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7466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docx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

构建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

郑州惠文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这两个难题已经成为2011年两会的热门话题。

目前单纯的学校教育方式和企业发展与用人需求之间已经逐渐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已经远远达不到企业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自我改革才能更好的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所结合,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最合适的人才,成为了现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形势下,势必要进行迎合形式的创新,势必要产学研结合,对现如今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在职业院校角度来说,就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进行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改革。

在这里所说的课程体系改革并不是把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数量上的删减或者难易上的调节。

而是结合企业,针对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最终制定出来一套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郑州惠文科技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民办职业教育的一名新兵,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将会结合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来重新设置新的、适合企业需求的,适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目标,构建出一套完整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不仅仅至局限于“产、学、研”中的“产”,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针对于企业发展,甚至于产业发展,有效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全面合作,达到真正的互利共赢。

基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进行培养学生,这成为了校企合作的最基础的要求.因此,符合于人才衔接的课程体系至此也应该呼之欲出了.

这种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对于以往的传统课程体系有着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就是培养目标的标准化、明确化。

高等学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做学问的人,而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

起到高等学府培养社会所学人才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高等学府中也应首当其冲。

如何创建新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围绕着高职院校自身能力以及现如今企业当中的用人需求进行大面积的市场调研。

把真正需要人才的岗位确定下来。

这种岗位的确定是为了高职院校更加明确的培养人才而明确了方向.

其次,高职院校不但要确定岗位,而且还要结合企业针对于培养目标的每个岗位所需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调研。

分析筛选出现今企业要求员工最重要的能力。

这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定出了标准和目标。

第三,高职院校根据初步筛选出的核心岗位能力,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依据企业中岗位的真实需求进行不断地研讨改进,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需求分析。

同时邀请企业的权威人士到高职院校来进行实地考评,形成自己独有的课程体系结构。

第四,高职院校依据从企业中所调研出的大量岗位信息,来合理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有机的将企业中所需的能力全面的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中.而且在新体系的研发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理论能力,更加要注重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并重,注重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往往理论课程多于实践,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经过大量的锻炼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现阶段为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新课程体系中加大的学生的实践机会。

追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是当今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急需。

多数院校在实践课程上的安排多为自学。

并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辅助知道,也没有专门的课时作为保证。

在相对宽松的高等教育中,这种自学的实践课程却受到了学生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

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实践学习目的。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将学生的实践课程明确下来,并有足够的课时作为保证。

而且为了更好的与企业所结合,新型课程体系也需要将企业的项目引进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进行企业式的生产,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速的融入到企业生产当中去。

首先、在新课程体系中,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模式.在2节理论课程之后,紧随2节实践,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应用,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和应用能力。

其次、引入企业级项目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运行和开发模式,在进入企业时能马上适应工作,在每学期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邀请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指导,真正将企业和学校结合在一起。

第三、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从第一学期就不断邀请企业人士到校开展技术讲座,并指导学生项目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均与企业有紧密的联系。

三、技能与素质相结合,针对于校园与企业间的不同构建出全新立体式的课程体系。

以往的课程体系,可以片面的理解为今天上什么课;这个学期学些什么;这个专业都有什么专业课程等等.及时每门课程的设计都是院校费尽心机的进行安排,但是这种课程体系的编排设计都是对传统体系的完善,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传统的课程体系多为理论传授,对于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层的挖掘开发。

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在认识高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高度.但是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并非是专业技能相当高,但素质能力非常匮乏。

高职院校多数开设的专业为注重专业技能的专业。

在这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加需要进行调整。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高中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以后,注重的都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而忽略的学生的素质培养,以至出现高技能低素质的人才。

为了改善这种教育体制,我们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在校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培养的基本有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人文素质、法律意识等,在通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适应能力、社交礼仪、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自主学习等。

学生只有技能和素质并行发展,在进入社会后才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

新型的校企合作,并非简单的产、学、研的单向合作,而是两种性质的机构从事统一的人才创造。

这种人才创造要达到完善,并非技能技巧的完美衔接,而是技能与素质的全方位的完美衔接.使得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在技能和自身角色转换上适应企业的要求。

从而达到真正的立体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

-—郑州惠文科技中等专业学校陈丽娜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就是要体现现代社会、企业的需求,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怎么样才能准确定出新课程的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和企业合作办学。

目前我校已经和上千家企业合作办学,为确保项目开展的质量,企业积极参与教学服务工作,零距离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同时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专用教材的编纂,负责有关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专业实训及毕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如11级电子工程专业有13门专业课程、1门专业选修课、7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由合作方负责推荐指导教师,校内实训,这些环节涉及学时数逾1400学时,占该专业规定教学总学时的60%强.还要营销专业、软件专业和企业合作有突出表现,项目已在互联网上运行。

下面系统讲解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下四个原则: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2.以企业核心技术为重心

3.以实训贯穿始终

4.以职业素质为突破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逆向课程设计

1.以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

Ø“知识”本身不产生价值

Ø“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Ø“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整合过程就是实践

2.能力点的获取

Ø从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

Ø从岗位的招聘要求出发

Ø以岗位工作要求

-岗位的素质、能力(技术能力、通用能力)

3.课程内容组织

Ø“用”字为先

Ø以用为本、学以致用

Ø不用不学、用时才学

Ø学了就用、综合运用

4.以实训为主线,贯穿技能点

二、以企业核心技术为重心

1.“能力点"选择

Ø实用原则

实用原则:

所选择的技术一定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技术,打个比方,假设我们是在学习修车,关于汽车原理、发动机原理、轮胎橡像胶特征差异我们就不会花费精力去学习讲,因为这些内容对于修车没有直接的影响,在修车过程中也很少会使用到,而拌手、螺丝刀的如何使用使用各种检测设备和螺丝刀等工具、以及不同品牌情况下汽车修理和保养的经验,则是汽车修理人员工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

因此;同理,我们的课程主要内容也集中在如何解决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工具使用、技术框架、流程和调试经验等方面。

Ø80/20原则

80/20原则:

80/20原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企业80%的时间在使用的那20%的核心技术我们重点讲解,而那些80%不常用的非核心技术我们弱化讲解,作为学生的自学课程;第二是花费80%精力才能够能学会的20%内容我们不讲解(例如:

C语言的指针).

