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9790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docx

法学论文论公正证据保全

毕业论文

 

 

 

题  目        论公正证据保全           

 

 

 

 

 

 

姓    名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专    业       法  学             

教 学 点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年3月         

  

 

目   录

内容摘要…………………………………………………………………第页

关键词……………………………………………………………………第页

论证据保全………………………………………………………………第页

一、作为一项职能的公证证据保全………………………………………… 第页

(一)证据保全的目的是为了公正、有效地解决纠纷…………………第页

(二)证据保全的效力如何与证据保全主体的可信度有直接关系………………………………………………………………………… 第页

(三)证据保全公证与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页

(四)公证机构独立的证据保全行为已经广泛开展……………………第页

二、作为一种证据保全方法的公证证据保全 ………………………… 第页

(一)公证证据保全的即时性 ……………………………………… 第页

(二)公证证据保全应用的广泛性……………………………………第页

(三)公证证据保全实施的被动性…………………………………  第页

(四)公证证据保全既是诉前也是诉中的保全措施………………  第页

(五)公证证据保全的作用…………………………………………  第页

三、公证证据保全的法律效力…………………………………………… 第页

四、公证证据保全的合法性 ……………………………………………  第页

(一)关于公证证据保全的形式合法性  ……………………………… 第页

 

(二)关于公证证据保全的实质合法性 ……………………………… 第页

五、证人证言的公证保全问题…………………………………………… 第页

六、结束语 ………………………………………………………………… 第页

参考文献 ………………………………………………………………… 第页

【摘要】本文将公证证据保全界定为公证机关实施证据保全的一项专门职能或权能。

该项职能与公证机构的证明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化解纠纷、避免纠纷和诉讼的发生以及公正裁判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探讨了公证证据保全概念的价值和内涵,然后,又从民事证据、公证和民事诉讼的法理上对公证证据保全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试图深化和提升对公证证据保全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以完善公证证据保全规范,并有助于公证证据保全制度的合理运行。

【关键词】公证证明;证据保全;公证法;证据制度 

                    论公证证据保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安定的诉求也愈加强烈,由此,公证机关的职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证机关在社会发展和稳定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除了公证机关的公证证明这一基本职能外,公证机关的公证证据保全职能也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公证证据保全已经成为近几年公证事务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一项新兴业务。

许多公证处纷纷设立了专门办理证据保全公证(含公证证据保全)的业务部门。

公证处的公证证据保全业务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这一发展态势说明公证证据保全具有很强的社会需求。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明确将保全证据公证作为公证机关的公证事项之一(《公证法》第11条)。

2004年8月中国公证员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2008年11月中国公证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又通过了《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修订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修订)》),该意见实际上成为实践中公证人员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规范。

《指导意见(修订)》第一次明确了公证证据保全是一类独立于公证证明行为的职能活动。

 

  近些年来,公证机关除了在一般民事领域中对证人证言、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包括所谓电子证据)等实施证据保全公证之外,在知识产权领域、房地产领域、劳动争议领域中也大量涉及相应的证据保全。

公证证据保全还以其特有的方式,例如对现场情况、行为过程的描述和记载对纠纷的证据事实予以保全。

虽然公证证据保全在实践中已经大量运用,但关于公证证据保全却有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对这些问题,人们的认识也存在模糊或误识之处。

如公证机构对证据实施的保全是否是一种不同于公证证明的活动和职能?

在理论上,这种行为具有什么特征、法律效力如何?

正是由于这样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以澄清和解决,也就导致了公证机构在证据保全实践应用中的混乱和错误,因而影响了证据保全功能的正常发挥。

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探讨对这些重要的问题予以厘清。

 

  一、作为一项职能的公证证据保全 

  

“公证证据保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不同于以往人们在规范性文件和公证实务中使用的“证据保全公证”这一概念。

后者是对一种公证证明行为的概括;前者是对一种证据保全方式的概括,两者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笔者将公证证据保全界定为公证机构的一项事务和职能。

它表达和概括的是公证机构对预防纠纷、解决纠纷有意义的证据实施保全的职能和权限。

这一职能不同于公证机构单纯对当事人或申请人的证据保全予以证明的证明职能。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人们在使用证据保全公证这一概念时,实际上将公证机构实施证据保全的职能也纳人了这一概念之中,从而造成了公证机构两种职能的混淆。

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公证法对公证机构证据保全职能规定的模糊。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立法时人们对这一职能的疏忽或犹豫所致。

