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2116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docx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参考资料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

莫言先生儿时故事对教育者的启发

莫言先生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令我们华人惊喜和振奋。

然而,这位文学巨匠的儿时故事却让我们唏嘘感叹。

他的成长经历或许能够给与我们教育者一些启发。

饥饿里的梦想

莫言先生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古怪而狂热的时期,物质极度贫乏,人们几乎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

莫言先生常说“有时因为吃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凌辱。

”儿时的他和小伙伴每天像一群饥饿的小狗,在村子中的大街小巷里嗅来嗅去,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

他们一起吃过树叶,嚼过树皮,啃过树干,以致他们村子里的树都被啃得遍体鳞伤,当然这也不只是孩子们的“作品”,还有那些饥饿的大人们。

苦难的经历换来了心酸的“荣耀”,啃树干吃树皮练就了小莫言拥有一副硬于常人的牙齿。

更骇人的是,在1961年的春天,因为饥饿,他和小伙伴抢食刚刚运到学校里的煤块。

至今,莫言先生都难忘煤吃在口腔里的感觉和气味。

饥饿让小莫言时时梦想美好的食物出现。

一位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家的大学生,吹嘘他认识的一位作家,因为写了一本书,得了上千万的稿费,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是肥肉馅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

从那时起,莫言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他天真的幻想,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的!

饥饿留给小莫言最为心酸的创伤是他的母亲。

为了喂养老人和孩子,莫言的母亲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偷粮食:

在给生产队里拉磨时,趁干部不注意,快速抓一把粮食囫囵着吞到胃里,以避开下工时的搜身检查。

回到家后再跪倒盛满清水的瓦盆前用筷子探自己的喉咙催吐,把胃里没有消化的粮食吐出来。

这是多么凄惨的场面啊,莫言永远记得母亲干呕不止涕泪纵流的痛苦表情!

有一次,莫言的母亲带着他到田野里挖野菜,他看到母亲把地上的野草拔起来往嘴里塞,一边咀嚼一边流眼泪。

母亲的苦难和无奈,深深地刺痛了小莫言,坚定了他要当一位作家的梦想,他固执的认为,只有当上作家才能让自己和母亲不再饥饿,不再屈辱,过上幸福的生活。

虽然莫言先生的梦想是因饥饿而来,但是这种梦想也确实激励了莫言先生的成长。

不管这个梦想产生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痛苦,但梦想的力量确实是巨大的。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和追逐自己的梦想是教育者最大的责任。

因为只有拥有梦想,孩子们的眼睛才会亮起来,心境才会敞亮开来,人生才会变得生动起来。

人生无梦,贫瘠苍白。

没有梦想,就不会有追求和动力,就会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现在的教育环境已不再像莫言先生儿时那么贫穷、苦难,我们诱发梦想的方式也不能再像小莫言那样依靠外部功利的直观刺激,现在需要我们用高尚和幸福去传递、唤醒与激励,耐心的、虔诚的,用我们的信仰与智慧帮助孩子们树立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让每一个孩子乐意为心中拥有的梦想而丰盈翅膀。

海量的阅读

当小莫言还是放牧牛羊顽童的时候,他就开始了阅读生涯。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书籍是十分罕见的奢侈品,在附近的十几个村里,哪家有一本什么样的书,小莫言都十分清楚。

为了能够看到书,小莫言经常给有书的人家干活,以换取读书的权利。

为了看到喜爱的《封神演义》,他曾到人家去帮着拉磨磨面,磨一上午换两个小时的阅读,并且还在人家的磨道里读。

因为当时没有钟表,两小时的长度还要看人家心情的好坏。

心情好的时候可能长一些,心情不好的时候两小时可能会严重缩水。

在失去公平的“交易”中,小莫言不得不低头,为了让人家保持好心情,他甚至去偷杏子给人家吃。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把偷来的杏子送给别人吃,让更加饥肠辘辘的小莫言的心灵备受煎熬。

在莫言的童年时代,他就把周围十几个村子里的书都读完了。

他读书不仅过目不忘而且也很投入,经常因为书中的人物而痛哭流涕。

在用眼睛阅读的同时,小莫言还在用耳朵“阅读”---听故事。

虽然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但是那些满肚子神鬼故事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却成了小莫言的又一个“阅读书库”。

那些神神鬼鬼,怪诞离奇的故事,为小莫言描绘了一个个无限宽广的虚幻世界。

他们讲的许多故事都牢记在了小莫言的心里。

为了听故事,他每天都缠模着央求人家讲故事,以致大爷爷见了他就有些不耐烦避之不及。

儿时的大量阅读让小莫言丰富了精神世界,产生了一些美好的想象,从而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时的海量阅读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因为此时的阅读会因无定式思维而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且阅读中因儿童心理特点产生的想象也是创意无限和极其珍贵的。

