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6672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1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docx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关测试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关测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

据此可知

A.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

B.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

D.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进口总额日益增多,而出口工业数量增长缓慢,这说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强,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消费市场,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使得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国际贸易畸形发展,B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C项错误;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是出口小于入口,经济畸形没有改变,D项错误。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如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

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14年12月”、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

大致是1914年中国货物奋起直追欧州的货船。

即要发展中国民族工业。

结合课本所学,第一次世界大致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奋起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A项不合题意;题干的D大致意思是1914年中国的货船追赶西方国家的货船,C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3.1937年,日本人侵略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日本人攻闸北,民族实业家荣宗敬的申新一厂、八厂迭遭轰炸。

轰炸后,日本商人派出浪人至现场将残存的百余台精纺机统统捣毁。

该段材料说明

A.日本商人想要借助战争抢占中国市场

B.侵略战争导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C.官僚资本主义破坏我国民族工业发展

D.一战、二战都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民族实业家的工厂遭到日本轰炸,机器被日本浪人捣毁,体现了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民族经济的破坏,B正确,C排除;题干着重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民族工业的破坏,并没有体现日本商商人借机抢占中国市场,A排除;一战中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D排除。

故选B。

4.如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对甲乙线及导致甲乙数据首次发生升降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甲乙数据首次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政策调整

B.乙线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甲乙数据首次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甲线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甲乙数据首次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政策调整

D.乙线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甲乙数据首次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大战结束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可判断乙线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数据首次发生变化是在1914年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

故出现甲(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下降,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济)上升,B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实施六七十年代开始产生,甲乙数据首次变化时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A;甲乙数据首次变化时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华使外国资本主义产生,甲线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

故选B。

5.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而大战将结束的1918年比1917年也才增长60.4%.这说明

A.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B.辛亥革命后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C.军阀割据混战对民族资本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D.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而大战将结束的1918年比1917年也才增长60.4%。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增长迅速。

故B正确;一战的时间是1914年,材料考查的是“1912年”,故排除A项;军阀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故排除D项。

故选B。

6.某同学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到以下图片。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自强”为口号创立

B.资本输出的典型工厂

C.解放战争期间受到重挫

D.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继昌隆缫丝厂”“上海鸿盛机器碾米厂”“南通大生纱厂”可知,这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

“先天不足”是因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过程被外来侵略打断,民族工业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而产生,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所以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夺在中国的路矿权,大规模投资设厂,中国矿藏遭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畸形,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洋务企业有关,排除;B项民族工业不属于资本输出的典型工厂,排除;C项在一战后受到重挫,排除。

故选D。

7.关于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在甲午战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下产生的

B.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

C.图一的创办者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D.图二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的产物,故D正确,A错误;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在甲午战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下产生的,故B错误;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故C错误。

故选D。

8.观察如图,对该图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注:

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答案】D

【解析】依据示意图分析可知,1872—1894年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的数据与1895年—1913年的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外国资本由1872—1894年阶段是民族资本的大约3倍,到1895年—1913年阶段缩小到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比例大约为9000万元和11000万元,因此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图片显示1872—1894年和1895年—1913年两个阶段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的都有差距,表明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但从题干图片看,民族资本从1872—1894年的资本大约1000万元到1895年—1913年的大约9000万元,表明民族资本有较快的发展,因此对该图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D,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9.下图是丰子恺的漫画《某父子》。

对这种情景的理解较全面的是

①在社会习俗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接受习俗改变的程度不同

③习俗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④民国时期出现追求自由平等新风尚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依据漫画《某父子》场景,儿子穿的是西装,留着短发;父亲穿的是清朝的马褂,梳着辫子,两个人带的帽子也不同。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陋习的法令。

图片反映了在社会习俗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反映了民国时期出现追求自由平等新风尚;父子穿着不同是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接受习俗改变的程度不同;从年轻人的改变,老年人还保留着以前的习俗,说明习俗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10.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外资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

C.洋务企业外资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近代以来,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冲击下不断瓦解,故①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都压制民族企业,故②的是民族企业;民族企业是受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诱导而产生的,并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④的是外资企业,③对应的是洋务企业。

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造成下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曲折艰辛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国际形势的严重影响

B.国内政治环境不稳定

C.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依据示意图并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总特征是比较落后的、发展短暂而曲折、发展不平衡。

出现以上总特征的原因: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这是由我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南京条约》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的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了中国出口大幅度的增长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1885——1911年”,通过表格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晚晴政府的进出口不平衡存在着贸易逆差的严重问题,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

C项符合题意;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材料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来。

A项不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通商口岸,有利于西方列强在中国商品的倾销。

但是与表格时间不符,B项不合题意;一战是1914年开始的,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识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由下图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A.过程曲折

B.受到帝国主义压迫

C.受到封建主义压迫

D.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曲折,总的来说比较落后,且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

一战期间(1914年—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但战后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日趋萎缩,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

