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3097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语法.docx

《古代汉语语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语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语法.docx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

  (五)词类的活用

  关于词类活用

  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

“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兼类:

固定义、常用

  命:

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

  《左传•隐公元年》: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

“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

非固定义、临时

  桓宽《盐铁论》: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

“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

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中山狼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

  •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

  •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

  •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

  •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

  •兴风作浪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汉书•赵充国传》: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词,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

  晁错《论贵粟疏》: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陶潜《桃花源记》:

“渔人甚异之。

  《促织》:

“成以其小,劣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词,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意动用法”。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苏轼《前赤壁赋》:

“侣鱼虾而友麋鹿。

  柳宗元《封建论》: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孟子•尽心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汉书•张耳陈余传》:

“外黄富人女甚美,佣奴其夫。

  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比较

  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

  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

  意念不同: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具有主观性。

  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

  比较下面的句子:

  《孟子•尽心上》: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荀子•劝学》: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战国策•齐策一》: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成语中的意动用法举例

  •不耻下问不远万里幕天席地羞与为伍

  •是古非今友风子雨千金一刻食不甘味

  •草菅人命(《说文解字》:

“菅,茅也。

”)

  •自惭形秽

  三、名词用如动词

  《黔之驴》:

“驴不胜怒,蹄之。

  《廉蔺列传》: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

  《触龙说赵太后》: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

  《后汉书•张衡传》: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聊斋志异•狼》: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庐山草堂记》: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梦溪笔谈》: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不毛之地

  •不翼而飞

  •春华秋实

  •不蔓不枝

  •衣冠禽兽

  四、名词作状语

  我们火车站见面。

咱们操场集合。

  他们明天爬泰山。

他太感情用事。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汉书•张骞传》:

“大月氏复西走。

  《山海经》: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

  《史记•甘茂列传》:

“赵襄王郊迎甘罗。

  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史记•魏公子列传》: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史记•陈涉起义》:

“失期,法皆斩。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史记•屈原列传》: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鸿门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赵策三》:

“彼秦者……虏使其民。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表示比喻)

  《战国策•秦策一》:

“嫂蛇行匍伏。

  《史记•循吏列传》: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聊斋志异•狼》: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冯婉贞》:

“及敌枪再起,寨中人又鹜伏焉。

  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举例

  •蚕食鲸吞口诛笔伐烟消云散土崩瓦解

  •星罗棋布珠联璧合海阔天空冰清玉洁

  •神出鬼没狼奔豕突鹅行鸭步狼吞虎咽

  •龙腾虎跃鱼贯而入灰飞烟灭街谈巷议

  •风餐露宿道听途说穴居野处颐指气使

  •车载斗量刀耕火种拳打脚踢耳闻目睹

  •言传身教三足鼎立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关键:

从动词的功能和语法特点为出发点来辨别。

  1.两个名词连用

  《韩非子•五蠹》:

“遂王天下。

  《史记•陈涉起义》: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史记•留侯世家》:

“子房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

  《史记•陈涉起义》:

“置人所罾鱼腹中。

  《庄子•盗跖》: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晁错《论贵粟疏》: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词语后(状语修饰动词)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

  《史记•西门豹治邺》: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晁错《论贵粟疏》:

“不足生于不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带宾语)

  晁错《论贵粟疏》: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戊午上高宗封事》: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只有动词后才可以带补语)

  《国语•勾践灭吴》:

“请勾践女女于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师军于庐柳。

  《吕氏春秋•上农》: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用于连接谓词性词语)

  《荀子•天论》: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盐铁论•相刺》: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

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表义手段。

  我看你。

比较:

你看我。

  好书。

比较:

书好。

  形态语言中语序一般不重要。

例如俄语中名词有主格宾格等不同形态,用主格表示主动用宾格表示受动。

  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是宾语的位置问题,表示动量时数词的位置问题。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现象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最为明显。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

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

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句子是疑问句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敢问何谓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

  吾谁欺?

欺天乎?

(《论语•子罕》)

  介词宾语前置例:

  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

  乃入见,曰:

何以战?

(《曹刿论战》)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

  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一直遵守宾语前置规则。

如:

  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前赤壁赋》)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吾何以传汝曹哉?

(汪琬《传是楼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

偶有例外:

  子夏云何?