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们童年起就开始阅读,喜欢阅读,在这个宝贵的读书黄金阶段,用书籍厚积底蕴,涵养性情,用表扬和激励培植兴趣的种子,让众多的孩子从电视、电脑中走出来,走进丰富柔软的阅读世界里来。

自由的成长

因为过早地辍学,儿时的莫言有着不同一般孩子的孤独和自由。

他一方面忍受孤独的痛苦,一方面又享受着自由的快乐。

莫言之所以用名“莫言”,是因为在儿时放牧牛羊日子里,整天地无所事事,想入非非,有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以致母亲怀疑他长了毛病,求他少说点话。

因此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他用了笔名“莫言”---少说话,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辜负母亲的教导。

正是这种孤独的自由,让小莫言有了一个可以任意想象,自由表达的空间,他的创造才华才得以尽情舒展。

莫言先生非常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一直像福克纳一样“创造”着“约克纳帕塔法县”样式的高密东北乡。

他把高密的东北乡演绎成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在这个亦实亦幻的世界里,他尽情地想象和创造,让平原隆为高山,让绿洲化为沙漠,让牛羊变成老虎、狮子,思想横贯历史长河,自由挥洒。

这种自由创作状态让他走上了文学巅峰。

生命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

过多的干预会扼杀创造的萌芽。

莫言先生的成长和文学创作的成功告诉我们自由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教育者应当尽最大的可能启迪自由,让孩子们养成自由的习惯和能力。

任何以教育名义进行的活动都不能限制人性自由的成长。

减少以教育名义进行的成人化干扰,保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孩子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想象,自由的成长是当下教育者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尽可能让校园成为思想自由飞翔的地方。

美好的初恋

莫言先生在十五岁的时候喜欢上了石匠的女儿,他对她十分着迷,认为她是地球上最美丽的人。

为了讨她喜欢,少年莫言经常用艰苦劳动换来的小钱买糖果送给她吃。

有时偷偷跟在女孩的身后,用自己赤裸的脚去踩她留在河滩上的脚印,每每这时,他总感觉仿佛一股电流从脚直达脑袋,心中充满了幸福。

为了让她答应给自己做媳妇,少年莫言甚至托人提亲。

姑娘回答他的竟是一个看似天方夜谭似的交换条件:

如果能写出像她们家那套《封神演义》一样的书就嫁给他。

虽然,莫言自己说到现在也没有写出一本像《封神演义》那样的书,而石匠的女儿早已经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

但我们可以从其话语之外体会到这句答复曾给少年莫言怎样的冲击与豪气!

少年的初恋冲动从一侧面也在成就了今天的莫言。

真诚的爱恋都是美好纯真的,都是人性的本真使然。

作为教育者,应当理解少年男女朦胧的情感,静静的观察,善意的疏导,让他们安全地自由地体验初恋的滋味,从而更加理性的成长,因为这是人性的需要。

现在有的教育者视初恋为猛虎,只是一味管控与恫吓,甚至让这一美好的感情染色成罪恶和不道德,走向了人性的反面。

这是极其残忍和可恶的事情。

 

莫言先生经常坦然地将自己儿时的苦难经历,非常乐观的毫无保留地讲给别人听。

这些隐藏在掌声、鲜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高尚的莫言。

感谢莫言先生,他的经历和成功,让我们体味到了人性的力量,特别是在苦难的时候。

同时也引发我们对现行教育观念与行为的思考,关于人的成长的思考。

2、莫言童年嗜书如命推磨换书可倒背新华字典据法国《欧洲时报》10月11日报道听闻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其二哥管谟欣很是欣慰他认为无论莫言最终是否得奖他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看得见“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管谟欣比莫言大5岁今年62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做农活之后做过农业机械如今已退休在家中照看已有93岁高龄的老父亲。

“莫言好动贪玩也嗜书如命”在管谟欣的印象中小时候的莫言是个“调皮蛋子”“他好动也贪玩什么都喜欢摸摸看看第一次看到别人拿弹弓他非要拿来拆分开看个究竟。

那时候树林子里的鸟很多其他人都是打鸟玩但是他每次都要拽着大人分清楚哪个鸟叫什么名字。

”回忆起莫言小时候的样子管谟欣的脸上也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常提醒莫言没油了别看了。

但往往被莫言当作耳旁风。

”管谟欣介绍说“莫言那个时候就已经到了的程度。

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

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莫言聪慧过人”不仅如此在二哥管谟欣的眼里莫言也是聪慧过人的。

“大哥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那时候是我们家最有学问的人他有很多作文本上面有他自己写的文章和笔记。

莫言小的时候很喜欢翻看而且他翻看时学到的词句很快就用到了自己的作文里。

所以上学的时候他的语文成绩很好。

”在管谟欣的记忆中莫言还有一个特殊嗜好那就是背《新华字典》。

正着背完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的出来。

管谟欣也常常因为弟弟的这些聪慧而觉得自豪。

“我看莫言作品看到的是他的不易”“莫言今天能够得到认可也是他自己一步步努力的结果他吃过的苦在我们几个兄弟里是最多的农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出来不容易。