现实中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作为是基于社会实践诉求而被动推导出来的。

 

  根据《公证法》第2条的规定: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该条非常明确地将公证界定为“证明活动”。

又根据《公证法》第11条的规定,证据保全为公证的事项之一。

从法条语义解释的角度,将这两条规定联系起来,自然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证据保全公证是公证机关对证据保全这类特定行为的证明活动。

也就是说,证据保全是公证机构证明活动的对象或客体,作为证明对象或客体的证据保全行为是当事人或申请人实施的,而非公证机构,这一点应当特别注意。

但是,按照中国公证员协会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意见(修订)》的表述,保全证据公证在内涵上就有所不同了。

该意见相当明确地将公证机构自己的证据保全行为与对证据保全行为的证明活动区分开来了。

根据《指导意见(修订)》第2条的规定:

“保全证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对与申请人权益有关的、有法律意义的证据、行为过程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或者对申请人的取证行为的真实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1}根据这一表述,保全证据公证包括了两类行为,一类是公证机构依法对与申请人权益有关的、有法律意义的证据、行为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的行为;另一类是对申请人的取证行为的真实性予以证明的行为。

十分明显,《指导意见》第2条通过“或者”这种表示并列的虚词将两类行为区别开来,并且在表述上将后一类行为明确界定为证明活动。

这种表述实际上将公证机构对有法律意义的证据、行为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的行为排除在证明活动之外,构成一种不同于证明行为的法律行为。

在学理上,我们必然要追问这种不同于证明行为的法律行为是何种行为?

 

  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法解释学上《公证法》第2条对“公证”的界定是否就是一种排他性或封闭式的界定,如果是,则所谓“公证行为”就只能是一种证明活动,相反,不是证明活动就不可能是公证行为。

如果这样来理解,《指导意见(修订)》第2条将对证据、行为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的行为排除在证明活动之外,就与证据保全公证概念的字面含义完全不相容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公证法》第2条规定的证明活动作开放式或广义的解释。

将证据保全依然作为公证机构证明的对象或客体,而将公证机构对有法律意义的证据、行为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的行为置入这一证明活动之中。

在意识上构成广义证明活动与狭义证明活动,从而将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的行为作为广义证明活动的组成部分,使其成为狭义证明活动的对象—证据保全公证证明的前提行为或附随部分。

这样的广义理解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提取、收存、固定、描述尽管是公证机构的行为,但这些行为也是为了更好地证明某一个事实的真实存在。

诚然,这样的理解也可能面临这样的尴尬—不仅与《指导意见》第2条的规定在文义或语义上存在矛盾,且多少给人牵强附会之感。

 

  从《指导意见》第2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公证员协会对于明确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职能有明显的诉求和期盼,只不过囿于行业管理组织的权限限制,而无法直接赋予公证机构这一职能或权能。

问题在于,证明活动是否就是公证机构唯一的法定活动、法定职责、法定职能?

显然不是,公证机构除了实施证明活动之外,还具有实施非证明活动的权限。

《公证法》第12条规定,公证机构还可以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办理下列事务:

①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公证机构登记的事务;②提存;③保管遗嘱、遗产或者其他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物品、文书;④代写与公证事项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书;⑤提供公证法律咨询。

诚然,这些事务不是公证机构的主要事务,公证机构的主要事务和法定职责依然是证明,上述事务都是附随性的,但也是必需的。

这些事务的附随性在于这些事务与公证事项的关联性。

例如,公证机构对与公证事项有关的遗嘱、遗产的保管就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从应然的角度,法律上应当将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行为直接、明确地规定为公证机构的法定事务之一,明确赋予公证机构证据保全的职能。

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证据保全的目的是为了公正、有效地解决纠纷,将这种具有预防性功能的职能赋予公证机构是妥当的。

公证机构是一种提供预防纠纷服务机能的社会组织,而证据保全是一项有效预防纠纷的措施。

公证机构的广泛性和公信力使得公证机构有条件行使这一职能。

 

  

(二),证据保全的效力如何与证据保全主体的可信度有直接关系。

当事人的证据保全行为之所以需要公证机构提供公证证明,就在于通过这种证明能够提升该证据保全的可信度。

与之相同,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行为也更能够为证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三),既然将证据保全作为了公证的事项,则必然涉及与之联系的证据保全行为,因为在有的情形下,证据保全公证与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对于现场的公证,具体的如展会场景保全公证的情形,{2}虽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证明活动—对展会现场的真实性予以证明,但也需要公证人员的介入并实施一定的保全行为,如拍摄、记录等,才能保证其真实性,这种拍摄、记录的行为也就是一种证据保全行为。

