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1573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12大气受热过程(1-5题)

考点13热力环流与风(6-12题)

考点14全球性大气环流(13-16题)

考点15锋面与天气(25题)

考点16高、低压系统与天气(17-21题,26题)

考点17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22-24题,27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说明:

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下图表示某个地理实验,两容器装的都为干沙,将两根温度计插入沙子,注意深度相同,且不宜过深,只需将两温度计竖直固定而不碰到容器边缘即可,右边温度计用玻璃杯罩住。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模拟的现象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温室效应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

2.该实验产生的效果晴天比雨天要好,其根本原因是(   )

A.晴天有利于观察B.雨天沙子温度低C.晴天太阳辐射强D.雨天玻璃导热快

下沉式温室大棚是温室内地面下沉一定深度的一种大棚。

下图为“某地一处下沉式温室大棚的景观设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棚顶主要采用玻璃材质能够(   )

A.增强太阳辐射B.减轻棚顶重量

C.提高光利用率D.加速积雪融化

4.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两边为砾石沟,反映了大棚内(   )

A.热量条件差B.土壤含水量大

C.昼夜温差小D.土壤透气性差

5.该大棚设施在我国使用过程中,主要缺点是(   )

A.光照不足B.热量易散失C.水源不足D.土壤肥力低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A.气温高B.蒸发(腾)强C.降水量大D.绿地面积大

7.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B.北京C.上海D.广州

城市林地“冷岛效应”是指城市林地具有降低局部地区气温的作用,其强度受城乡区域差异、林地斑块面积大小、林地类型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

下图示意2017年8月某日上海市不同区域林地斑块“冷岛效应”强度差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城市林地斑块降温幅度(   )

A.小斑块大于大斑块B.郊区大于城区

C.灌木林大于乔木林D.晴天大于阴天

9.中心城区林地斑块降温幅度最大的原因是(   )

A.雨岛效应强B.大气散热快C.热岛效应强D.林地比重大

10.研究发现崇明岛没有明显的林地“冷岛效应”,其原因可能是(   )

①阴雨天气多②水域影响大③城市用地少④大气质量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冷巷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如下图)。

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冷巷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12.推测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祛湿B.防火C.遮阳D.防盗

图示为某季节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图中①和②地气压带分别是()

A.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14.图示季节,我国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寒冷干燥C.温和湿润D.低温少雨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

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A.陆表温度总是比海表温度高B.陆表与海表温度均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D.夏季风逐年增强

16.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93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A.两个年份南部皆旱B.两个年份南部皆涝

C.1966年北涝南旱、1993年北旱南涝D.1966年北旱南涝、1993年北涝南旱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7.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南风B.偏东风C.东北风D.西北风

18.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A.14日14时B.14日19时C.15日4时D.15日11时

19.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东南丘陵,4、5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D.华北平原,3、4月份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0.华北平原此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风和日丽B.狂风暴雨C.阴雨连绵D.大雪纷飞

21.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A.乌鲁木齐B.贵阳C.上海D.福州

下图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题。

22.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及该月降水量是(   )

A.4月,50mmB.7月,150mmC.9月,200mmD.12月,770mm

23.该地12月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C.低温多雨D.低温少雨

23.该地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

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

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

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

冷锋、暖锋和干线。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

(6分)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

(6分)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

(6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空气质量指数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指数越高则大气污染越严重。

如图示意北京时间2020年5月14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

(1)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4分)

(2)指出丙地的天气特点,并在下面两幅图中分别用箭头标出影响其天气系统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和垂直气流运动方向。

(6分)

(3)受图中天气系统影响,某同学推测丁地未来几天空气质量指数比较高,试说明理由。

(6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多年冻土下界是出现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影响其高度分布的因素与雪线相同,主要是温度和降水。

积雪对地表土层主要起保温作用,湿润气候条件下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

下图示意多年冻土下界随干湿程度的变化。

(1)分析从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雪线变化的原因。

(6分)

(2)用曲线表示北半球多年冻土下界的纬度变化。

(6分)

(3)分析由亚大陆性向海洋性气候过渡时,多年冻土下界上升的原因。

(6分)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B;2.C

解析:

