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2811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docx

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南安市教师

2008年全国高考热点专题复习

1.科举制的兴衰

⑴隋唐:

隋文帝-分科考试;炀帝-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贞观-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创武举、殿试;唐玄宗-高官主考。

⑵北宋:

①宋初:

乡/省/殿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掌握;科目减少,进士为主;方法严密-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

②王安石:

废明经诸科,进士不考诗赋,专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太学考试优秀-直接受官。

⑶明清:

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⑷科举制评价:

①进步性:

A打破特权阶层垄断仕途局面,抑制门阀;B有利地主各阶层广泛参加政权,扩大统治基础;C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官吏选拔任用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E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具有积极意义。

②局限性:

A考试忽视实用学问,不利科技发展创新;B后期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2.农村经济政策调整

㈠中国古代

⑴春秋:

①齐-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多少、田质好坏收赋税;②鲁-初税亩,按亩收税。

⑵战国:

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土地私有制。

⑶秦朝:

土地私有,按亩纳税;按人口征收户赋,捐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⑷两汉:

编户制度,按资产承担赋税、徭役、兵役;田租较轻,赋很重,还有杂税杂役等。

⑸隋唐:

①沿用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隋部分推行庸;唐租庸调制;庸不再限年龄。

②唐后期,两税法,资-户税,田-地税;夏、秋两次纳税。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⑹北宋:

青苗法-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农田水利法-水利、垦荒;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实有数量和田质好坏收税;市易法-平抑物价。

⑺明朝: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分担。

⑻清朝:

①康熙-更名田;永不加赋;②雍正-摊丁入亩,丁税摊入田赋中,人头税废除。

③推广棉花、甘薯、玉米等,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商品化。

㈡中国近代:

⑴《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质是小农土地私有制)。

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实质是绝对平均主义)。

由于主、客观上的局限,基本没有实施。

(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普遍存在)。

⑵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现价归原主,革命后涨价归国家,由全民共享(不是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而是将地主土地逐步国有化)。

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⑶土地革命:

1931年。

①目的:

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②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性质:

小农土地私有制。

⑷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实质:

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

㈢中国现代

⑴建国初:

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属民主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属农民个体,仍然是私有制)。

⑵1953年起:

开展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建立合作社,变农民土地私有为集体、国家公有(属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土地所有权变成公有)。

⑶1958年:

大跃进片面强调生产发展高速度(属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实际),农村经济走向高度集中。

⑷改革开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公有,经营权属农民个体);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属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㈣世界近现代:

⑴英国:

通过圈地运动,消灭小农经济,建立大农、牧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⑵法国:

土地分小块卖给农民;《法典》保障小农经济,农业经营落后。

⑶俄国:

解放农奴,赎买小块份地,小农经济落后。

⑷美国:

《宅地法》保障大规模农牧场经营;解放黑奴,把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关系的农场经济。

3.经济重心的迁移

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①六朝:

江东→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闽江流域。

影响: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②隋唐:

土地进一步开发,产量提高,圩田普遍。

向山要田、围湖造田影响生态平衡。

江南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扬州、成都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③原因:

北方战乱,江南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加速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推行有利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势等。

⑵中国近现代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原因:

①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②交通和地理条件较优越。

③近代较早开放,商品经济和近代工业相对发达(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都集中在东部)。

④现代改革开放较早(开放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国家重视,政策优势;距离港澳台较近,海外侨亲多,引资较方便等。

⑶近现代世界经济重心的迁移:

①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各国。

②美国的西进运动,开发了美国西部,促进美国东、西部经济全面发展。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中心逐步由西欧向北美转移;二战后初期,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完全确立。

④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逐步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⑤90年代,经济区域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

5.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及其影响

⑴中国古代:

①春秋战国:

封建商业兴起,诸侯国发行各种货币;秦统一后,以秦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②汉至隋朝使用五铢钱;唐高祖铸造“开元通宝”,作为全国统一通行货币,并且流通到日本等邻国。

唐朝的柜坊是世界最早的银行雏形。

③宋元货币发展,开始出现货币地租(募役法收取免役钱)。

④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赋税统一收银两(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度)。

⑵近代中国:

①英国等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农民的实际赋税负担加重,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为此,中国开展禁烟运动,引发了鸦片战争。

②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付出巨额的白银赔款,严重影响商品经济和货币正常发展。

③1912年,推翻清朝后,中华民国政府发行民国货币。

④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大量发行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⑶现代中国:

①建国初,投机商倒卖银元,抵制人民币,哄抬物价,同人民政府争夺市场控制权。

政府通过“银元之战”等,打退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进攻,稳定物价,取得人民信任。

②1950年,政府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⑷世界各国:

①随着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对铸造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需求增大,欧洲掀起一股“寻金热”,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动力。

②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货币增多,物价暴涨,形成“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封建主阶级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

③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从股市崩溃和银行倒闭开始,波及工商业和农业;美国“新政”以整顿金融为首要措施,重新恢复银行信用。

④二战使英国经济严重衰落,英镑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难以维持。

1944年,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⑤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⑥1997年,金融风暴袭击东南亚并波及东北亚,带来巨大损失。

这是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巨大挑战。

⑦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对欧盟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起重要作用。

6.交通运输

⑴中国古代

①秦朝:

统一车轨、修驰道、开灵渠。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②汉朝:

开通了陆、海“丝绸之路”。

促进了民族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隋朝:

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驰道。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

④唐朝:

国内商路发达,设有驿站;大运河、长江等水路交通运输繁荣。

造船业规模大、产量多,技术先进。

陆、海“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繁荣,可直达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

广州、扬州、登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⑤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⑵中国现代:

①一五计划:

一汽,宝成、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三条进藏公路等。

②十年建设期间:

兰新、包兰等铁路。

③文革时期:

成昆、湘黔铁路,二汽,南京长江大桥等。

④改革开放后:

京九、青藏铁路等。

⑶世界近现代

①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孤立状态,开始了全球联系。

②19世纪初,蒸汽机运用于交通,出现汽船、火车等新的交通工具;铁路交通和水上航运迅速发展。

推动工业化;便利全球联系,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晚期起,电力、内燃机运用于交通,出现电车、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

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变化;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④20世纪中期以来,航天技术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太空交通。

7.能源问题

⑴中国古代:

①能源以木柴为主,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经用于生产和生活(用煤冶铁、烧饭、取暖等;石油用于润滑、照明、制墨、战争等)

②动力以人力为主,畜力、水力也普遍用于生产和生活(牛耕、筒车、水磨等)

⑵中国现代:

①石油:

1956-1966建成大庆、大港、胜利三大油田,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

②电力:

1956-1966农村用电增长70倍;改革开放后,建成葛洲坝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

⑶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煤的需求量激增,推动采煤业发展,煤成为主要的能源碳。

⑷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电力:

实用发电机、电动机诞生,电力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交通和生活各领域(电动机器、电车、电灯和各种电器),与电力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②石油:

内燃机发明,并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被广泛应用(汽车、内燃机车、轮船等),对石油需求激增,带动采油、石化等工业的发展。

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

③煤碳:

蒸汽机逐步淘汰,煤碳用于炼钢、火力发电等,仍占重要地位。

⑸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核能发电。

由于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和污染问题,核能作为新的高效能源,在世界能源的比重逐步增加。

此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也进一步发展。

⑹能源与国际关系:

(和平与发展问题)

①普法战争,德国割占阿尔萨斯、洛林,获得大量煤、铁资源,经济迅速发展。

②1935意侵埃,国联制裁,但没把石油等战略资源列入禁运,使意侵略得逞。

③二战,日本入侵东南亚(印度支那),美英制裁,对日实行包括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的禁运,沉重打击日本。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④1942年,德国为夺取苏联南部石油等资源,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

⑤20世纪60年代,为打破西方石油资本垄断,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70年代,逐步控制本国石油工业,提高油价,增加石油收益,一些产油国步入富国行列。

1973年,为制裁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大国,采取大幅提高油价等措施,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⑥冷战结束以来,西亚地区石油争夺日趋激烈,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大国插手,先后爆发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

⑦核问题:

冷战时期,美苏核竞争;当前,朝鲜半岛、伊朗等核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⑺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①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造成传统能源日益枯竭。

