2.98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71倍和2.45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50:
17:
33调整为24:
42:
34,城镇化率由7.3%增长到15%。
有内昆铁路、昆渝高速公路两条大通道横穿县境南北。
到威信的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2、社会事业。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全面实现“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6%,成人文盲率下降到1%;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有医护人员8.5人,拥有病床13.1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100%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全县共有2.95万人享受低保。
3、民族文化。
盐津民族文化底蕴厚重。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盐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和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文化的沃土和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孕育出了一批知名度甚高的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发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1、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46.12%。
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12.14万人,贫困发生率38.05%,比全国高34.25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片区共确定32个贫困村,占全县的41.03%。
贫困群众还存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和耕作难、运输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取妻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的困境。
有部分特困人口还生活在边远高寒山区,自我积累能力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基本失去生存条件。
2、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
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能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还有破烂、危房10530户占14.6%。
64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2%;有1600个自然村不通路,占自然村总数的61%;公路路面较差,等级偏低,等外公路偏多,通路不通车现象严重。
有61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78.2%,有79个自然村不通电,占自然村总数的3%。
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农户通电率85%,但是供电线路简易、老化,达不到供电技术要求的占50%左右,电力设施陈旧,农村电价太高。
3、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体系不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没有形成。
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
42:
34,与全国10:
47:
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偏高2倍多。
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69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倍多。
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8个百分点。
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础,没有产业链条,没有规模经营性产业,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农产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贫困村不少农民素质低,没有发展思路,没有可靠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县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未建立。
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山区群众往往享受不到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得不到救助扶持,城乡居民就业难度大。
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中小学生辍学率3.6%。
69个村没有规范健全的卫生室,占行政村总数的88.5%;有9个村没有卫生室,占行政村总数的11.5%;人均教育支出41元,卫生支出支出25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0%。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5、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有限。
片区全部为山区,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6、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民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13%和46.12%,与200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2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914元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97:
1,由于山高坡陡,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五)发展机遇
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国家将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为我县建设连接成渝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重要经济走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五是乌蒙山贫困片区的贫困问题更加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六)重大意义
加快我县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攻坚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2、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
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快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3、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4、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5、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6、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经中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战略定位
1、人口控制、生态建设、扶贫攻坚综合试验区。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路子,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攻坚新格局,探索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新途径,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创造和积累经验。
2、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大通道。
充分发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及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政策优势,深化跨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重化工及清洁载能产业区。
将我县建成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重化工及清洁载能产业集聚区。
4、生态旅游文化区。
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5、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区域内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与体制,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0%。
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基本形成,县城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自然村(村民小组)通砂石路,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35%以上。
2、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10%,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3、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4、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置能力。
5、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与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高效运转,区域发展步入一体化协调发展轨道。
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繁荣,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25%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35%以上。
5、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
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
7、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8‰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7‰以内。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1.7吨标准煤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2吨标准煤以下。
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200立方米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60立方米以下。
10、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三、空间布局
(一)功能分区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整体保护、点状发展的原则,将片区划分为三个区。
重点发展区。
主要包括县城和乡镇集镇,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
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适度集中人口、集散产业,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生态区。
主要包括矮山河谷及二半山地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62%。
以种养殖业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生态保护区。
以高(深)山区为主,包括森林、荒山荒坡、封山育林区、自然保护区,坡度在25度以上,粮食单产150公斤以下的耕地等区域,约占区域总面积的31%。
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按照“高山绿色银行(林产业)”进行规划。
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人口适当异地安置。
(二)空间结构
主体空间结构。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昆明、成都、重庆等周边重要城市及重点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城镇布局
重点城镇。
加强县城及10个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就业渠道,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片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一)交通
1、交通主通道。
建设“三横三纵”交通主通道,积极推进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对完善主通道、消除省际断头路、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和完善豆沙镇、中和镇、普洱镇、滩头乡、兴隆乡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连接昭通、宜宾、彝良、永善、筠连等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
2、区域内交通网络。
重点推进交通主通道联络线、通县公路、县际断头公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硬化工程,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实现区域内所有乡镇通沥青路(部分乡镇通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所有自然村(村民小组)通沙石路。
配合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一批对改善乌蒙片区交通条件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高速铁路。
积极推进跨片区运输合作和交通协同管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实现交通一体化。
专栏2:
盐津县交通“三横三纵”路网规划
“三横”主要指:
1.水麻高速公路(盐津段,串丝至普洱至中和至豆沙)(待建)。
2、豆沙至老黎山至新区四级公路(途径豆沙古镇至风景区老黎山至新县城水田坝)(待建)。
3、柿子至普洱二级公路(该路途径柿子工业园区至老县城盐津镇至普洱镇)(待建)
“三纵”主要指:
1.柿凤二级公路(该路途径柿子乡、庙坝乡)(已建)。
2、新区至水田坝至青龙咀二级公路(该路连接新区至水田坝至中和G40高速公路)(待建)。
3、盐电二级公路(该路途径盐井镇、牛寨乡)(待建)。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