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6627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docx

整理剪力墙结构平面设计整理

(剪力墙)墙体结构平面设计

1.墙体施工图设计要求

1.1底部加强部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建筑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建筑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地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4)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的规定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一致。

按照规范条文说明及SATWE使用说明的精神,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剪力墙的底部总加强范围应按计算所得的加强部位高度在往下延伸一层。

1.2剪力墙厚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非底部加强部位,抗震墙厚度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厚度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二级不应小于20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60mm;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

高层剪力墙结构墙厚的确定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D进行墙体稳定验算;尚应满足剪力墙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剪力墙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要求以及剪力墙轴压比限值要求。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要求,剪力墙常用厚度见表5.1.1汇总表:

表5.1.5墙体厚度汇总表

墙体

部位

地下室

加强区部位

加强区以上各层

角窗边墙

外墙

内墙

外墙

内墙

外墙

内墙

加强区

非加强区

住宅

250~350

200~250

200~250

200~250

180、200~250

180、200

220~250

200

1.3角窗设置限制

建筑物角部是结构的关键性部位,抗震设计时,8度及8度以上设防区的高层建筑不宜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必须设置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宜提高角窗两侧墙肢的抗震等级,并按提高后的抗震等级满足轴压比限值的要求;

(2)角窗两侧的墙肢应沿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3)抗震计算时应考虑扭转耦联影响;(4)转角窗房间的楼板宜适当加厚、配筋适当加强;(5)加强角窗窗台连梁的配件与构造;(6)角窗墙肢厚度不宜小于250mm。

必要时,可于转角处板内设置连接两侧墙体的暗梁。

 

1.4剪力墙分布筋

表5.1.2剪力墙分布筋配筋表

层数

水平、竖向分布筋(双层双向)

拉筋

-2

-1

~2@200

1~加强区+1

其它层

顶层、机房层

2.连梁施工图设计要求

2.1剪力墙连梁高度

表5.2.1连梁高度表

楼层

建议连梁高度(mm)

备注

地下各层

内墙一般500(且满足设备、电气管线要求)

1.楼电梯间门按建筑要求取值。

2.人防门窗洞口按建筑实际高度取值。

3.外墙门窗按建筑实际尺寸取值。

4.窗井处建议窗台按维护墙输入(隔墙)

5.内墙连梁较高时,可减小连梁高在其下加设过梁做法

标准层

一般按建筑要求取值

若抗震计算需要可减小连梁高度,但不宜小于400mm,窗台可按维护墙输入(隔墙)

机房层

400

或按实际高度取值。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注意:

跨高比小于5时按连梁设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楼面次梁等截面较小的梁支承在连梁上时,次梁端部可按铰接处理,楼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的连梁上。

2.2

2.3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连梁配筋

连梁最小配筋率表

(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跨高比

最小配筋率%(采用较大值)

跨高比≤0.5

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重点分析。

0.20,45ft/fy

0.5<跨高比≤1.5

0.25,55ft/fy

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跨高比>1.5

《高规》表6.3.2-1

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表

跨高比

最大配筋率%

跨高比≤1.0

0.6

1.0<跨高比≤2.0

1.2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2.0<跨高比≤2.5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1.5

跨高比超过2.5的连梁,其最大配筋率限值可按一般框架梁采用,即不宜大于2.5%;如不满足则应按实配钢筋进行连梁强剪弱弯的验算。

(1)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连梁在结构平面图中,编号应考虑连梁的位置、配筋的大小进行适当的归并;连梁应分层编号,各层同一位置编号尽量相同,表格如图所示:

(三)安全预评价程序剪力墙连梁主筋一览表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计算值

(cm2)

2

3

4

5

6

7,8

9,10

11,12

13,14,15

16,17,

18,19

实配

2

2

2

2

220

4

(2/2)

4

(2/2)

4

(2/2)

4

(2/2)

4

(2/2)

注:

计算输入时为Ⅲ级钢

 

剪力墙连梁箍筋一览表

计算值(cm2)

0~1.0

1.1~1.7

1.8~2.7

2.8~3.8

3.9~5.2

实配(2肢箍)

注:

箍筋计算输入时为旧Ⅰ级钢。

箍筋应慎用。

表5.2.6.3剪力墙连梁箍筋一览表

计算值(cm2)

0~1.0

1.1~1.3

1.4~2.0

2.1~3.0

3.1~4.1

实配(2肢箍)

注:

箍筋计算输入时为新Ⅰ级钢。

箍筋应慎用。

3.墙柱设计

3.1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墙肢两端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

