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1261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docx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1

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及发展策略研究

公共文化供给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一极,起着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满足公民文化需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引导,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体系。

成都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当代中国中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重地,有着公共文化供给的良好空间环境。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一直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初步建立起了城乡文化发展的统筹机制,实现了城乡统一标准的文化设施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入选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当前正努力成为中西部率先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共享之城。

一、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的成效

目前,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效应良好,从2014年公共文化供给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上看,呈现出了公共文化供给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居于副省级城市前列。

(一)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供给支撑体系

长效给予公共文化供给政策引导和支持。

成都提出了打造“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创意之城”,以及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并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2012——2020)》和《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发展规划(2010——2015)》《成都市城市文态建设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为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2016年,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将要达到的公共文化建设目标:

建成全国领先、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互联互通、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保障有力,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规划了具体时间表。

由此可见,成都市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制定了衔接紧密、高度统筹、严谨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

夯实了公共文化供给的财政基础保障。

2012年成都在国内率先实现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财政预算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以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增强了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保障。

截止2014年底,市财政共划拨资金4934.7万元,各区(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272.87万元,全面完成4662个行政村(社区)和农集区标准化广播室建设,超额完成24.5%,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标准化广播室全覆盖。

建设了较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环境和功能的全面升级。

中心区建成了成都美术馆、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档案馆新馆、成都大剧院、川剧艺术中心和成都音乐厅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基层文化设施也不断完善,区县图书馆、农家书屋、群众艺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大大改观。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和地面无线发射台技术等公共文化技术不断增强。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大幅提升。

如图书馆、文化馆加强了人事管理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建立和规范了图书馆、文化管“两馆”专业干部深入社区担任社区文化辅导员的制度,市文化馆还设立有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学校,以多区域分布、运作联动的分校和基层辅导站,形成了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教育辅导网络体系,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面和效应。

(二)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成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在资源获得服务、受惠人数等公共文化供给产出指标方面均上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从2014年统计数据看,公共图书馆藏量丰富、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多,体现出较好的公共文化供给效应。

在成都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下,各区、县、乡政府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全市持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注重发挥公共文化管理部门的主体作用,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公共文化供给的产品种类和服务范围逐年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

公共供给效率较高,目前,基本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征地网络全覆盖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2014年,成都市成为了西部地区第一个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全域实现城市;公共文化产品较为丰富,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创新,2014年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的收视率排名前十名内;呈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供给规模效应,在文化地标打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2014年,推动了“文化北城”“天府记忆沙西走廊”“邛崃遗址公园”建设,完成了中心城区89出文化地标建设,同时,实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60项,总人数达到673人,全市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和多形式的特点。

二、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供给支撑的资金投入偏弱

成都公共文化供给机构投入偏大,在机构总数、机构规模、人员投入等上均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甚至部分投入有追赶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态势。

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投入上,成都除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少外,其余指标整体上并没有较大差距。

2014年成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为22、文化馆为22、文化站为316、博物馆数为65、艺术表演场馆数为9个,而北京对应的五项机构数分别为24、19、326、41、17;上海分别为25、24、213、103、24。

但是相对应的是成都公共文化供给的财政投入较小,2014年成都市地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31.1174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1.4亿元,不仅与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北京两项支出分别为272.2329亿元、163.9031亿元,上海为248.84亿元、86.38亿元;而且投入总量以及占比在副省级城市中也只能居于中游水平。

由此可见,成都公共文化供给在投入的机构和资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失衡性,公共文化供给的财政投入支撑不足,再加上当前公共文化金融机制的限制,使得公共文化供给整体资金投入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供给的效应。

(二)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向性主导突出

在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方面,成都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合作的现状,并且近年来政府角色逐步回归于服务责任主体和的监管主体。

现有五种主要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

政府直接供给;政府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供给;政府购买社会资源进行供给;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和扶植社会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社会资源实施供给;政府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等团体提供文化供给。

但是从供给模式整体上看,政府主体的单向性主导趋势仍然非常突出,社会资源和相关力量在公共文化供给的作用力释放不够充分。

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工作,不论是在博物馆、公园、文化艺术中心、乡镇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诸如成都民俗文化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公共文化活动方面,都是以政府立项、政府批准、政府投入、政府运作来完成的,对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工作,各类社会文化产业主体只能以辅助的形式进行参与,社会主体不论是在参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较大不足。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大包大揽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

