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957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诗文集中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docx

届高考语文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冲刺第二部分诗文集中练冲刺十二文化常识40练

冲刺十二 文化常识40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字。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发:

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束髻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B.美人:

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大夫:

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D.“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

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季父:

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C.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D.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自我核对

1.B “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2.A 《战国策》是国别体。

3.C 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

4.D “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就不好”。

5.C “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术语解读】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主要有六种: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战国策》。

(5)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也指佛塔。

B.请缨:

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击敌报国。

C.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四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九宾: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古代的座次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原”意义相近。

B.斋戒: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列观:

一般的宫殿。

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D.有司:

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有司”。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拔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学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自我核对

6.C “分成四半”错,应为“分成两半”。

7.B “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8.A “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9.C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0.D “朕”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术语解读】

古代常见礼仪动作

(1)拱手礼:

多于胸前拱手,后收,前推。

(2)揖礼:

曲臂,抱手,躬身。

(3)一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30度。

(4)两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

(5)三拜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

(6)叩首礼:

踞坐,拜,叩首。

(7)执手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

(8)交手礼: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视。

(9)鞠躬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浅。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矫诏”。

C.官吏因身体等原因请求退休称“请老”“告老”,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等。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的。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

唐代称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赠”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是非正常死亡者。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在古代礼仪中,“揖让”有两种含义: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中,二甲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也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甲第一名称解元,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C.“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在古代典籍中一般用来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B.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朱雀;南方七宿犹猛虎跃出于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白虎。

C.“五经”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自我核对

11.A 伉俪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

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

12.C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是非正常死亡者”错误。

13.A 第一名叫解元。

14.A 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15.B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于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术语解读】

中国古代礼器

所谓礼器,一般认为是古代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

礼器最主要的用处是祭祀。

中国古代的礼器主要有鼎、鬲、盘、尊、罍、爵、斝、觚。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人是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羹”即肉汁,有两种:

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

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以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称古代主管长官。

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