”回忆起莫言没当兵前在县城打工的日子站在莫言旧居院子里的管谟欣突然语调低了下来。

他说莫言18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县城的胶莱河去干活。

当时他自己很不情愿他不想在最好的年纪丢掉书本成为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

但是因为当时家庭条件困难兄弟姐妹多早已没有钱来供他念书。

因此直到现在无论谁提起莫言有多大的成就说起莫言的作品多么富有感染力二哥管谟欣都笑而不和他心里清楚这些为人瞩目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心酸。

如他所说“大家看莫言的作品看到的是大悲大喜的情节和故事而我看到的是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和不易。

”“希望莫言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如今管谟欣也退身家中专心照顾年迈的父亲。

虽自莫言当兵后兄弟俩基本分居两地但管谟欣对莫言的关心却从未因距离的拉远而减少过。

莫言每次有了新作他都会关注但用他的话来说“莫言的各类小说和散文出的太快了有时我们也来不及看。

”“父亲和我都希望莫言能在外健健康康的至于得不得奖、排不排名都无需放在心上安心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若是莫言这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也希望他能够不骄傲继续以此为新的起点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

”管谟欣最后说。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童年

2012-10-1213:

31来源:

环球网作者:

桔梗

   小编导语:

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名字叫莫言,一时之间,他的名字让更多中国人知道,让更多世界人知道。

小编今天为您整理关于莫言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莫言的童年,听听家人眼中的莫言。

   据法国《欧洲时报》10月11日报道,听闻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其二哥管谟欣很是欣慰,他认为,无论莫言最终是否得奖,他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看得见,“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管谟欣比莫言大5岁,今年62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做农活,之后做过农业机械,如今已退休在家中,照看已有93岁高龄的老父亲。

   “莫言好动贪玩,也嗜书如命”

   在管谟欣的印象中,小时候的莫言是个“调皮蛋子”,“他好动,也贪玩,什么都喜欢摸摸看看,第一次看到别人拿弹弓,他非要拿来拆分开看个究竟。

那时候,树林子里的鸟很多,其他人都是打鸟玩,但是他每次都要拽着大人分清楚哪个鸟叫什么名字。

”回忆起莫言小时候的样子,管谟欣的脸上也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常提醒莫言,没油了,别看了。

但往往被莫言当作耳旁风。

”管谟欣介绍说,“莫言那个时候就已经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

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

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莫言聪慧过人”

   不仅如此,在二哥管谟欣的眼里,莫言也是聪慧过人的。

“大哥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那时候,是我们家最有学问的人,他有很多作文本,上面有他自己写的文章和笔记。

莫言小的时候很喜欢翻看,而且他翻看时学到的词句很快就用到了自己的作文里。

所以,上学的时候,他的语文成绩很好。

   在管谟欣的记忆中,莫言还有一个特殊嗜好,那就是背《新华字典》。

正着背完,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的出来。

管谟欣也常常因为弟弟的这些聪慧而觉得自豪。

   “我看莫言作品,看到的是他的不易”

   “莫言今天能够得到认可,也是他自己一步步努力的结果,他吃过的苦在我们几个兄弟里是最多的,农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出来不容易。

”回忆起莫言没当兵前在县城打工的日子,站在莫言旧居院子里的管谟欣突然语调低了下来。

他说,莫言18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县城的胶莱河去干活。

当时他自己很不情愿,他不想在最好的年纪丢掉书本成为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

但是因为当时家庭条件困难,兄弟姐妹多,早已没有钱来供他念书。

   因此,直到现在,无论谁提起莫言有多大的成就,说起莫言的作品多么富有感染力,二哥管谟欣都笑而不和,他心里清楚这些为人瞩目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心酸。

如他所说,“大家看莫言的作品看到的是大悲大喜的情节和故事,而我看到的是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和不易。

   “希望莫言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如今,管谟欣也退身家中,专心照顾年迈的父亲。

虽自莫言当兵后,兄弟俩基本分居两地,但管谟欣对莫言的关心却从未因距离的拉远而减少过。

莫言每次有了新作他都会关注,但用他的话来说,“莫言的各类小说和散文出的太快了,有时我们也来不及看。

   “父亲和我都希望莫言能在外健健康康的,至于得不得奖、排不排名都无需放在心上,安心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若是莫言这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也希望他能够不骄傲,继续以此为新的起点,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

”管谟欣最后说。

莫言说的不是故事,都是事实。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啊。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中国没有艺术家,因为没有人能在银幕上、电视上或者舞台上客观反映那些年的故事。

  北京时间今日(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

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

“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的说: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

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

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

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

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

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

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

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

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

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

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

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

“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

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

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

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

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

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

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

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

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

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