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发展.docx
《第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发展
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3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发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
“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
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
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
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五四运动是政治运动,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即“专恃感情冲动作用”,五四运动参加者有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群众,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4·宜宾市三诊)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
在此,他揭示了( )
A.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
B.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4·中山市期末考)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
“‘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表明当时中共( )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
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4.(2014·广州市二模)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1923—1926正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成为人们的共识,故C项正确。
A项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5·南宁一模)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加伦提出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军队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同时用部分兵力监视和防备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待两场战争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该地区之敌;最后,集中兵力北上,统一全中国。
加伦此时供职于( )
A.南京临时政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地点信息可推测出这是北伐战争,所以此时政府为广州国民政府,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4·梅州市质检)1924—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1924-1927年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的失败是蒋介石和汪精卫“清党”“分共”叛变革命的结果,故D项正确。
国民革命没有消灭北方的张作霖军阀,A项错误;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是四个阶级联盟的政党,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C项错误。
答案:
D
7.(2015·南京市二模)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
“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势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
”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27年12月”可知“特点”应该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4·惠州市调研)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
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下列属于“右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右倾”的含义。
A项应是认识高于实际,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符合认识落后于实际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标语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为如此。
下列标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图片A中“中央红军”、C中“打土豪,把土地分给农民,工农红军”、D中“红军”“国民党军阀”说明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图片B中“抗战到底”说明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选B项。
答案:
B
10.(2015·广州市一模)“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
”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
A.出师北伐B.开始长征
C.奔赴抗日前线D.挺进大别山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苏维埃”可知:
“我们的队伍”是红军,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5·福州市一模)“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处理党内矛盾与分歧,这是在遵义会议上。
遵义会议表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4·佛山市二模)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
据表可推理的是( )
时间
1921年7月
1927年4月
1927年8月
1934年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第一次增长出现在1927年4月,此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A项错误;第二次增长是1934年,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中共党员人数增加,故B项正确;第一次下降在1927年4-8月,主要说明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危害,C项错误;第二次下降出现在1937年,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D项错误。
答案:
B
13.(2014·湖北百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候起(注:
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的侵略与中国革命的转型,旨在考查历史线索的梳理、综合分析能力。
第
(1)问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等知识回答“准备”。
第
(2)问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
答案:
(1)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准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2)成果: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14.(2015·乌鲁木齐二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1919年“五四事件”前《大阪朝日新闻》关于山东问题的主要报道。
发表时
间、版面
标题
字数
来源地点
主要内容
1月1日,
14版
青岛还附要求
约70
纽约
客观表述中国代表团意见
2月8日,
1版
支那委员小策
约500
东京电话采访巴黎
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和会上日中代表对山东问题的辩论
(续表)
3月27日,1版
山东还附要求
约70
巴黎
推测中国委员会将在下周的五国会议上提出归还青岛
4月26日,1版
山东问题与煽动抵制日货
约1900
上海
指出中国排日亲美的现象日益严重,强调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正当性,指责英美等国在排斥日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表2:
日本报纸关于“五四事件”的报道主题。
新闻主题
新闻来
源地
新闻内容
来源推测
报道倾向
报道关键词
暴力
排日
北京、芜湖、汉口、常德、广东、上海、福州、济南
驻外记者
极力描述学生在活动中的暴力行为
学生义和团、骚乱、暴行、猖獗、险恶
欧美
指使
长沙、汉口、上海、广东
驻外记者
将英美传教士、商人描绘成排日运动背后的阴谋家
煽动家、传教士、鼓吹
中国背
信弃
义
北京
驻外记者、日本评论家
日本单方面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中国的排日表现令人失望
捏造的、丑陋的、日中友好、辞令
客观报
道中国
反应
北京、上海、天津等
直接转载中国本土报纸的评论
——王润泽《政治、外交与媒体:
1919年日本报纸关于五四
运动的报道研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关注报道山东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处“报道关键词”评述日本报纸关于“五四事件”的报道。
答案:
(1)原因:
巴黎“和平会议”召开,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利权”的要求;战后中国排日亲美现象严重;日本企图将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合法化。
(2)提示:
从立场、观点、目的等方面论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