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2227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考纲解读精品

2019年中考中国近代史考纲

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中英《南京条约》1842

赔款--2100万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通商口岸--广州,福州,上海,厦门,宁波。

税收--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地位: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为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经过:

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

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四、邓世昌和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1895年代表:

李鸿章(中国)——伊藤博文(日本)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黄海大战民族英雄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经过: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辛丑条约》内容:

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

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考建议

本考点应注意的几个重要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事迹。

二、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1、内容:

(1)60年代:

“自强”军事工业有: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第一个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最大的军事企业、上海)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2)70年代:

“求富”民用工业有:

李鸿章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3)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地位和作用: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内容: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议论。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2)性质;是自上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三.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各省宣布独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史称辛亥革命。

3.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口号是民主、科学

1、代表: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李大钊、鲁迅。

陈独秀: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倡科学和民主,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3、影响: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为近年来重点考查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探索近代化的道路的。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

3、运动爆发的标志: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

4、发展:

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5、结果:

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6、性质: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标志: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8、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等。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一大”的召开的条件:

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1921、7、23(党的生日;但建党节是每年的七月一日)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上。

3、中共“一大”的内容:

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大会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还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他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他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黄埔军校的成立:

1924年广州黄埔为革命军队培养大批军官

建校重要人物:

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926年开始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

北洋军阀的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三大派系。

主要战场:

湖南和湖北

叶挺独立团:

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结果: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四、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南昌起义:

1927、8、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八一建军节由来于南昌起义。

2、建立:

1927、9毛泽东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五.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1934—1936年)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和主要事件:

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三军大会师:

1936、10月甘肃会宁——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红军长征,是历史上壮举。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长征精神:

“不怕苦,不怕死”;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博,艰苦奋斗。

备考建议

本考点应注意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着重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探索。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1、9、18,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东北三省沦陷;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二.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1、概况:

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1936、12、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目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7、7,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2、南京大屠杀:

1937、12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中国人民要劳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徐州会战组成部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

1940年秋彭德怀、朱德指挥八路军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敌后战场)(同时:

欧洲有大不列颠空袭战)

6、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中共七大

1945年在延安召开,会议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准备了条件。

备考建议

本考点注意对西安事变的概况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国民党独裁、挑起内战的本质

1945年8月-10月

目的: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师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结果:

1945、10、10签定了《双十协定》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1、内战爆发:

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主要战役:

锦州、黑山、营口、沈阳;长春和平解放。

(2)淮海战役: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中原和华东解放军,歼敌55.5万,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北和中原地区。

使国民党政府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主要战役:

陈官庄、碾庄、双堆集。

(3)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与聂荣臻指挥东北和华北解放军,歼敌52万,华北全境解放,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主要战役:

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作用: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4、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23日,战线:

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5、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①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土改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

③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

备考建议

中共重庆谈判的意义,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作用、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重点掌握和理解。

六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1、张謇兴办实业:

《马关条约》签定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一战”期间发展很快,“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

二.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剪发辨、易服饰、改称呼、变礼节等新的社会习俗出现,其中称呼礼节的变化反映了平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七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科技

1、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独立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人”字形走向的路轨,采用“竖井施工法”开凿燧道)

2、化学家侯德榜:

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权威”;《制碱》“候氏制碱法”

二.思想文化

1、魏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严复:

《天演论》“物竞天则,适者生存”

3、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4、府;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隋朝:

隋炀帝设科举制)

 

2011年中考中国现代史考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标志:

1949、10、1开国大典(国庆节的由来)

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知识联系:

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达赖集团分裂西藏、分裂祖国行为。

——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意义: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政策:

1950、6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

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

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意义:

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

复习的重点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参考苏联的建设经验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结果:

到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

2、、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在北京召开。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知识联系: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时间:

从1953年到1956年底

农业:

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90%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到1956年,90%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以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实行赎买政策

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探索时期的两次严重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年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主要目标:

盲目求快,片面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速度

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一大二公”

重大失误的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影响:

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2)、“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1976

原因:

毛泽东错误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两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最大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结束标志: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各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

考察的重点为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背景:

思想界关于真理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人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内容:

(1)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

形式:

“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

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货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内容:

(1)经济特区: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发区: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已成国际化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新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年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根本大法。

(2)、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初步建立了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5、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南方视察讲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备考建议:

该考点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

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察。

其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内容。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和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底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大陆政策:

建国初: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后:

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台湾政策: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备考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