1.由材料分析可知,该题主要是考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玻璃杯和不用玻璃杯两种不同的情况温度值的差异,玻璃杯的存在,能够使太阳短波进入,但是地面辐射的长波出不来,从而导致玻璃杯内温度较高,体现的为温室效应。

故选B。

2.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两支温度计上面的温差大小,温差越大表明实验效果越好。

右边的温度计,因为有玻璃杯罩住,它的温室效应强因而右边的温度计温度更高。

当晴天太阳辐射特别强时,左右两侧的温差就更大了。

实验效果就更好了。

故选C。

答案:

3.C;4.B;5.A

解析:

3.玻璃材料有利于光射入,但无法增强太阳辐射。

由于光线射入之后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难以透射出去,从而提高了光利用率。

4.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主要目的是增大孔隙,加强水分下渗,所以反映出大棚内土壤含水量大。

5.该大棚设施采用下沉式,建设成本比普通大棚高,因此主要在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地区使用,由于作物种植区沉降于地面之下,加之我国北方在冬季太阳高度小,因此会造成采光不足。

答案:

6.A;7.B

解析:

6.本题考查城区和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原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月份城区相对湿度小于郊区,主要原因是城区与郊区相比,工业发达、人口多,气温较高,A项正确;城区的蒸发、蒸腾作用不一定比郊区强,B项错误;城区降水量不一定比郊区大,C项错误;城区由于城市化建设,绿地面积一般小于郊区,D项错误。

7.本题考查不同城市间相对湿度的差异。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在春季时,城区和郊区相对湿度低,主要原因可能是春季时气温回升、降水少,7—8月时城区和郊区相对湿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因此该城市最有可能是北京,B项正确;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相对湿度变化较小,A项错误;上海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处于伏旱天气,降水较少,相对湿度较低,C项错误;广州位于我国南方,纬度低,全年降水较为丰富,4月开始进入雨季,相对湿度不会很低,D项错误。

答案:

8.D; 9.C; 10.B

解析:

8.由图可知,大斑块的降温幅度大于中等斑块大于小斑块,城区降温幅度大于郊区,A、B项错误。

“冷岛效应”强度与林地(植被)类型和天气状况有关,具体表现为:

大乔木绿地的降温幅度大于灌木绿地大于草坪,C错误。

晴天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林地降温幅度大于阴天,D正确。

故选D。

9.由第8题可知,降温幅度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热岛效应最明显,温度最高,因此中心城区林地降温幅度最大,C正确。

中心城区林地的降温幅度与雨岛效应强、大气散热快慢关系不大,AB不对。

中心城区的林地比重一般来说不会大,D不对。

故选C。

10.由图信息可知,崇明岛位于上海远郊区,四面环水,相对湿度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热岛效应不明显,温度较低,因此没有明显的“冷岛效应”(降温幅度不明显),②③正确,B正确。

没有证据表明崇明岛阴雨天气多,①错误,AD错误。

大气质量与“冷岛效应”无关,④错误,C错误。

故选B。

答案:

11.A;12.C

解析:

11.根据材料“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说明其分布区温度较高,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需要通风降温,A正确;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C错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B、D错误,故选A。

12.由上题分析可知,我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高墙能够遮阳,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C正确。

答案:

13.B;14.B

解析:

13.30°附近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14.图中①地风向为东北风,②为西南风,依据图中风向与气压带的位置可判定①和②地位于北半球;同理③与④位于南半球。

因此四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均向南偏,应为北半球冬季;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15.C;16.C

解析:

15.结合题干信息判断,海陆热力差指数不同年份差异明显,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16.1966年海陆热力差指数为正值,说明该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较强,致使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较快,导致南旱北涝;1993年与之相反。

答案:

17.A; 18.B; 19.A

解析:

17.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相关知识。

读图分析,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成偏南风。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图中L天气系统为气旋,气旋中心气流被迫上升,形成强降水。

根据解读,L到甲地距离约为100km,L到达甲地大概需要12小时左右,即14日18时左右到达甲地,选项中最接近该时刻的是14日19时,会形成暴雨。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气压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低;近地面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

A项,东南丘陵4、5月份开始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的影响,东南沿海气压升高速度大于内陆,所以东南气压高、西北气压低。

故A项正确;

