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4单元教案.docx
《春季学期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4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学期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4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的例1,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205×3=25×2=
170×5=150×3=125×2=
(2)用竖式计算:
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
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
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
先算什么?
(先算128×6)再算什么?
(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
(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28
×16
768
128
2048
提问: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
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
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
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
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
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28-29页的例2和例3,试一试,练一练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
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
什么是单价?
什么是数量?
什么是总价?
(2)追问:
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
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
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
“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
数量
总价
钢笔
()元/支
()支
()元
练习本
()元/本
()本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
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
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
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
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
数量
总价
列车
()千米/时
()时
()千米
自行车
()米/分
()分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
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
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
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
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
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
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
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
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3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30-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168=127×4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
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
提问:
第
(1)个问题和第
(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
这道题求哪个量?
怎么求?
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
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
(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
(1)题:
24×8=192(个)
第
(2)题:
192÷24=8(时)
第(3)题:
192÷8=24(个)
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33页的例4,练一练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
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
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
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
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
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
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5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34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40×72=600×300=30×23=
53×30=20×70=40×22=
20×20=40×90=502×7=
2.复习有关0的运算。
5+0=20-0=
7×0=0÷8=
3.导入新课。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
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20克。
所求问题:
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问:
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
只需要“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这两个条件。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
②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竖式:
850850
×15×15
4250425
85085
1275012750
师:
这两种方法都对吗?
哪一种简便?
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4.教学例题5后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
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850×20=
(2)学生尝试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
师:
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
为什么?
(5)追问:
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教师小结: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7)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5.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
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及时避免运算中的错误。
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能用口算完成,可让他们先用口算,再用笔算检验。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
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题。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组织全班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6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38-3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回顾与整理。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
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提问:
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
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提问: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2.交流质疑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交流质疑点。
师:
在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有困难的知识点是什么?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交流时说说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能做出正确处理。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的乘法在笔算时的正确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练习积的变化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说说是怎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判断。
(4)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5、6题。
第4、5题:
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
第6题:
先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出这周的营运总收入,再求出每天利润的平均数,最后计算一个月获得的利润。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这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拓展。
从一个因数变化拓展到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
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
一个因数“×几”,另一个因数“×几”,所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几×几”。
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1)
教学内容:
教材40-41页的例1和例2,练一练1-2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
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
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
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
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
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
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
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
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操作过程: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
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
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