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86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重点班)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

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论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

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

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

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

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

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

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

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

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24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

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i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k

B.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Q

C.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Y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x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z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2

B.“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g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T

D.“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K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m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I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v

C.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M

D.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o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

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

登进士第,为郴州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

”恪曰:

“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

”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

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

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

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

,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

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

前,皆反旆而去。

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

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

”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

”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文中黑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B、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C、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D、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

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左迁”“谪”“升”“擢”“拔”“迁”“陟”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侍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主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

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

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

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

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

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

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

前,皆反旆而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赏析(共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

②接柚:

指携手。

8.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

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9.“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

(要求答出三点)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杜甫《登高》颔联“  , ”两句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

难酬的感怆,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蜀道难》通过黄鹤和猿猴侧面映衬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

   ,   。

 

(3)《琵琶行》一诗中通过月映江面侧面表现琵琶声的魅力,烘托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14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

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

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

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