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附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附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培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
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3.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4.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
1.思念家乡
2.A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
家乡在何方?
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5.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
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
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1.细读这首词,根据提示填空。
这首词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上片描写的是的热闹场面;下片描写的是夜间赏月的。
2.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历来为人称道,清代词人朱彝尊评其曰:
“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
”结合注解②相关内容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
1.白天游春静谧景色(大意对即可)
2.示例:
世传三影有“花影”“山影”“秋千影”,这两句写影却无影,极言杨花之轻细,月夜之静谧,确实在世传三影之上。
【解析】
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④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①菜甲:
菜初生的叶芽。
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
③无赖:
即无心。
④元亮、亚夫:
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试作分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相同点:
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
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7.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2.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
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其中“学诗设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据此理解作答。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
就。
B:
于是,就。
C:
你的。
D:
是。
故选C。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1.课外古诗词阅读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
【答案】
1.
(1)比喻:
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
(2)对比:
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
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
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梨花开”等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首先作者惆怅是因为此时是在清明节,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
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
【点睛】
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
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
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
和前一句中的“那知”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
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
“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
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
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
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
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上元即元宵。
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亡国情思。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4.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你选取一联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战争场面,并写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答案】
1.①示例: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②示例:
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作者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的画面: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
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表达了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情感。
2.本诗“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