(《论语•子张》)

  固定结构“何如”、“如何”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战国策•楚策》)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与不谷同好,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又说成“若何”、“奈何”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先生助之奈何?

(《战国策•赵策三》)

  “如何”、“如何”、“奈何”中间可以插入代词“之”或名词。

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论语•颜渊》)

  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虞兮!

虞兮!

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

  如太形王屋何?

(《列子•汤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句子是否定句,宾语是代词。

  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

如:

  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后代仿古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今有成语“时不我待”保留宾语前置现象。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惟(唯)……是(之)……”形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今有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

  4.为强调宾语而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桓公伐楚》)

  今有成语“夜以继日”保留宾语前置现象。

  关于宾语前置现象的有关理论解释:

  王力《汉语史稿》:

  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

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

  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三、古汉语表示行为动作数量的词序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行为数量。

如:

去三回,看两遍。

古代汉语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

  1.数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现代汉语成语有“百战百胜”、“千变万化”等。

  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1.不用判断词“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构成,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判断。

  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现代汉语也有不用“是”字的句子:

  老张北京人。

明天星期一。

  2.主语后常用“者”,谓语后常用“也”。

“者”是代词,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起提示作用,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判断

  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上主语后有“者”,谓语后有“也”。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也”字可以不用: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者”字也可以不用: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

(《战国策•齐策四》)

  “者”、“也”都可以不用:

  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2.否定判断(谓语用“非”否定)

  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指示代词,常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

(《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

(《墨子•非攻》)

  “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的过程

  古汉语判断句的前面如果有先行词,主语“是”则只起复指作用。

因其指代的内容前面已经出现,所以作用降低,意义虚化,从而演变为判断词。

  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韩非子•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史记》中就已经有了判断词用法,汉代以后逐渐多起来。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是是帚慧。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性质和作用

  1.为

  “为”是动词,意思是“成为”或者“作为”。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论语•微子》)

  2.惟(维)

  语气词,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引出谓语。

多见于先秦。

  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

  陈述句用例:

  蚩尤惟始作乱。

(《尚书•吕刑》)

  3.乃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胜起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访之,乃是逸少。

(《世说新语》)

  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襄公八年》)

  贱即买,贵即卖。

(《盐铁论•本议》)

  枯体即是荣体。

(范缜《神灭论》)

  五、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活用”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白居易《轻肥》)

  3.说明原因

  (教材所举的下面几个句子,形式上很像判断句,其实并不是,因为判断句的谓语都是名词性的)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托),非下也,权重也。

(《韩非子•五蠹》)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

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姜氏欲之。

(《郑伯克段于鄢》)

  齐侯陈诸侯之师。

(《齐桓公伐楚》)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古今相同。

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大楼建好了。

信寄走了。

黑板擦干净了。

鸡杀了。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上一般用“被”引出主动者,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二、古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

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式

  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在动词后面作句子的补语。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汉书•贾山传》)

  “于”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出对象。

可以是主动者,也可以是涉及的对象,还可以是比较的对象。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

如: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山木》)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可以引进各种宾语,是否主动者,有时不容易确认。

如:

  孙嘉聘于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相刺》)

  (屈原在楚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式(为…所,为所)

  用介词“为”引出主动者。

“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在动词前,作句子的状语。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动词前还可以加上“所”字,“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三》)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约在战国末期。

“所”本是指示代词,在被动句中词义虚化。

  “为”字本义是动词“做”,引申出“成为”义。

介词义由动词虚化而来。

最后一例也可以解释为“卫太子成为了江充败坏的人”。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本是动词,虚化为介词后,可以引出主动者,也可以引出其他对象。

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3.“见”字式(见…于)

  在动词前加“见”。

“见”不是介词,不能引出主动者,必须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燕剌王旦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用法的“见”是副词(或称为助动词),作状语。

  南北朝以后,“见”字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这种句子不是被动句。

动词前用了“见”,动词后不能再出现宾语,所以有的语法书上把这种用法的“见”叫做代词或指代助词。

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同类例“相”:

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现代汉语中表被动义的仅残留“见笑”、“见怪”等说法,具有指代意义的仅残留“见教”、“见谅”等说法。

  4.“被”字式

  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

即:

主语+被(+主动者)+谓语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被”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遭受”的意思。

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

(《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

(《商君书•慎法》)

  表示被动,并不出现主动者。

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

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

如:

  臣被尚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