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

这反映

A.“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B.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文“清政府拨款”“借款”“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结合所学可知,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举办一些民用企业时,商人积极性不高,清政府利用“政府拨款”取信于商,还给予了借款和税费方面的优惠条件,政府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项对题文“官商合作”的信息解读错误,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项没有在题文中体现,故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15.据资料统计,在整个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的发展呈现近乎直线式的增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面粉企业数量的增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是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再加上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国面粉业快速发展。

①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面粉企业数量的增加是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的发展呈现近乎直线式的增长的表现,④错误。

AB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6.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

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A项说法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A。

17.王宪明的《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1905年底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

”从上述材料我们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B.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C.社会风俗的变化

D.新式学堂逐渐成为潮流

【答案】C

【解析】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制度,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这有利于近代教育事业的发以及新式学堂逐渐成为潮流,ABD都可以从材料中获取,不符合题意;题干所述是关于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涉及社会风俗的变化,C符合题意。

故选C。

18.下图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

上海制定的《私塾改良应用书目表》,可见当时上海小学课程包括读经、国文、历史、地理、格致、算术等科目。

以上信息反映了清政府

A.不断发展科举制度

B.推行近代新式教育

C.积极鼓励出国留学

D.

强令革除社会陋俗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中“上海小学课程包括读经、国文、历史、地理、格致、算术等科目”可见,这次改革的课程中设置地理、格致和算术等科目属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课程,体现出清政府推行近代的新式教育。

故B符合题意;1903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说明科举制接近走向末路,排除A;课程的设置体现不出政府鼓励出国留学,排除C。

图片主要体现的是教育改革中课程设置的信息,没有体现出社会陋习的革除,排除D。

故选B。

19.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1862年

京师同文馆建立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1898年

光绪帝在变法中开放言路

1911年

武昌新军打响反清起义第一枪

A.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B.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缩影

C.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中国思想自由的展现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运动的成就,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1898年光绪帝在变法中开放言路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主张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1911年武昌新军反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因此上述内容的主题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缩影,B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AC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内容,排除;近代中国总体上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思想自由,D排除。

故选B。

20.如下表是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关于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的数据。

其中1906年至1912年出现学生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加快发展近代教育

B.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考试为官的科举制的废除导致读书人数的减少

【答案】D

【解析】据“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的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至1912年出现就读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促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D正确;清政府加快发展近代教育是表象,而非主要原因,A排除;鸦片战争以来,近代西方思想已经在中国传播,时间不符合题意,B排除;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时间不符合题意,而且辛亥革命也并没有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排除。

故选D。

21.以下是1910年12月15日《申报》广告统计表,由此可知

A.上海商品全盘西化

B.人民生活多元化

C.西方商品输出加剧

D.人们的健康、理财意识很强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申报》统计的表格来看,从广告的内容主题看,涉及人们生活用品居多,有本国生产的也有外国的,方式上有传统的销售也有招购,涉及的范围也很广,这些都说明上海人民的生活方式多元化,所以B符合题意;刊登广告的国家大部分是英国,但是也有中国,所以并不能说此时上海商品已经完全西化,所以A不符合题意;西方国家的广告方式和内容大部分是招购、指导、联营销售,这和直接买卖商品不同,属于资本输出,所以C不符合题意;从表格中确实看到人们已经有了(保险)财产意识,(补品)健康意识,(洋行)理财意识,(股票)投机意识,但是并没有具体数字表明这些意识很强,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纸。

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

《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

B.《申报》的观点受到出资者的影响

C.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可知,材料强调了“《申报》由于受出资者影响,在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中倾向英商的立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排除A;材料没有着重说明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C;材料中“淞沪铁路”未经中国当局同意私自修筑的,侵犯我国主权,并不是“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排除D。

故选B。

23.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

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

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当时出现了知识分子参军的现象,打破了传统的重文轻武的观念,说明近代社会的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变化,A正确;题干所述的时间是1902年、1905年,而戊戌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B排除;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军队近代化,C排除;科举制废除是在1905年,而题干所述现象在1902年时已经出现,D排除。

故选A。

24.1917年商务印书馆在《申报》登出新书广告:

特编适合共和宗旨之教科书,分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四种,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均全,一律呈经民国教育部审定公布……今日教育家欲同心协力,盖此维护共和之责,则采用此种教科书最为相宜。

可见,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A.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B.维护共和制度

C.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改革社会习俗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特编适合共和宗旨之教科书”“今日教育家欲同心协力,盖此维护共和之责”说明强调教育文化事业要符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可见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维护共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1917年是民国初年,虽然民国宣称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此时实际上处于北洋军阀时期,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因此需要维护共和制度,故B正确;AC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25.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

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中写到“下诏◆◆◆◆,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其中四个字迹印刷不清,应是

A.兴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光绪三十一年(注:

光绪元年为1875年)”,从而得出光绪三十一年为1875年+31年—1年=1905年。

依据题干“下诏◆◆◆◆……殊可畏惧。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C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A选项不符合题意;兴办学堂与士心涣散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

下列歌曲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有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④“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一首歌谣,反映的是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不符,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内容;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抗战时期的《大刀进行曲》;④“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出自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

②③④歌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为传唱的,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下面是1904—1910年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