②煤碳、石油、核原料的开采、运输和使用,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

8.西藏地区

⑴唐朝: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仿唐制度,创制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此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9世纪,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元丹贡布《四部医典》。

⑵元朝:

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属宣政院辖地。

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

⑶明朝:

称为乌思藏。

设立卫所,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

⑷清朝:

五世达赖统一全藏,顺治帝赐其“达赖喇嘛”封号。

后来,康熙帝赐五世班禅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代达赖、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⑸现代:

1951年,和平解放。

一五期间建成新藏、青藏、康藏三条公路。

1958以后,通过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

1965年设自治区。

援藏干部杰出代表是孔繁森。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9.台湾地区

⑴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密切了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⑵清初:

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维护领土主权。

②1683年,施琅率清兵入台湾,完成统一。

第二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祖国海防。

③清初疆域东南达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和赤尾屿。

⑶近代:

①两次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过台湾;开放台湾、淡水口岸。

②《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刘永福、徐骧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领土完整的爱国精神。

此后半个世纪,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③依据《开罗宣言》规定,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收回台湾。

④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形成两岸对峙局面。

⑷现代:

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②1971年,26届联大,驱逐台湾代表。

③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

④1979,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方针,“三通”和探亲旅游。

同时停止炮击金门。

⑤1981年,叶剑英谈话,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台湾的基本政策。

⑥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平统一问题。

⑦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和缓松动,“三通”限制逐渐放松。

⑧不过,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和某些西方反华的干涉,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

●分析:

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③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④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在《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中已有明确规定,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符合两岸人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0.中部六省

⑴山西:

A古代:

晋文公称霸;赵都城邯郸商业发达,山西池盐;长平之战;大同云冈石窟。

B近代:

太原会战(平型关等),根据地(晋),百团大战。

C现代:

安太堡煤矿等。

⑵河南:

A古代:

夏都阳城,商都殷;东周、东汉都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隋东都洛阳:

运河中心,水运发达,商业繁荣,粮仓多;北宋都开封(汴京、东京)。

B近代:

根据地、挺进中原(豫),豫湘桂战役。

⑶安徽:

A近代:

安庆内军械所;浙皖起义;根据地(皖)。

B现代:

改革开放,包产到户试点。

⑷湖北:

A古代:

楚庄王称霸;芍陂;楚都郢工商繁荣;随县编钟;诗人屈原“楚辞”。

江南开发,两湖流域为重要产粮区。

B近代前期:

开放汉口、沙市;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

C近代后期:

武汉中共早期组织;京汉铁路罢工;北伐主要战场,消灭吴佩孚主力;迁都武汉;收回汉口英租界;七一五政变;八七会议;根据地(鄂);日军占领武汉等。

D现代:

武汉长江大桥,武钢,二汽等。

⑸湖南:

A古代:

长沙楚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B近代前期:

曾国藩;谭嗣同、陈宝箴:

南学会、湘学报、时务学堂;萍浏醴起义。

C近代后期:

毛泽东长沙中共早期组织,农民运动;北伐进军;秋收起义;根据地(湘)。

D现代:

湘黔铁路等。

⑹江西:

A古代:

唐朝洪州造船中心。

B近代:

李烈钧“二次革命”;北伐消灭孙传芳主力;收回九江英租界;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等根据地(赣);朱毛会师;土地革命;反围剿;定都瑞金;长征开始。

11.京津冀地区

⑴古代

①春秋战国:

属燕、赵之地。

②隋朝:

大运河北抵涿郡(北京)。

③五代:

契丹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

(北京称幽州、南京)

④宋金:

绍兴和议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⑤元朝:

定都燕京,称为大都;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归中书省直辖。

⑥明朝:

明成祖时营建北京城,1421年迁都北京。

⑦清朝: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归直隶省管辖。

元明清的北京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城市。

⑵近代前期(1840-1919)

①两次鸦片战争:

抵达天津白河口,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京津,火烧圆明园。

签订《天》《北》,公使驻京,开放天津等。

②洋务时期:

开平煤矿、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维新时期:

公车上书、强学会、保国会、中外纪闻、国闻报、京师大学堂等。

④1900年:

义和团进入京津,在廊坊、扬村重创八国联军。

联军攻占京津,建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实行殖民统治;《辛》拆毁炮台,划定使馆界,驻兵等。

⑤1912年:

清帝退位,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

⑥新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是的主要活动基地。

⑶近代后期(1919-1949)

①1919年:

北京学生首先发起“五四运动”。

②1920年:

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1928-1949:

北京改名北平。

(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京政府)

④1935年: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华北五省自治。

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⑤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平津地区等。

洛川会议后,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冀)。

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进行“治安强化运动”。

⑥1948-1949:

平津战役,攻占天津、张家口等,北平和平解放。

⑦1949春:

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强调“两个务必”等。

⑧1949年:

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协议》,但国民政府拒签。

⑷现代(1949-今)

1949.9:

召开新政协,定都北京,通过《共同纲领》。

10.1宣告新中国成立(此后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决策大都在北京制定)。

改革开放时期:

京九、大秦铁路;天津成为对外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2.国共关系

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①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

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二七惨案教训;孙中山真诚合作;共产国际指示。

②特点:

A“党内合作”,有统一的纲领“新三民主义”;统一的国民政府;统一的国民革命军;统一的作战方针和战场等。

B保持党的独立性,但没有提出领导权。

③意义:

推动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扩大党的力量和影响,为革命继续前进奠定基础。

⑵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影响:

中国长期内战,给日本提供扩大侵华的机会,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

⑶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①背景:

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共产国际七大指导。

②形成过程:

A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瓦窑堡会议,制定统战方针。

毛《策略》,奠定统战理论基础。

C“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对抗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E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F八一三事变后,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G1937年9月,公布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③特点:

“党外合作”,两党有自己独立的政权、军队、战场和路线,战略上互相配合。

中共以斗争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④意义:

取得抗战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壮大党和人民军队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⑷争取继续合作实现和平民主的努力(1945-1946)

①背景:

抗战胜利,和平建国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美国扶蒋反共。

②概况:

A1945.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B1946政协会议:

冲破蒋的独裁,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⑸国共第二次内战(1946-1949)

影响:

一方面,内战造成国民经济崩溃,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灾难,最后造成两岸分裂局面。

另一方面,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独立、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⑹中共为争取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

①背景:

大陆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改善,国际局势走向缓和。

②内容:

A1979《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方针,建议三通。

同时停止炮击金门。

A1981年,叶剑英谈话,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台湾的基本政策。

C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平统一问题。

③影响:

两岸关系和缓松动,“三通”限制逐渐放松。

不过,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和某些西方反华的干涉,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

13.中日关系

⑴秦汉:

秦徐福东渡日本。

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国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给倭奴国王金印。

铜器、铁器、丝帛等传往日本。

⑵隋唐:

隋朝通使。

唐贞观年间起,遣唐使有十多次。

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仿长安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与唐贸易频繁。

吉备真备、鉴真贡献突出。

⑶明清:

元末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明中期倭患更甚。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⑷明治维新后:

日本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挑起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等。

后来,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⑸20世纪初:

①1900,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②1904,日俄战争,势力进入东北南部。

③一战,出兵山东;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独霸中国。

④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权利。

⑹30年代初:

1931,侵略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1935,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⑺抗日战争:

①全面侵华:

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等会战,在平型关、台儿庄取得大捷。

日本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30万。

②殖民统治:

把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经济附庸。

推行奴化教育,目的是实现民族同化。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⑻现代:

①中日建交:

1972,田中角荣访华。

②矛盾:

日本否认侵华历史,拒绝认罪,祭拜战犯,修改教科书,军国主义复活,出兵海外等。

14.中欧关系

⑴东汉:

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

⑵隋唐:

唐与东罗马有使节往来。

医术、杂技传入,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⑶元朝:

马可波罗到中国,《马》引发西方寻金热。

三大发明传入欧洲。

⑷明清:

①随着新航路开辟:

A1553,葡借居澳门,后设“自治”机构,强行租占。

B1624,荷占台湾;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C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中国儒、道学说也传入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D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对明清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②康熙时,中俄发生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⑸近代:

①工业革命后,英法等欧洲列强先后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欧洲近代技术和机器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启蒙思想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近代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