第一,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的相关资金投入势必日益增大,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第二,降低了公共供给的效应。

政府担负了大量的公共文化建设具体工作,虽然突出了文化的事业性、公益性和福利性,却削弱了经济属性,使得原本有能力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经济主体反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创造经济价值的作用,导致文化资金和资源投入不少,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却相对较低,使公共文化的供给效应大打折扣。

(三)公共文化供给运营的需求调适不优

成都公共文化的供给和需求能动调适机制还不够优化,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牵引度不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公众的文化需求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断加大,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供给需要不断提升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1600美元和3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将大幅度上升,文化消费支出大约占个人消费支出的18%、20%和23%。

”2014年成都市的人均GDP为18450.43美元,大大超过了3000美元,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对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再加之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共同推动了社会公共文化需求的巨量增长,给公共文化供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使得成都虽然近年来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但还远远无法适应需求增长的速度。

一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总量较少,种类仍然比较单一,亟需应对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创新的压力。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根据国际图联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两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人拥有图书2册。

”据成都市2014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公共图书馆总数为2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为1.37本,供给水平跟国际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亟需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是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公共文化供给的公益性和普遍性,决定了普通民众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对象。

目前成都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现象。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76%社区的公众存在迫切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需求,希望改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不高、文化活动不新、服务供给形式单一等状况。

公共文化供给的长效反馈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文化需求上传下通的渠道不够畅通,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主张或主要通过社区街道(77%)、网络(71%)等进行反映,其中受访者认为效应最好的渠道是电视台等新闻媒体(33%),这并非政府职能部门,促成公共文化需求对文化供给的影响更为困难,要让公共文化供给真正体现以公众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到平等供给、优质供给、高效供给,需要大力完善以公共文化需求及时能动调整公共文化供给的体制和机制。

三、成都市公共文化供给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公共文化供给的金融机制

要改变公共文化供给资金不足的现状,一是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资金投入,适当倾斜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财政拨款,从主导源头上增加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来源;二是推进公共文化的金融创新引入机制探索,充分利用文化市场扩宽公共文化建设、生产及服务的筹资渠道,可以借鉴英国在公共文化供给上的金融策略,扩大引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扩宽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面,充实公共文化发展的后续资金供应,促进公共文化产品的孵化和持续发展;三是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和投入机制,可以适当将筹资引资放入市政府相关文化部门的工作职能中,以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划分各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扩资工作中的职责,提高各级文化部门的公共文化资金配备和行政效率。

(二)活跃公共文化供给的多元主体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行政体制改革,消减政府在公共文化供给上的单向性主导作用,减少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工作,促成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资源、文化志愿者队伍等多元主体形成互动活跃的循环型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并在合适的层级加强人、财、物和服务的统筹;二是在宏观规划纲要、指导原则之外,进一步完善、细化文化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门性政策和具体措施,以宣传扩大公众的知晓度,提升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认识,调动多元文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为公共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适当提高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加大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等以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分享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在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为社会各界的力量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可以借鉴北京市的做法,以政府低补贴的形式推动区域内的单位、机关、学校等的文化、教育和体育场馆和设施向社区公众免费开放,开发和增加“半身份体”的公共文化组织和机构,补充区域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和流动资源量。

(三)精细公共文化供给的需求运营

一是大力创新公共文化供给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强信息网络、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在公共文化供给上的运用,注重以社区为重点精细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水平,改变公共文化供给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足等现状。

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的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探索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和社交化的成都公共文化供给平台;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供给的效应评估体系,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评估考核的社会化程度,增强全市市民参与公共文化运营管理和监督的意识,提升公共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居民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的被满足度,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更充分考虑公民文娱活动与生活工作的联系,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格局,引导公共文化供给向着更高效、更公平、更绿色的方向发展;三是着力推进公共文化供给的品牌策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历史文脉延续和人文城市建设,打造具有相当规模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公共文化项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升成都市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及举办国际性文化博览盛会的竞选能力,营造大型文玩展销会、书画交流会、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活动的良好环境,提升城市的公共文化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