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768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1

过程1、教师引导幼儿听录音《奇妙的声音》。

幼儿闭上眼睛,认真听录音,并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幼儿看录像,了解刮风、下雨。

闪电、打雷是自然现象。

3、幼儿两人一组,分别讨论和分享:

刚才看到了什么?

喜不喜欢?

4、教师引导幼儿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里,天气经常变化,有时会刮风,有时会闪电和打雷,有时会下雨,雨后还会有彩虹,有时还会下雪。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不要害怕,要想知道为什么,长大了可以去探索这个奥秘。

建议提供一些有关自然界其他现象的图片,如雾、霜、冰等,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自由观察。

目标1、让幼儿知道风、雨、雷、电是自然现象,不必恐惧和害怕。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准备1、事先让家长带幼儿观察有关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2、录有刮风、下雨、打雷声音的录音带《奇妙的声音》及《电闪雷鸣》录像带。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音高,培养幼儿对不同旋律的敏感性。

2、让幼儿知道原来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示不同的动物。

3、同时培养幼儿创作的积极性,用不同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

4、培养孩子对音乐创作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象和小鸟》的音乐磁带、动物头饰若干、乐句图谱、《奇妙的声音》歌谱。

活动过程:

一、出示音乐《大象与小鸟》让幼儿欣赏感知不同的旋律所代表的动物1、师:

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提问:

谁来说一说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感觉?

二、再听一遍音乐。

1、告诉你们,今天小动物来我们大五班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就藏在一段有趣的音乐里面。

请你们再来听一听,究竟是哪些小动物?

2、播放音乐。

3、提问:

现在谁来猜一猜这段音乐里藏了什么小动物?

(幼儿回答)为什么?

4、师:

你们讲的都很好,那小动物在音乐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用动作把他们表现出来。

(听音乐表演)三、幼儿用自己随意哼唱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

1、师:

哦。

原来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示不同的动物,今天,朱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小动物,看,都有谁?

(教师出示)这些小动物来到我们班上,也想请你们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他们。

2、教师逐一出示,幼儿根据动物的特点来随意哼唱旋律。

3、幼儿之间互相哼唱旋律互相猜动物。

四、玩连线游戏。

1、师:

你们真的很聪明,还能用不同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朱老师这儿有几个乐句,可是我一下子不知道是谁藏在里面了,请你们帮这些小动物找到属于他们的旋律。

(教师一边讲一边出示图谱)你们愿意吗?

(教师交代要求)2、师:

发放操作材料。

(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乐句)3、幼儿拼贴。

师:

谁来说一说,这第一个乐句表现的是哪个小动物?

为什么?

(主要是大象、小鸟、青蛙,狮子)五、教师和孩子一起把选择的旋律,加上前奏唱出来。

1、师:

看来小朋友的小耳朵听得很仔细,朱老师把这些旋律加进了歌曲里,(可是,这些旋律,朱;老师还没有为他们加上合适的歌词,请你们为这些旋律加上歌词)还为旋律加上了合适的歌词,请你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好吗?

(教师弹琴和孩子一起唱)注:

有可能有的小组选择的不是最合适的旋律。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那一组旋律,其他的可以等到下课以后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是不是很合适。

2、如果可以请小朋友录音,体验成功的快乐。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3

活动准备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一、寻找声音

(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

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

(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选择不同的乐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

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

“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

”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

教师:

“咿?

花生米不跳呢?

怎么回事呢?

你知道为什么吗?

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

要怎样让大鼓唱歌呢?

”(幼儿回答击打大鼓)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

提问:

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

(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振动而发出鼓声)。

2.先请两、三名幼儿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师用力敲击鼓面,说说有什么感觉?

(鼓面在动)_儿童网3.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

首先让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一)、提问:

除了乐器还有什么物体也能能发出声音呢?

幼儿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说会发出声音的物品,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二)、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

你怎样叫它发声的?

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

例如:

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三、分辨声音

(一)、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教师提问:

第一段是什么声音?

(歌曲的声音,打击乐的声音)。

第二段是什么声音?

(也是打击乐的声音,很吵)提问:

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幼儿:

第一段声音好听,第二段的声音不好听。

)教师:

你听到不好听的声音有什么感觉?

(幼儿:

很不舒服,耳朵难受你)

(二)、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你们喜欢哪种声音?

为什么?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避免噪音呢?

(轻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拿放物品)四、结束活动教师小结: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声音的,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听多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平时要轻轻的说话,轻轻走路,拿放物体轻拿轻放等,在家里也要这样,不要把电视、音响开得太响,养成良好的习惯。

等下我们把这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告诉其它班上的小朋友好不好?

请幼儿轻轻走出教室。

五、活动延伸户外游戏《我学小猫悄悄走》。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4

活动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经验准备:

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

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

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

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

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

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

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

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

用的什么方法?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

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

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

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

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

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

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奇妙的声音》幼儿教案5

设计思路:

幼儿园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增强自我观察能力和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

声音现象属于大班科学教育目标之一,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我设计了这节活动《奇妙的声音》,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展其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增强对声音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3、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已熟悉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如:

电话声、钟声等。

2、纸折的小青蛙、电光纸、塑料袋、盘子、豆子、易拉罐及各种乐器等。

3、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感知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五、活动过程:

1、猜一猜,感知声音。

师:

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声音,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声音吗?

放课件,自然界的一些声音,灰太狼。

(分层播放,第一次放一种声音,第二次可以放几种,可以逐个增加)师:

小朋友你们的耳朵好灵呦,都猜到了,那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引出问题)2、玩一玩,探索声音。

(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

乐器、第二组:

废旧材料、第三组:

盘子、豆子)①师:

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放了一样东西,这些东西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们拿出,玩一玩,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②请个别幼儿大胆说己的发现。

物体进行碰撞振动而产生了声音。

③让幼儿把手放在喉部,进一步体验振动产生声音。

④师:

刚才,大家都玩了玩,让这些物体都发出了声音,那这些声音一样吗?

再次玩这些物体。

进一步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和声音不同。

3、找一找,制造声音。

师:

刚才。

大家玩弄了各种物品,让他们了出了不同的声音,现在,我们什么也不拿,在自己身上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呢?

如:

拍手、拍腿、踏脚,尖叫等。

(提醒幼儿避免发出尖叫的噪音,影响到其他人。

)4、听一听,欣赏声音。

师:

刚才,有的小朋友发出了尖叫的噪音,那什么样的声音属于好听的声音呢?

(引导幼儿分辨音乐的不同,懂得要多听乐音,避免噪音,保护我们的耳朵不受伤害。

5、活动延伸:

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我们今天所玩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我相信我们班的宝宝们还能发现更多,更好听的声音认真观察,细心聆听,把你们发现的,听到的,带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