D项,华北地区3、4月主要受亚洲高压影响,与图示等压线分布不符。

故D项错误;

B项、C项,根据解读,西北部气压低,说明气温高,同理可知东南部气温低。

而根据已学的全球气压分布,7月份亚欧大陆内部为低压中心,我国气压分布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降低,可判定图示气压形成于夏季。

故B项、C项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

20.A;21.D

解析:

20.本题考查天气的判别。

由图示可知,此时华北平原地区等压线稀疏,且正处于高压脊的控制下,所以天气晴朗,天气状况最可能是风和日丽,A正确。

21.本题考查风向的判别。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

乌鲁木齐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正南,偏转后为东北风,A错误;贵阳附近是低压中心,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南,最终形成东北风,B错误;上海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最终形成偏北风,C错误;福州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北,偏转后形成偏南风,D正确。

答案:

22.B; 23.B;24.A

解析:

22.考查气候相关知识,该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月累计曲线图,可根据累计降水量变幅最大的时段判断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读图可知,6—7月份累计降水量变幅最大,说明7月份降水最多;读图可知7月份累计降水约为460mm,6月份累计降水量约为310mm,据此推知,7月份降水量约为150mm,B正确。

故选B。

23.考查气候特征,读图分析可知,该地12月降水量接近0,累计气温上升明显,气温高,所以该地12月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B正确。

故选B。

24.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该地7月累计气温上升幅度较小,说明较为温和,累计降水量上升幅度较大,约为150mm,说明7月温和多雨;由上题可知该地12月份高温少雨,据此可推知,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A正确。

故选A。

25.答案:

(1)准确判断冷锋、暖锋位置,并用冷锋、暖锋符号绘制。

如下图所示。

(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

(3)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

(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解析:

(1)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分析。

解答本题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冷暖锋的基础知识;二是材料“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三是看懂图示符号。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大致以36°N为界,以北为来自极地的冷气团,根据风向可分为东北风和西北风;据文字材料可知,干线是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露点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结合风向可推知图中.西南方向为来自太平洋的高温低湿气团,东南方向为来自墨西哥湾的高温高湿气团;由风向、风力符号不难看出,东部暖气团势力强,形成暖锋,西部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说明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形成冷锋。

(2)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中降水成因分析。

结合文字材料中干线的定义及“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并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干线附近,东侧气团湿度大、密度小,与西侧干燥气团相遇后被抬升,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达到露点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3)本题考查地形对天气系统形成的影响。

解答本题首先要回忆基础知识,即图示区域地形特点:

北美洲西部为南北走向的高大山地,墨西哥湾以北为平原。

然后结合图示地区气团源地和风向可知,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受高大山地阻挡,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在背风坡变成干燥空气,并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形成高温低湿的干气团;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团可快速深入平原,又因下垫面性质均一,所以气团性质基本稳定;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相遇形成干线。

26.答案:

(1)甲地大于乙地。

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速较大。

(2)晴朗干燥

(3)丁地即将经历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天气;丁地正值春季,此时又受暖气团影响,空气和土壤较为干燥,大风天气易产生扬尘,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风速的因素。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由图可知,甲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更大。

(2)本题考查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同时考查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本题先根据冷锋和气压中心的相对位置判断丙地是高压中心(反气旋),北半球的高压中心,气流在水平方向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下沉。

(3)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影响。

从材料中可知空气质量指教越高污染越严重。

春季天气较为干燥,土壤比较松散,冷锋过境带来大风天气,容易产生扬尘,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27.答案:

(1)由大陆性向海洋性气候区过渡,降雪量逐渐增大,冰川补给量增大,雪线高度逐渐降低。

(2)如图:

(3)由亚大陆性气候向海洋性气候过渡时,降水量逐渐增大,积雪逐渐变厚,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逐渐增强。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雪线越来越低,而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同纬度从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由少增多,降雪大量的补给冰川,导致雪线分布的高度降低。

(2)影响冻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总体特征是越往高纬冻土下界海拔越低,而北半球副热带地区降水少,气温也较高,因此雪线最高。

(3)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度时,降水越来越多,而冬季降雪对地表土层主要起保温作用,随积雪的增厚,保温作用越来越显著,导致冻土消融,冻土下界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