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7555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

八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中,最先强迫中国签定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是()

A.法国B.英国C.俄国D.日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2020年12月,在外飘零百余年的马首铜像,终于回归阔别已久的家——圆明园。

马首回家,诠释着“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道理。

十二生肖流失海外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犯下了火烧圆明园的恶行,英法联军抢夺了十二生肖等宝物,故C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未入侵北京,故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未入侵北京,故B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列强未火烧圆明园,抢夺圆明园的宝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由农民起义创建的政权。

它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同步的是()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B.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C.洪仁开写成《资政新篇》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适应了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潮流,也是世界潮流,C符合题意;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能体现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A不符合题意;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效果,并没有说明它适应时代潮流,B不符合题意;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革命运动高峰的体现,不是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潮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1877—1889年,英国太古、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

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

该材料说明了()

A.国外轮船公司的航运技术落后于中方企业

B.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D.国外轮船公司勾心斗角导致实力大大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877-1889年……而太古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

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与英美等轮船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选项符合题意;国外航运公司的航运技术落后于中方企业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与题干材料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国外航运公司勾心斗角导致实力大大削弱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下图为中国近代某团体用于联络的“信物”拓片,使用该“信物”的团体是()

A.太平军B.义和团C.北伐军D.义勇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近代某团体”信物的文字“保清灭洋”,结合课本所学,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民间反清组织义和团运动兴起,在义和团兴起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保清灭洋”的信物拓片与这个口号的意思是一样的。

保护、支持清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B正确;太平军、北伐军、义勇军不属于团体,ACD排除;故选B。

6.《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

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这些著作”不包括()

A.《革命军》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C.《猛回头》D.《变法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所以“著作”包括ABC,不符合题意;《变法通义》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有关,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A.曾国藩领导的洋务运动B.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D.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为实现独裁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最终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失败,故选D项;曾国藩领导的洋务运动,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封建帝制还没有结束,排除A项;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B项;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排除C项。

8.有人说: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

下列不能证实这一观点

是()

A.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出现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已非常完善D.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不断成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故C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AB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

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外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

”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给新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B.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的诞生。

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与新文化运动无关,A项排除;中共一大召开,此时,中共才刚刚建立,转折无从谈起,B项排除;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D项排除。

故选C。

10.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

这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黄埔的创办

D.北伐胜利进军及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D项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排除。

故选B。

11.从宏观上来看,它打响了第一枪,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造就了一批杰出将帅。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它还铸造了伟大的“八一精神”。

“它”是()

A.广西起义B.南昌起义C.武昌起义D.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也标志着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开始,铸造了伟大的“八一精神”。

故B符合题意;广西起义和武昌起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排除A和C;秋收起义不符合“打响了第一枪”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12.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

A.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D.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是古田会议,排除;D项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了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排除。

故选C。

13.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其中1937年末为88%,1938年末为94%,1939年末为83%,1940年末为7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

这表明中国战场

A.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B.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C.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D.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选项B符合题意;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不符合史实,A排除;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C排除;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的是北非战场,D排除。

故选B。

14.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要求地主对农民要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又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说明()

A.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B.共产党注意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地主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D.地主阶级始终是革命

主要对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注意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均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中共七大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对抗战期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做了回顾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由此可见,中共七大意义在于(  )

A.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D.加速了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步伐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目的“对抗战期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做了回顾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可以看出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AD题目材料不能体现。

故选C。

16.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

”这一历史事件()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B符合题意;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发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故A不符合题意;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故C不符合题意;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的信息“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影响即可解答。

17.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

封面人物。

《时代周刊》如此描述:

“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这说明当时()

A.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D.渡江战役胜利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文字“意味着和平”、“进入了北平”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的成果,故C符合题意;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不涉及北平,故A不符合题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陕北不是北平,故B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胜利完成,占领了南京而非北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这些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崇洋媚外的趋向B.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C.政府的思想控制D.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民主共和深入民心,属于思想解放内容,与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不符,D排除。

故选B。

19.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

对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870

A.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B.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从1902年到1912年,我国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1906年到1912年,呈现出大幅度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月2月,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制,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迫于形势,建立起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出现,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历史的一次飞跃。

因此,题干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和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ACD项。

20.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侵占东北、践踏华北的危急形势,有两位名为寿昌、守信的共产党人商定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提振了民志。

这两位共产党人就是我们熟知的()

A.鲁迅、曹禺B.齐白石、徐悲鸿

C.田汉、聂耳D.闻一多、冼星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侵占东北、践踏华北的危急形势,有两位名为寿昌、守信的共产党人商定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

C正确;鲁迅、曹禺都是文学家,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A排除;齐白石、徐悲鸿是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B排除;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加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D排除;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

21.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

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

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

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

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

……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回答,近代外国人“合法”管控中国始于哪一“条约”?

怎样理解1840年后“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回答,“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源于何哪一条约哪一条款?

怎样理解“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回答,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

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

(1)《南京条约》。

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对自身认知由劣等感到优越感、乃至盛气凌人。

(需答出前后变化方可)

(3)《辛丑条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对其中1条即可)

(4)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北伐战争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

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外国人“合法”管控中国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2)根据材料二的“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

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

”,可以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的变化是:

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对自身认知由劣等感到优越感、乃至盛气凌人。

(3)根据材料三的“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源于《辛丑条约》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树墩”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北伐战争等。

22.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家国情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

次年初,张之洞派(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天下之大,臣民之举,宁无一二忠臣义士,伤心君父,痛念神州,出为平、勃、敬业之义举乎?

果而,则中国人心真已死尽。

强邻分割即在目前,嗣同不恨先众人而死,而恨后嗣同而死者之虚生也。

——1898年9月25日谭嗣同狱中绝笔

材料三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闻一多家书

材料四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1937年11月朱德家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回答,“他”是谁?

其救国主张是什么?

分析“状元办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怎样理解“强邻分割即在目前”?

与“先众人而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回答,“今遇此事”所指的事件。

当时的进步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回答,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理解?

【答案】

(1)人物:

张謇。

主张:

实业救国。

背景: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地方官员的支持等。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戊戌政变(或戊戌变法的失败、百日维新的失败)。

(3)事件:

五四运动。

主张: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

(4)传统:

艰苦奋斗;官兵平等等。

(1点言之有理即可)

(5)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民族利益为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家国一体;以人民利益为本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张之洞派(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结合所学可知,“他”是张謇。

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是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状元办厂”的背景㓟: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地方官员的支持等。

(2)根据材料二的“天下之大,臣民之举,宁无一二忠臣义士,伤心君父,痛念神州,出为平、勃、敬业之义举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邻分割即在目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

(3)根据材料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