三、以实训贯穿始终

1.“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整合过程就是实践

在实践中反复的训练

在实践中运用通用能力(目标管理、PDCA、时间管理、信息技术等)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与传统的教材编排方式不同

我们课程内容的安排是以项目案例、实训为中心来开展的,并适当地把多个案例联结成一个工程项目。

在每一门甚至多门课程中,都我们采用了一个实际的开发案例来组织技术内容,,理论课上老师会通过一个案例、小项目的讲解来引出技术内容,而实训课要求学生我们自己逐步完成一个类似的项目。

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在考虑到案例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提高案例的趣味性、并加强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联系,从而帮助你理解案例内容。

通过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你不会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同时会具备更多的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

3.技能培养过程

以下是技能培养过程图:

每个阶段都有实训,最后有一个综合的实训,企业核心技术要熟练

四、以职业素质为突破

通常说的职业素质/能力分为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同时我们学校还突出了自主学习能力。

1.没有好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等于零

2.企业急需人才的职业素质

5个政治素质

Ø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祖国、爱民族

6项职业道德

Ø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

6个身心素质

健康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乐观、自信、激情

1个人文素质

Ø文化艺术修养

2种法律意识

Ø运用法律的意识、方法,掌握、遵循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3.让职业素质融入到学生的行为中去

方法

Ø讲授理论课,课件的形式丰富,幻灯片、视频、游戏、户外活动

4.通用能力贯穿实训中

方法

Ø在技能实训过程中融入通用能力

 

素质教育组成图:

 

自主学习培养的能力以及过程设计: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

   

摘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使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实现多方互惠共赢。

本文对惠文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中职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趋势,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做法与思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 创新型应用人才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想要进一步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主动地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如何走好校企合作之路,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认真探索的重点课题。

我们惠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职业学校应该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为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生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更加高质量化的重要支撑.软件企业的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劳动者。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校企结合途径探索来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1)校企合作能促进职校发展。

就业率是职校的生命线,职校需要合适的就业岗位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望.校企合作把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提前对接,使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合作中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避免学校培养的盲目性,更快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2)校企合作能促进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能及时将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反映到教学中.校企合作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又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研究。

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传授最鲜活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学生解决不少课堂上的困惑。

同时,学生进企业现场学习,不仅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地操作软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岗位意识,了解了专业动态。

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切身了解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增强了社会适应性,扩展了知识面.

    (3)校企合作能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复合型”教育队伍,是职校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校企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又可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之不足.而教师积极下厂进行技术服务,又丰富了实践知识,为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提高了教师的技术水平。

二、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措施

(一)与企业的生产同行,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产学结合,让学生上真正的生产线,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在专业教学实际中,为了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流程直接呈现给学生,通过企业化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情境中感受当企业人的“味道”,我校依靠校内的实习基地,协助企业进行软件订单引进,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落到实处,将企业生产流水线引进校园.其目的是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流程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情境中感受当企业人的“味道”.

2、通过与软件公司联合,实现学生对专用软件的掌握。

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还没有实现对学生的专用软件培训,这样就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仍需花费大量成本来对其进行培训。

如果学校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既可以填补市场空白,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和就业层次,缩短企业员工培训周期,同时随着专用软件人才的增加也可以推进软件专用设备的推广使用,从整体上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学校与企业必须双向互动、合力打造

 校企合作的运作不能靠哪一方唱“独角戏”,必须由合作者双向互动、合力打造。

一方面,企业必须把人才培养纳入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始终监控和干预教育产品的产出过程,这样它就能把自己对企业人才的要求、企业运行的状态、技术进步趋势、市场演变的信息、企业文化等带到学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学校的教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以及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等。

而这样的矫正和调适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育人方案更加贴近和适应企业需要,从而彻底打破脱离社会现实、企业实际闭门办学的弊端;另一方面,学校必须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为合作企业输送需要的优秀员工。

这就要求学校要研究关注企业的需要,研究高技能人才的产出规律,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强化实践训练、技能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突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企业欢迎的员工。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共同探讨、人人参与的主题,它已经成为了我校办学与科研的主旋律.再回顾近几年的学校发展的路程,正是校企合作步步深入的过程。

校企合作给学校带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办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学校收入的成倍增长;带来了学校发展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影响中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此,客观分析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

笔者认为,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

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

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

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中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中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中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

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

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中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中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因此,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中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中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中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中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

职教论坛,2009,(4):

52-54。

 

 [2]叶伟媛。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51—52. 

  [3]邹林斌。

政府、行业在中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7,7(21):

18-20。

 

  [4]熊荣生。

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5):

37—38。

 

  [5]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

 

郑州惠文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杜普

2011年3月21日

 

郑州惠文科技中等专业学校田婧

2011年3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