{3}网络证据的保全也是如此,申请人要求对网络信息进行证据保全公证时,为了保证其真实性,避免被他人(申请人或其他人)事前进行技术处理,公证机构需要使用自己的电脑和网络,{4}这些行为也是公证机构的一种保全行为。

有的情形下,对证据的保全是由申请人和公证机构双方共同的行为构成的。

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将申请人的证据保全行为与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行为区分开来。

{5} 

  (四),从实践来看,公证机构独立的证据保全行为已经广泛开展,并对纠纷的解决产生了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社会对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有着客观需求,证据保全的实际社会作用为公证保全行为附加了一定程度的正当性。

 

  当下中国的现实是,纠纷数量呈井喷态势,这一现实折射出人们之间利益冲突和相互间不信任的加剧。

社会对证据保全的强劲需求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间接地反映了人们之间广泛存在的不信任或诚信丧失的现状。

笔者推测,在制定公证法之时,立法者鉴于当时的情形,还没有预测到社会对证据保全有如此强烈的需求。

从当下纠纷解决的社会需求来看,人们对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的需求并不弱于对申请人证据保全的公证。

从笔者接触的资料和实践来看,大多数名义上的证据保全公证行为实际上往往是公证机构对证据的直接保全行为,而非证明行为。

 

  在概念上,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职能可以概括为“公证证据保全”,公证机构原有的、对申请人证据保全或取证行为的公证,则使用“证据保全公证”这一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明确区分了公证机构的两种不同职能。

这种概念上的区分有助于在程序和实体上完善和健全证据保全应当遵循的规范,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反,如果将两者混同,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影响对两者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探讨。

我们注意到,许多涉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在论述中都存在概念不清,对象不明的情形。

在明确区分公证证据保全与证据保全公证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涵义之后,再对这两个不同概念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清晰多了。

{ 6}公证证据保全这一概念也与诉讼证据保全形成对应,是一种更具广泛性,并同时对诉讼证据保全具有补充性的保全方法。

 

  公证证据保全不同于证据保全公证,我们可以将两者的主要区别概括如下:

(一),公证证据保全是公证机构对解决纠纷有意义的证据进行保全的行为。

证据保全公证是公证机构对当事人或申请人实施的证据保全行为和事实的公证证明;

(二),公证证据保全是一种证据保全方法,在行为的本质上与诉讼证据保全是相同的。

证据保全公证是一种证明活动,虽然也具有保全的意义,但不是一种直接的保全方法。

对申请人取证事实、行为和过程的证明,是一种公证行为,而非公证证据保全行为。

(三),公证证据保全是公证机构的一项事务,而非公证事项。

证据保全公证是一项公证事项。

两者是不同的职能。

证据保全公证是将申请人或当事人的证据保全作为证明活动的对象,是公证事项的一种,因此其规范应当服从于一般证明规范的要求—无论是实体还是程序。

与此不同,公证证据保全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用法律规定的证明规范来约束和调整显然不能适应,因此,需要探讨和建构保障公证机构合法实施证据保全的规律和制度规范。

实际上,人们现在经常指出的证据保全公证的诸多难题,包括大量技术性问题(如,如何取证的问题)大都是公证证据保全中的问题。

在诉讼实践当中,法院对于公证机构对证据保全的公证证明与公证机构的证据保全的审查和判断也是不同的。

正是基于此,本文才重点从理论上尝试对公证证据保全的诸问题予以较深入的探讨。

 

  二、作为一种证据保全方法的公证证据保全 

  公证证据保全作为一种证据保全方法与诉讼证据保全有着不同的特性,是我们在公证证据保全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应当充分注意的。

 

  

(一)公证证据保全的即时性 

  众所周知,民事诉讼是以证据为基础展开的。

只有依据有关证据,当事人和法院才能够了解或查明案件真相,明确争议的对象、原由,公正、合理地解决纠纷。

然而从纠纷的发生,到开庭审理必然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某些证据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可能会灭失或者难以取得。

为了防止出现这两类情形,给当事人的举证和法院的审理—质证、认证带来困难,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为此设置了证据保全制度。

 

