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288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提炼语意.docx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三提炼语意

提炼语意

(时间:

45分钟 分值:

51分)

1.阅读下面的内容,对麦家的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

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

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C.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解析 语段重在强调优秀和卓越两种人,强调人的生活和责任。

A项,贪生怕死理解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不符合麦家强调的重点。

答案 C

2.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月22日,莫言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发表演讲:

“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莫言称,自己有一个与马尔克斯相见的幻想,“我甚至都想好了见到他时应该说的第一句话,到了后来因为他身体欠佳,这个幻想没有变成现实”“我当年想好的见到马尔克斯时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A.这是一个颇富趣味的场景假设,体现了莫言语言的幽默。

B.哥伦比亚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C.咖啡与绿茶,是莫言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平等。

D.这句话意在说明中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内在有一个天然的交互性。

解析 C项,这里是借代,没有谈到“平等”。

答案 C

3.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

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

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

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 这则故事的主要意思是在苦思不得的情况下,由于偶然的事情而找到了答案。

A项重在说对事情的执着,与故事内容理趣不符。

答案 A

4.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

“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应先安排结构,选定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需要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应当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答案 A

5.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解析 文段先介绍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由“但”引出主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显然D项是对文段的准确概括。

A项,主题不对,材料没有谈到“新思路”;B项,太宽泛笼统;C项,是根据材料得出的推论,不是对材料本身的概括。

答案 D

6.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

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A.和谐源于中国古典音乐。

B.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C.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和谐观念。

D.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

解析 材料中“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是关键句,A、D两项错误。

材料中关于音乐和乐器的都是证明观点的材料。

C项,主体错误。

答案 B

7.阅读下列材料,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3分)

诗人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

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

A.诗  知音 意象B.自然 灵感 文化

C.生活 感情 品味D.文学 符号 精神

解析 注意提问方式“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此处的“关键词”指最能代表文段重点、脉络的词。

比较四个选项,从深度、内涵来说,最后一个词肯定是“文化”或“精神”。

从脉络来说,诗人从自然获得灵感,并通过文化影响一代代的人。

因此本题选B项。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

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

A.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B.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C.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D.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解析 文段首句即为主旨句,即作家将读者定位和自己的创作特长结合起来进行创造,后文是对这一主旨句的详细阐释。

所以选择B项。

答案 B

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与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旨无关的一项是(  )(3分)

在陈列馆里,有一只名为“西班牙公主”的船舶模型上雕刻着这样的文字:

本船共计航海50年,其中11次遭遇冰川,有6次遭海盗抢掠,有9次与另外的船舶相撞,有21次发生故障抛锚搁浅。

陈列馆的一面墙上,是对上千年来造船厂的所有出厂的船舶的概述:

造船厂出厂的近10万只船舶当中,有6000只在大海中沉没,有9000只因为受伤严重不能再进行修复航行,有6万只船舶都遭遇过20次以上的大灾难,没有一只船从下海那一天开始没有过受伤的。

A.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B.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C.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D.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解析 文段通过陈列馆里一只船舶模型上雕刻的文字和一面墙上对所有出厂船舶的描述,说明了船只的航海充满了众多风险和失败的经历,但船舶还在不停建造,船只依然不停出海,船运并不因这些困难和失败而停止。

A、B、D三项的名言都强调在失败面前不气馁,与文段想表达的意思相符。

C项表达的“不断尝试”可以从文段推出,但“生活就越美好”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

故应选C。

答案 C

10.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

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

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

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A.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解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项,错在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错在原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

答案 A

11.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大致意思是要求学者能较好地掌握研读经典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

这一点具有普适性,而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英语、梵文等外语,仅从白话本、汉译本这些第二手资料入手来做学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

A.掌握古文字和外语是搞好学术研究的前提。

B.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

C.正确解读语言文字是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水平。

解析 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语言文字功底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可见作者意在强调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的水平和深度。

答案 D

12.阅读下列材料,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3分)

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天花板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把他笔下的人物描绘得如此雄壮、有力。

在意大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魁伟强劲、丰满秀美的人体艺术作品时,就会深深地感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使我们对文艺复兴运动与现代体育的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A.文艺复兴 现代体育B.现代体育 人体艺术

C.意大利  人体艺术D.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解析 本题虽然谈到了“米开朗基罗”“意大利”“人体艺术”,但这些显然不是材料的谈论重点。

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明确指出了这段材料的谈论重点,即文艺复兴运动与现代体育的渊源。

答案 A

13.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3日晚,首届“中国好书”评选结果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公布。

当晚,从40万册当年图书中脱颖而出的25本“2013年中国好书”的作者和编者都现身央视舞台,娓娓道出纸面背后的故事。

记者从数份中国式好书单中发现,科技和经济社会类图书超过总数的一半,这与以前明显不同。

受访专家认为,社科经济、历史类图书在多元的阅读趣味中占据主流,反映了当代读者关注中国现实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A.关注中国现实

B.首届“中国好书”评选结果公布

C.社科图书成为主流

D.“中国好书”透露阅读新动向

解析 这则消息叙述的对象是“中国好书”,事件是“透露阅读新动向”,连缀成句即可。

答案 D

14.(2017·江苏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

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第一组:

《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

《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

《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解析 第一组书目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地理方面的书目,讲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第三组属于文学名著,关注的是人间百态。

答案 B

15.(2017·江苏启东中学高三上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