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8084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1、农作物起源中心:

(1)中国起源中心(最早、最大的起源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

(2)印度起源中心(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4)近东起源中心。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智利是马铃薯的起源地。

2、农作物分类: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一般分为三部分八大类。

1粮食作物:

禾谷类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豆菽类作物(大豆)、薯类作物

2工业原料作物:

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嗜好作物

3绿肥及饲料作物:

(2)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喜温作物(10C)(水稻、玉米)和耐寒作物(5C)(小麦、油菜)

2长日作物(小麦、油菜)、短日作物(水稻、玉米)和中性作物

3四碳作物(玉米)和三碳作物(水稻、油菜、小麦)

3、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

(1)模式化生产技术

(2)轻型化生产技术(化学调控、抛秧、叶面施肥)

(3)信息化生产技术(4)生态化生产技术(地膜覆盖、免耕)

4、耕作制度:

(1)概念:

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以及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所

采取的以种植模式为中心,配合土壤耕作、管理、施肥、灌溉以及植保等环节组成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2)组成部分:

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3)中心环节:

种植制度。

5、种植制度:

(1)概念: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2)内容:

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

6、作物布局(作物配置):

是种植制度的首要内容。

(1)概念:

;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作物的空间配置;另一

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面积的比例安排。

(2)原则:

a、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b、因地制宜,因土种植。

c、用养结合,增进地力。

7、复种:

(1)概念:

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程度高低的表示:

复种指数(=全年收获面积/耕地面积)

(3)技术:

a、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b、采用套作。

c、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d、推广新技术。

(4)效益:

a、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

b、复种可以扩大土壤碳循环,

促进农田物质循环。

c、可以促进农业的均衡发展。

8、间作、混作、套作

(1)概念:

a、间作:

指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

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b、混作:

指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c、套作:

指在前作物生长的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2)增产的原因:

a、能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b、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保证作物适时收播。

c、充分利用地力,提高产量。

d、有利于增强作物群体的抗逆能力,实现稳产保收。

(3)技术措施:

a、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b、建立合理的田间复合群体结构。

c、适时播种,缩短共生期。

d、加强田间管理。

9、轮作:

(1)概念:

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的作物在一定的年限内,按预定的顺序轮换

种植的方式。

(2)增产原因:

a、能合理的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b、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c、有利于减轻农作物病虫危害。

d、可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

(3)原则:

a、轮作中的每一种作物都要放在最适合的茬口上。

b、安排作物轮作时,应考虑前茬对后茬的影响。

c、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10、土壤耕作:

(1)概念:

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运用人、畜、机械动力来改善

土壤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特点:

精耕细作。

(3)实质:

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孔隙度,调节土壤中水分与空气状况,

从而调整土壤各肥力之间的矛盾。

(4)作用:

a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结构。

b、创造适宜播种的表土层。

c、翻埋残茬和施绿肥、混合土肥。

d、防除杂草和病虫害。

(5)措施:

1基本耕作措施(土壤耕翻、深松土)

2辅助耕作措施(耕地、镇压、中耕、旋耕)

11、耕作制度发展:

(1)动力:

社会需要

(2)重要内容:

土地的用养结

(3)标志:

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4)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

(5)重要原则: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12、水稻的类型:

据丁颖研究,我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普通野生稻中的多年生野生种,有

自己独立的演变系统,可分为籼稻(基本型)和粳稻(变异型)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各分为早、中稻(变异型)和晚稻(基本型)两个群,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基本型)和陆稻(变异型)两个型,每个型又分为黏稻(基本型)和糯稻(变异型)两个变种。

13、品种:

(1)概念:

是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形

成的栽培稻基本单位。

(2)分类:

①按熟期分类有九个类型。

2按穗粒性状分类,可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

14、水稻品种的三性:

(1)概念:

水稻原产于热带低纬度地区,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同化

了高温短日条件,从而形成了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性的遗传特性。

品种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性。

(2)特点:

早稻品种的基本营养性较小,感光性弱,感温性较强;晚稻品种的基本营养性小,感光性感温性均强。

15、种子的萌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吸胀阶段:

以水分为主,故发芽前应先浸种

(2)

(2)萌发阶段:

以温度为主,故应适温催芽(3)发芽阶段:

以氧为主,故应保持土壤湿

润、通气,以促进扎根、培育壮芽。

16、三叶期以前,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由胚乳供给,属于异养阶段。

三叶期时,胚乳

内的养分一般消耗完毕,这时称为“离乳期”。

当第四片叶抽出时,第一叶茎节上就可能

产生分蘖。

凡在主茎上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发生在第一次分蘖上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

蘖。

分蘖的第一叶抽出后,其出叶速度大体与母茎相同,即1/1与4/0,2/1与5/0,3/1

与6/0,4/1与7/0……大体同时抽出。

17、拔节:

地上第一节间伸长达1.5~2.0厘米,外形由扁变圆。

18、幼穗分化过程:

(8个时期):

第一苞分化期、第一次支梗原基分化期、第二次支梗及

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内容

物充实期、花粉完成期

19:

(1)稻谷的成熟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是水稻收获的适宜

时期)

