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926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的故事作文1.docx

名人的故事作文1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一:

人生的真谛】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

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

”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

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

”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

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

”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

“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

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

”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

“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篇二:

名人故事】

  一天,列宁8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列宁去姑妈家做客,那里的兄弟姐妹们都很盼望列宁和他们在家里玩捉迷藏了,这一次,列宁当抓的了,大家都藏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列宁看见自己,列宁找到了一个小朋友,他藏在了沙发后面,列宁继续找,又找到了一个,他藏在了柜子里面,柜子还有一点空,列宁从那里看见了这位小朋友,第三个小朋友藏在了哪里呢?

列宁找啊找,终于在一个箱子里找到了他,他们正玩得开心的时候,一件事让他们没有了兴趣玩了,就是,不知道谁把花瓶碰到了地下,在厨房做饭的姑妈来到这里,姑妈着急的问:

“都没有受伤吧!

”他们说:

“我们没有受伤姑妈,可是打了一个您心爱的花瓶!

”没事,姑妈说。

  我想问问是谁把花瓶打碎的?

他们都低下头说:

“不是我!

”列宁也低下头说:

“不是我打碎了花瓶。

”姑妈说:

“以后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伙伴们和列宁都说:

“我们记住了!

”列宁回了家,躺在床上,妈妈走过来问他:

“怎麽了,儿子?

”列宁将这件事的经过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

“那你给姑妈写封信吧!

”列宁写了封信,过了几天,姑妈回信了,信上写着:

“列宁,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篇三:

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

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

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

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

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

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

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

保罗。

艾伦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

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

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

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

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

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

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

盖茨的电脑梦。

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

盖茨小时候的“电脑梦”是不无关系的。

  【篇四: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

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

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

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

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

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篇五:

巴金的故事】

  一日,几位友人光临寒舍。

小酌之后,大家围炉而谈。

聊着聊着,一位朋友突然问起,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顿时,在座的各抒己见,可谁也说不清真正的朋友该是什么样的。

  过了一会儿,一位朋友讲了一件文坛往事: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

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

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

万般无奈的刘白羽只得让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儿子回家。

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

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

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

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

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

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

突然,电话铃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

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

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听完这个故事,小屋里安静了许多。

大家心里明白,在巴金夫妇心细如发、体贴入微的行为面前,所有关于朋友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最沮丧、最无助、最困顿、最黑暗的时候,那个愿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篇六: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

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

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

“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篇七:

白痴与天才】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牙牙”学语。

当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玛伽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被一些邻居认为是白痴。

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

父亲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

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

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爱因斯坦长到六岁的时候,语言能力仍然很差。

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学校死板的教学让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傻瓜。

但是,父亲却鼓励爱因斯坦:

“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

你表现得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

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

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

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认为:

“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

  【篇八:

名人故事作文】

  艾萨克·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他于1642年圣诞节出生在英格兰伍尔斯索蒲村,这一年正值伽利略与世长辞。

和穆罕默德一样,牛顿也是一个遗腹子。

童年时代的牛顿就显示出巨大的力学天赋。

他有一双非常灵巧的小手。

他聪明伶俐,但对功课却总是粗心大意,在学校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十几岁时,母亲让他辍学,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象样的农民。

幸亏他的母亲被说服了,她相信了儿子的主要天赋不在于务农,而是另有所为。

十八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后,迅速地掌握了当时的科学和数学知识,很快就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他在21到27岁期间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随后的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十七世纪中期是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该世纪初期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彻底的革命。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都极力劝告所有欧洲的科学家,再不要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而要亲自做观察和实验。

培根和笛卡尔的倡导为伟大的伽俐略所实践。

他用新发明的望远镜所做的天文观测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他的力学试验建立了现在人称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如发现血液循环的威廉·哈维和发现行星绕日运动定律的约翰尼斯·开普勒都为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基本知识,而且纯科学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遣,但还无法证明弗朗西斯·培根的预言:

当科学被运用到技术领域时,就会使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虽然哥白尼和伽俐略澄清了古代科学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定律来把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发现变成可以做科学预测的统一学说。

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这种统一的学说,从而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它一直所遵循的航程。

  牛顿一般不愿意发表他的研究成果。

早在1669年他就在他的大多数着作里对基本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在很久以后才公开发表出来。

他公布的第一个发现是有关光的性质的一项突破性的贡献。

牛顿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试验,发现普通光是彩虹所有的不同色光的混合光。

他还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结果做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这两个定律,1668年他设计并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反射望远镜,如今大多数天文台都使用这类望远镜。

牛顿29岁时把他的这些发现及其许多其他光学试验结果呈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仅就光学方面的成就或许就可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起他在数学或力学方面的成就来,那就相形见绌了。

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是发明了积分,这一成就可能是他在二十三、四岁时做出的,这一发明是当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它不仅仅是许多现今数学学说产生的种子,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没有这一工具现代科学在随后就不会取得进展。

如果牛顿仅仅发明了积分而别无所获,也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排到相当高的名次。

  但是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方面,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

伽俐略发明了第一运动定律,这一定律描述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情形。

当然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外力作用,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物体怎样运动。

牛顿提出的最着名的第二运动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定律可能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他的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可表述为: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除了这两个定律外,牛顿又提出了着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这定律可表述为,有作用力即外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且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他的科学定律中最着名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这四条定律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体系都可以利用这一体系来加以研究和预测,从单摆的振动到行星绕日在其轨道上运动都用得上。

牛顿不仅提出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还利用积分这一数学工具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