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表编制原则.docx
《课程表编制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表编制原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表编制原则
1.课程表编排原则简介
2.原则是人们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所提出的主观要求。
规律是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原则是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
在办学过程中,人们逐步领会一定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认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并不断吸取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概括了一些如何办好学校的指导原理和行动准则。
这些指导原理和行动准则逐步发展完善,就成为指导工作的原则。
原则是规律的反映,但它本身并不等于客观规律。
当规律被人们认识,并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时,就表现为原则。
规律和原则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原则反映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人们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确定的。
正因为这样,原则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当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时,所确定的原则是正确的;当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不相符时,所确定的原则必然是错误的。
在学校工作中要把握正确原则,用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富有成效。
原则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它有坚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它是由学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规定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育、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管理才有高效率、高效益。
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则会事与愿违,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例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里的其他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这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什么时候遵循这个规律,学校工作就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就提高;什么时候违背这一规律,学校工作就必然产生混乱,教学质量就下降。
遵循原则办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作,使教学的前后阶段和各个环节之间顺利过渡;只有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去进行工作,才能保证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只有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区别不同事件、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去选取恰当的方法,把握适度的分寸,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克服主观随意性。
总之,编排课程表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学校教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在于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的时间、空间和人力,以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稳定学校教学秩序。
因此,课程表的编排必须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遵循一定的编排原则。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
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课程表的编排既要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也要遵循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按照教委颁发的教学计划,科学地安排学科的先后秩序和授课时数,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其他活动。
之所以是一条基本规律,原因有三:
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就我国而言,一个人是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看他德智体诸方面是否获得了较全面的发展。
有德无才,即仅仅是思想品德好,缺乏文化科学和专业知识,没有真才实学,无法为人民效力,不是合格的人才;有才无德,即使学习优秀,专业知识扎实,但品德不好,只想谋一己私利,不愿为人民效力,更非好的建设人才;德才兼备,但体质虚弱,未老先衰,不能坚持工作,空有报国之志和建国之才,也不是理想的建设人才。
因此,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德才兼备而体质差,是畸形发展、片面发展的结果。
这几种类型的人,都不符合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务工作应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第二,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衡量学校教学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学校教务工作优劣最基本的条件。
教务工作抓得好坏与否,要从德智体几方面全面衡量,要看这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只看升学率的高低。
不仅要看毕业生的表现,还要看在校生在德智体各方面是否经得起检查。
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内部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这是很不正常的。
第三,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规律,是我们几十年教育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务工作主要是抓教学,而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至多再加上一个发展能力。
实际上,教学各式各样,课程也是丰富多彩,有普通文化课,也有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劳动课,这些科目的教学是保证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并非齐头并进。
在抓教学工作时应该要求教师既重视教育的统一要求,又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学生的智力、兴趣、特长不同,在学习方面出现好中差,是教育工作的常态。
学生的差异是由不同的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教育者既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又要针对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做到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除去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照顾,特别是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以特别的指导和培养外,还要在教育制度、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教学形式和方法各个方面作相应的改革:
如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有重点与一般之分;在教学计划上,除一般要求外,在中学可以试行分科或选修某些学科;在教材、教法上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留有伸缩的余地,对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对待;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恰当安排课内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在课外学会独立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总之,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使编排的课程表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必须做到:
第一,每天课业负担要注意均衡。
如根据学生一周内、一天内学生精力变化的曲线,星期一、五负担应轻些。
上午排主要学科,下午排普通学科;为合乎卫生要求,上午一般应少排体育课(特别是第四节),体育锻炼不要和生产劳动连排;自习课多排在作业多的几天。
第二,同一课程的课时间隔要合理,使教师有备课、改作业和学生有复习消化的时间。
除作文课外,一般应不排连堂课;六天之内,同一门课不要过分集中或分散。
第三,文理课搭配。
作业多的与作业少的搭配;用脑多的与体力消耗大的搭配;物理、化学也要尽量错开,不排在同一天;也不要把第一次使用新教案的课,都排在一个班里。
只有科学地安排课程表,学生才能合理使用时间,才能有精力、有时间参加各种政治和文体活动,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为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编制课程表时应设计好学生的各类课外活动,以便有计划、有领导地把这些活动管理起来,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从课程表上安排好各种课外活动,可以从课外活动的角度,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发现和发展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提供新鲜内容和良好条件。
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扩大知识领域,补充各门学科的新成果,增长各种文艺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增长新兴科学知识和信息。
还可以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意识和各种能力。
编制好课程表还可以加强学生常规管理。
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以及其他活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习惯等,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具体表现,抓好这方面的管理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重视学生常规管理,如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课堂常规以及校外常规等;重视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开学典礼、毕业仪式等。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则
科学地编排课程表,应当保证学生在一星期和一天中保持学习的高效率。
这就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疲劳的情况恰当安排课程和作息时间。
疲劳是指人们连续工作后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
人们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于疲乏而无法解决,这即是工作疲劳或学习疲劳。
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又包括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
生理疲劳是因为肌肉或神经系统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比补充的快造成能量失衡产生的。
心理疲劳不是由身体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
如果工作单调没有趣味,就会产生厌烦或懈怠,造成工作质量下降、速度减慢。
表现为思路迟钝,反应速度降低,注意力不能集中,尤其突出的是情绪烦躁、焦虑、厌烦、怠倦,深感无聊等等。
心理疲劳是主观的疲劳,要消除这些疲劳,其方法主要是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等。
学习既是身体活动,也是精神活动,主要是精神活动。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既受生理疲劳影响,又受心理疲劳影响。
研究表明,凡是需要紧张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和记忆的学习活动容易使人产生疲劳。
学习疲劳的产生,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
长期的学习,皮层细胞会产生强烈兴奋,消耗
能量,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或者扩展到周围区域,由此引起睡眠。
学生负担过重,有的学生一看书就难以入睡,这是由于皮层有关部位被迫持续而过度地工作,使皮层有关部位过度兴奋而不能抑制造成的,即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遭到了破坏。
而另外一些学生,一看书就打瞌睡,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细胞代谢功能太低、供血供氧不足造成的,所以刺激一增加就过早过快地产生抑制。
大脑皮层若是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增高,大脑供血障碍和失眠。
在心理上产生心情忧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所以,疲劳能使学生造成神经衰弱,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实验表明,学习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函数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不疲劳时效率就高。
学习疲劳在心理上的反应往往不明显,因为人由于意志努力可以掩盖疲劳。
然而在疲劳状态下学习要保持已有的效率就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
为此,在安排课程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每周的星期二、三、四、五和每天的一、二、三节课是老师和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应安排难度较大的学科或较为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中小学生应安排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
每周的星期六和每天的下午和晚上是学生易疲劳和精力易分散的时间,应安排一些教学活动和较易理解的课程,如实验课、体育课、辅导课、习题课、选修课、课堂讨论等。
(2)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不同,因此,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表应有不同的排法少年儿童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引起疲劳,小学一般不要排连堂课;初中如语文因作文需要可排一次连堂课外,其他学科一般不要排连堂课;高中语文课和理化课一周可排一次连堂课,以保证作文和实验课。
大学专科和本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来安排行之有效的连堂课。
(3)文理科、公共课和专业课,形象思维为主的与抽象思维为主的课要适当搭配,交错编排一般来说,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应安排在每天的上午为好。
此外,还要注意作业多的与作业少的课程的合理安排,学时和作业多的课程要隔天排课,作业负担较重的课程尽可能不要集中在一天里。
如中小学的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不要都排在一天,以免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不能保证当天作业的完成。
(4)实验课与理论课的编排,时间不要相隔太长,最好在每门理论课的同一天或第二天安排实验课,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体育课与下午课外体育活动不要安排在同一天。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运动量过大而达不到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和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每周内有均匀、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体育课最好不要排在饭前,体育课后尽可能地不要排美术、写字等需要小肌肉活动的课。
自习课、辅导课要安排在作业较多的课程之后,在团队活动、节假日之前,不宜安排作业较多的课。
(5)每天课程,不要编排太多,要考虑每天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更应周密考虑学生选修课的时间,避免有两门课程排在同一时间。
一般来说,中小学每天最好不要超过五节课,大学每天最好不要超过四节课。
(6)每位教师的教学时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学生有时间复习消化和教师有时间备课,从而保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7)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制度
学生的学习,以课堂学习为基本形式,包括预习、听课、练习、复习、实验、参观、访问、课外阅读、参加第二课堂以及参加劳动等各个方面和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