边缘构件的设计要求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4.5条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7.2.14~7.2.16条。

二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0.3时,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它部位设置构件边缘构件;当二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小于0.3时,底部加强部位及其它部位均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3.2墙柱配筋

在SATWE中,剪力墙配筋计算都是针对一个个直线墙段进行的,主筋都是按配置在直线墙段的两个端部,所以,SATWE在确定阴影区主筋的实际配筋面积时,将在规范要求的阴影区最小主筋量与相关剪力墙计算出的端部主筋量之间取大值即采用将分段直墙的暗柱配筋相加的方法,当计算值较大导致暗柱无法配筋时,可采用SATWE中“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进行优化配筋。

在进行暗柱配筋时,应尽量使暗柱端部的4~6根钢筋承担设计值,如图: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4.6条规定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高规为4倍),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设计值只能由端部的两根钢筋承担,箍筋全高加密如图:

当墙体的水平筋无法伸入暗柱内时,相应的暗柱箍筋应不小于墙体水平筋,如图: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4.6条对矩形墙肢厚度不大于300mm时,箍筋应加大且全高加密,如图:

3.3约束边缘构件施工图绘制(TSSD软件)

 

3.4构造边缘构件施工图绘制

 

3.5墙柱平面表示

1)按上述绘制流程在结构平面上绘制阴影区,对应约束边缘构件还要标注阴影区以外的长度,此阴影区以外的长度要人工进行计算。

2)首先对结构标准层的暗柱进行编号,尽量考虑结构的受力特性,建筑的对称性等因素,编号的个数宜少不宜多;

3)将此标准层的暗柱编号向上向下复制至其它楼层,目的是尽量保证各层同一位置同一个编号,这点是暗柱编号的重要原则;对地下墙体、暗柱较为凌乱的情况可对个别不能保证上述原则的暗柱进行单独编号

4)生成暗柱后,将暗柱放入编制好的暗柱表内,暗柱表的编制原则为从左至右为暗柱编号增加的顺序,从下到上为楼层增加的顺序;同一编号不同楼层暗柱的偏置方向也应相同。

4.地下室外墙设计

4.1地下室外墙的分类及计算模型

地下室按其建筑功能可分为地下室外墙,窗井墙、窗井隔墙、地下框架结构的外挡土墙;按计算模型可分为连续梁型和板型,连续梁型主要用于地下框架结构的外挡土墙,主要是不使框架柱承受水平力。

4.2地下室外墙荷载导算(使用lemon工具箱)

1)非人防荷载工况,正确输入各种参数,点选“考虑地下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0

2)人防荷载工况,正确输入各种参数,点选“考虑地下水压力”及“考虑人防荷载”,恒载分项系数取1.2

4.3外墙结构计算、裂缝控制要求、计算简图

1)地下二层非人防工况,荷载导算后进入理正“单块矩形板”,边界条件为四边固支,按《荷载规范》恒载分项系数取1.35,活载分项系数取1.4X0.7=0.98,按《北京地基规》外墙裂缝按0.4mm控制。

2)地下二层2)人防工况,荷载导算后进入理正人防“人防外墙”,边界条件为四边固支,不用输入分项系数,不需要裂缝控制条件

3)地下一层非人防工况,荷载导算后进入理正“单块矩形板”,边界条件为三边固支,上端简支,按《荷载规范》恒载分项系数取1.35,活载分项系数取1.4X0.7=0.98,按《北京地基规》外墙裂缝按0.4mm控制。

4)窗井墙非人防工况,荷载导算后进入理正“单块矩形板”,边界条件为三边固支,上端自由,按《荷载规范》恒载分项系数取1.35,活载分项系数取1.4X0.7=0.98,按《北京地基规》外墙裂缝按0.4mm控制。

5)窗井隔墙一般仅为构造配筋,但应按深梁(扶壁柱)校核窗井隔墙两端暗柱的配筋。

6)按连续梁型计算地下框架结构的外挡土墙时,取1m宽的板带即梁截面为1000X墙厚,进入理正“连续梁设计”,边界条件为左端固支,右端简支,按《荷载规范》恒载分项系数取1.35,活载分项系数取1.4X0.7=0.98,按《北京地基规》外墙裂缝按0.4mm控制,按计算结果实配墙体内外竖向筋,水平筋按构造处理,因按此算法,无法考虑墙体的抗剪问题,因此对于按连续梁型计算的地下室外墙,应按《混凝土规范》6.3.3条校核素混凝土的抗剪,剪力取固支端剪力的计算值,当不满足6.3.3条规定时,应采取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或增加墙厚等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