  公证证据保全作为一种证据保全方法也是基于实践中纠纷当事人、非讼纠纷解决主体和诉讼中法院对于证据的依赖而产生的一种证据保全方法。

在证据保全的方法上,公证证据保全与诉讼保全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物理或其他技术方法对证据资料和证据信息加以固定、保存,如,对出国、重病等不能出庭作证的人进行录音、录像;对易腐的物证进行拍照、记录等。

公证证据保全也有与诉讼证据保全的不同之处,笔者将其抽象为即时性或现时性,主要是指即时现场公证保全。

由于诉讼是当事人已经将纠纷诉诸法院,因此通常情况下法院不会采取这种即时性现场保全措施。

在公证证据保全中,除了对已经发生的静态证据资料进行保全外,公证机关还可以对即时发生的证据资料(事实)进行保全,这也是公证证据保全的基本特点之一。

因为有的事实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重复发生的可能或当事人能够预测其发生的情形,所以当事人就可以申请公证人员在现场就当时发生的事实作即时性、现时性证据保全,利用录音、录像和现场记录等手段对事实进行证据保全。

例如,对侵权人事实侵权行为过程的记录。

 

  

(二)公证证据保全应用的广泛性 

  证据保全的目的是保全证据的信息,因此,证据保全就有可能改变原有证据信息的载体形式或形态。

例如,原来证据信息载体为特定物质形态,保全之后变为影像资料。

由于这种改变破坏了证据载体的原初形态,就可能引发当事人的质疑,因此只有具有高度公信力、权威的法定机构才能实施证据保全,也只有这些特定的机构根据特定的程序实施的证据保全才能更充分地保证证据的客观性和合法性,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要求。

法院对证据进行保全后,被保全的证据之所以依然能够发挥原有证据的证明效力,就是因为保全的主体是法院。

公证证据保全也是如此,通过公证机关的合法保全行为保证了被保全的证据资料依然能够具有与原有证据形态同样的证明效力。

当然,公证证据保全较之诉讼证据保全具有其广泛性,公证保全的证据不仅可以用于诉讼,也可以用于人民调解、仲裁等其他纠纷解决替代方式和程序之中。

 

  (三)公证证据保全实施的被动性 

  按照民事诉讼法第74条后段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诉讼中也可以依据职权主动采取诉讼证据保全措施。

这一规定与法院审判职能和审判价值要求有关,法院审判要求以事实为根据,这就要求审判尽可能以证据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相应地就必然派生对证据保全的职能。

与诉讼证据保全不同,公证不是裁判机关,也不是纠纷解决机关,因此公证证据保全不能在没有当事人申请下主动实施证据保全措施。

公证证据保全只能是消极、被动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进行公证活动中,对可能涉及证据保全需要的情形,公证人员不能向当事人提示这种需要,以便当事人考虑是否申请公证证据保全。

 

  (四)公证证据保全既是诉前也是诉中的保全措施 

  在诉讼前,当事人可以向公证机关申请公证证据保全,这一点应当没有疑问,但在诉讼中当事人是否可以申请公证证据保全呢?

这可能是个问题。

这里涉及诉讼证据保全与诉讼中公证证据保全的关系问题,涉及如何给公证证据保全定位的问题。

有学者将公证证据保全定位为诉讼前证据保全,{7}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一种描述性的,片面的。

公证证据保全并非只能作为诉讼前证据保全的措施,也可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保全方法。

理由主要是,公证证据保全是诉讼证据保全的补充。

当诉讼证据保全没有及时和不便采取时,公证证据保全作为一种更为便利的保全措施,能够更方便地为诉讼服务,有利于法院作出公正裁判。

因此,不能排除诉讼中公证证据保全。

当然,由于诉讼中的诉讼证据保全实施主体是法院,所以,在证据采信方面,诉讼证据保全实际上自然优于公证证据保全,诉讼证据保全的证据更容易得到审理法官的认可,这种差异会自然导致当事人可能会更倾向于诉讼证据保全,但这并不是排斥诉讼中公证证据保全的理由。

从近些年的诉讼实践来看,诉讼中的公证证据保全也大量存在。

不仅包括开庭审理前的诉讼准备阶段,而且在初次开庭审理后,法庭辩论终结前{8}也都存在。

{9} 

  (五)公证证据保全的作用 

  公证证据保全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其能够发挥的作用,公证证据保全的作用可以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来看。