(2)水稻产量是由: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个因素构成。

(3)一切有利于减少秕粒产生的措施和条件,都有利于提高粒重。

(4)据分析,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除结实率和粒重呈正相关外,其他各因素之间均

呈负相关。

(5)结实率:

指最后形成的饱满谷粒占稻穗颖花数的百分率。

20、当前水稻生产上采取的穗粒结构形式较多,但归纳起来有三类:

1多穗型:

当前南方地区双季常规早稻的高产田地多属于此类。

2大穗型:

当前推广的杂交中稻和某些大穗型品种常采用这一类型。

3穗、粒并重型:

在当前推广的早、中、晚稻矮杆优良品种中较为常见。

21、水稻安全生长期温度指标:

(1)水稻安全播种期:

以当地历年旬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C和12C,年保证率在80鳩上的日期分别作为粳稻和籼稻品种露地育秧的安全播种期。

(2)水稻安全移栽期:

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C或以上的日期作为安全移栽期。

(3)水稻安全齐穗期:

一般以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C、22C和23C以上,年保证率在

80%以上的终止日期分别作为粳稻品种、籼稻品种和籼型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

(4)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安全播种期

安全齐穗期

安全成熟期

籼稻

4月上旬

9月初

10月中下旬

粳稻

3月中下旬

9月中旬

22、水稻精选种子要求溶液或悬浮液的密度为:

1.08(籼稻谷种)1.10(粳稻谷

种)

23、水稻秧龄的确定:

a、小苗秧:

移栽时叶龄少于3.0叶。

b、中苗秧:

3.0~4.5叶龄。

c、大苗秧:

4.5~6.5叶龄。

d、老壮秧:

大于6.5叶龄。

24、催芽的目的:

快(2—3天内催好)、齐(发芽率90%以上)、匀(芽长整齐一致)、壮(芽白色,无异味,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

25、催芽的过程:

(1)高温露白:

以无氧呼吸为主,对氧气要求不严格,温度是主要条件

(35—38C)。

(2)适温催根(30—35C)。

(3)保温催芽(25—30C)、(4)摊晾炼芽(室内摊薄炼芽半天至1天。

26、育秧方式:

⑴露地湿润育秧:

①概念:

在播种到3叶以前,保持秧床湿润的育秧方法。

②秧田管理:

A、肥水管理a、水分:

在芽期,秧田土壤保持湿润,防止厢面积水;

三叶期后,田面保持浅水层。

b、施肥:

秧苗1叶1心期,在厢面撒施草木灰、火土灰

等暖性肥料作秧针肥;2叶1心期,可用尿素或复合肥等作为断奶肥施用;拔秧移栽前3~5天,可施用起身肥(送嫁肥)

B、秧田管理还要注意的技术问题:

a、若秧田杂草较多,苗床宜在播种前进行化学除

草处理。

b、寒潮来临前要做好灌水防寒,防烂秧。

C防病虫害。

⑵薄膜保温育秧:

盖膜方式:

①搭架盖膜:

a、密封期(膜内温度不超过35C)、b、炼

苗期(超过30C就应通风煤苗)、c、揭膜期(三叶以后,当气温稳定在15C时,便

于揭膜,揭膜前要先灌水)。

②平铺盖膜(二叶一心期揭膜为好)。

⑶温室育秧:

①温室建造原则:

能密封、保温、调湿、侧面和顶部透光。

②分为三个阶段:

竖芽期(35C—38C)、一叶盘根期(35C――30C,室温要先高后低)、二叶壮苗期(25C――28C)

⑷两段育秧:

分为两个阶段:

小苗秧田阶段、寄秧阶段。

27、水稻常规育秧大田肥水管理:

⑴大田的水分管理:

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抽穗扬花、干干湿湿壮籽。

⑵大田施肥:

①方法:

a、前促施肥法b、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c、前稳中促后补施肥法

2施肥量:

根据产量高低而确定。

3施肥时间:

秧苗移栽后4~6天返青前后施第一次促蘖肥,10~15天施第二次促蘖,

壮蘖肥,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50%~70%进入幼穗分化的第二和第五期施促花肥和保花肥,齐穗前后施入壮籽肥,灌浆期间视叶色进行根外追肥。

中后期施肥要注意N

P、K肥配合施用。

28、杂交水稻

(1)生长发育的特点:

a、根系发达。

b、分蘖能力强。

c、穗大粒多,谷粒重。

d、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植株干物质产量高。

e、安全齐穗期对温度条件要求高,抽穗期对温度较敏感。

(2)生产技术:

1杂交早稻:

A、选用适宜的强优组合。

B、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播种前以清

水选种为宜)。

C、插秧规格与基本苗。

D、大田施肥:

a、基肥(可占总施肥量的60%b、促蘖肥(在移栽后3—7天,秧苗返青施用,其用量占总施肥量的25%30%c、穗肥(在幼穗分化第二和第五期,叶色退淡时轻施)d、粒肥(在齐穗期以及灌浆

结实期施用,用量一般不超过施氮总量的10%15%。

E、大田水分管理:

a、苗期

(实行寸水返青,浅水分蘖的原则)b、分蘖中后期(适时露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实行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露晒田用水原则)c、孕穗、抽穗期(浅水勤灌,促

花保花)d、灌浆、成熟期(干干湿湿,切忌过早断水)。

F、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