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950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学习要求、考试说明】

课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要求: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

“一五”计划建设、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

考试说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过渡时期的探索实践——借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

(1)建国前夕经济全面崩溃

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

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人教版教材

(2)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1949——1952)

材料一为了实现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②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经济行为;③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并引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④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和以煤、电、钢铁为主的工业方面;⑤积极恢复和发展国内外贸易。

——《中国通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使新政权更加巩固,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中国通史资料汇编》

(3)薄弱的现代工业基础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实际上是修理装配业;工业布局也极不合理,7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城市,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现代工业。

——《中国通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953——1957)

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一五计划所规定的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2)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3——1957)

A原因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是:

选择了由国家发动工业化,排斥私人发动工业化……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排斥了优先发展或平衡发展农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排斥了优先发展或平衡发展轻工业。

……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既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回答相关问题

①依据材料一,概述新中国成立之处中国发展经济的战略。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指出其原因。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的原因。

 

B表现

C影响

材料在“一五”期间,我国在基本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一些新型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发电、重型机械、国防军工也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重工业落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一五”我国工业发展的表现。

有什么影响?

(3)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1953——1956)

A依据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表现

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走道路。

②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

③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高潮。

C结果到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D影响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此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材料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替我们安排了出路,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支持我们有利于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徐中尼: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依据材料回答:

①材料显示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社会主义改造持何种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②依据材料指出,党和政府为引导和鼓励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采取了什么方针和政策?

经过什么样的过程?

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4)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一中国迅速完成所有制改造,实行全面计划经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冷战国际环境。

这个影响非常大。

因为民营、外资这部分要靠跟海外联系,西方实行遏制孤立政策、禁运以后,这部分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就没有了。

计划经济这部分因为要学苏联,必须建立计划经济才能跟人家衔接。

当时咱们一五计划所需要的东西,苏联人说,你们需要什么,我们不能马上给你们,得先纳入计划,生产出来才能给你们。

所以,那时候也是跟世界接轨,跟计划经济接轨的。

——《中国经济体制两次转型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既具备传统经济体制的基本共性,又带有突出的中国特性,它不是典型的传统计划经济,而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特殊变体。

其有三重传统背景:

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的传统观念以及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中国古代国家干预经济和国营(官营)经济的深厚历史传统;长期革命战争和农村根据地的传统习惯方式。

上述三种“传统”的复杂结合构成了中国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运行与演变的深刻背景。

依据材料回答:

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外部原因。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构成中国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运行与演变的深刻背景。

③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既是跟世界接轨,又是受中国传统背景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材料在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已更加明确。

《论十大关系》涉及了十个方面的问题: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⑦党和非党的关系;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⑨是非关系;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的报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了两点:

一是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一是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它提出的一些原则对当时以及后来社会主义建设都有极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2.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背景

①《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2)内容

①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3)评价

①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和的分析是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3.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特征:

片面要求大办、大办。

(2)史料

材料一庄稼真长得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

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

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

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这样高产量,从措施来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种、密等几条,但是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中就有许多新东西需要研究。

比如水和肥吧,他们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让作物吃饱喝足,不给什么限制,不怕作物闹“胃病”。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日报》,1958年8月27日

材料二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今天起到年底只有一百二十天了。

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任务必须完成,一吨也不能少。

任务是繁重的,时间是紧迫的。

古语说得对: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为了完成钢产翻一番的任务,一小时也不能浪费。

全党全民必须同时间赛跑,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共同想办法,共同负责完成每天的计划……采取最有效的办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各方面的协作,解决生产中的一切困难问题。

我们相信,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只要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动群众,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伟大任务不但一定能够完成,而且一定能够超额完成。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3)大跃进的失败所带来的教训

第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

单凭主观意志的做法势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带来浮夸和冒进。

第三、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4.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在若干地方普遍发展起来,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可能不久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且有不可阻挡之势。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

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材料二截至本月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

运动从7月份开始发展,8月份普遍规划,9月份进入全面高潮,高潮时期前后仅1个多月。

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10个省、区已有85%以上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4个省、区在国庆节前也可基本实现公社化……在公社化运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天等于20年”的工、农、商、学、兵全面大跃进的新形势,各个战线上陆续出现的奇迹如雨后春笋……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将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

──《全国基本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

(1)人民公社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搞平均主义。

即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⑤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企图通过人民公社的道路,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①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

②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4)评价: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在当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错误的认识,是一种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5.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6.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7.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国民经济的劫难

(四)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学习要求、考试说明】

课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

7.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8.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试说明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7年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3)1978年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人们的思想在讨论中逐步获得了解放。

(4)1978年12月,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2.内容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实行改革开放

材料一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文件节选

解读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要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也即从解决工农业企业同国家的关系入手。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经济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意义

(1)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2)结束了文革后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新局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成为开辟的起点,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是在坚持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

实质: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1978—1992:

政策性调整阶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背景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缺乏内在激励功能,农民缺少经营自主权,在很大的程度上压抑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B过程

(1)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8年,、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的全面实行。

(含义:

是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思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如何?

(3)的废除

材料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10月12日)

①前提:

②表现: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主要的调整?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私有——私有)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私有——公有)

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仍是公有制,而且公有化程度高)

1978年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为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

A背景

①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见课本

B国有企业改制的内容

时间

①中心环节

②在管理体制上:

由高度集中变为

③在所有制上:

由单一公有制变为

④在分配上:

由平均主义变为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即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极大地解放了,推动了。

材料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

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经过近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1992—现在:

制度创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思路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

2.目标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中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3.确立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

4.完善经济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为主体、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

5.基本建立——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