直接作用方面,公证证据保全具有对有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予以保全的作用。

公证证据保全与诉讼证据保全相比,在保全的介入时段上有所不同,诉讼证据保全通常情况下是在诉讼系属于法院后,{10}基于诉讼证据保全的需要所采取的措施。

公证证据保全则往往是在诉讼尚未开始,甚至纠纷尚未发生之前就可以通过公证方式进行证据保全,证据保全的时段提前更有利于证据的保全,防止证据的灭失。

 

  间接作用方面可以概括为两点。

其一,有利于权利人更好地维护权利,实现权利。

在实践中,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行将受到侵害时,往往因为没有证据或足够的证据从而妨碍权利人维护自己权利,防止权利或权益受损。

公证证据保全的及时性和便利性特征使得权利人更容易保留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二,有利于化解纠纷,预防诉讼。

由于公证证据保全的及时性和便利性,使得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更容易化解。

在证据面前,当事人更容易达成诉讼外的和解或调解,从而防止诉讼的发生,有利于减少纠纷解决的成本。

诉讼毕竟是一种需要更多投入的纠纷解决手段,诉讼应当是一种不得已情形才采取的最后救济方式。

就此而言,公证证据保全有助于纠纷解决替代方式的利用和实施。

 

  三、公证证据保全的法律效力 

  对于诉讼保全而言,保全的法律效力在于,一旦人民法院对特定的证据采取保全措施后,即使该证据信息载体在庭审的质证和认证中已经发生改变甚至不复存在,但法院保全后的物质载体所负载的证据信息依然具有证明作用,变化的仅仅是载体本身。

也就是说不因为载体形态和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诉讼开始后,庭审前法院对病危证人证言的录音、录像,虽然在庭审中该证人不再出庭,但录音、录像作为证人证言内容的载体具有与证人出庭的同等效力,视为有效的证人证言。

对作为物证的某特定物,法院对其数量、质量、形状、结构的记载、拍摄,也同样具有予以该物以特定案件事实的作用。

这种法律效力实质上是一种对法院的约束力,因为法院是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的主体。

对法院的这种约束力也间接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具体体现在当事人不能因为保全发生的证据信息载体形态的改变而否定该原初证据资料所负载的证据信息。

证据保全的实质在于证据信息的保留,并非载体形态的保留,虽然在许多情形下,证据保全是对载体形态的固定和保存。

 

  公证证据保全也是如此,原则上同样具有这样的效力。

在公证证据保全中,以是否改变原有证据信息载体形态为标准可分为两类:

形变公证保全和非形变公证保全。

形变保全,是指那些保全措施仅保存其具有证明作用的证据信息,而不保留原有证据形态的保全。

这类公证保全在公证证据保全中大量存在。

最典型的是,通过对易腐以及其他不得不销毁、出售的物品的拍照进行保全的情形。

保全后,这些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形态不复存在,其证据信息以照片的方式予以保存。

再如对网络证据的保全。

作为证明侵权人实施侵权的事实,原初的证据信息载体应当是网络上某网站或博客上的现时文字或图形、符号,为了防止纠纷解决过程中该资料被删除和修改,需要通过一定的保全方式加以保全,例如打印、下载、拍摄等方式。

打印、下载、拍摄的信息虽然反映了原初的证据信息,但其载体的物质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打印后,其载体为纸介,下载后或拍摄后的载体可能是电子可视画面。

对证人证言的录音、录像;现场场景、行为的记载、录像等都属于形变保全。

非形变保全,是指保全措施的实施不会导致原初证据信息载体形态发生变化。

例如,对作为物证的特定物的提取、收存等。

有法律效力的证据保全的意义就在于即使保全使得原初证据发生了形变,也不会否定形变后证据信息的存在。

这正是公证证据保全所具有的法律优势。

公证机构、法院以外的主体对证据所采取保全措施的,其保全的证据可能无法得到认可。

 

  应当注意的是,公证证据保全的法律效力并非意味着,法院在诉讼中对当事人提供的公证保全证据就必须采信,法院依然需要对该证据进行审查。

审查判断的核心是该保全的证据是否具有证据所必须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尤其是在形变保全的情形下,需要判断保全措施是否影响了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在公证证据保全的实施中,公证人员的主观认识和保全技术手段都可能影响被保全证据的真实性。

特别是在涉及电子证据的保全时更是如此。

尽管如此,但基于公证证据保全的专业性、程序保障以及保全主体的公信度,其保全证据的可采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