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6087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docx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

环境影响补充分析报告

(简本)

 

建设单位:

上海临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

国环评证甲字第1812号

2018年6月

附图工程风机布置图

 

说明

本内容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并经上海临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确认,同意提供给海洋主管部门,作为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受理信息公开。

上海临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本内容的真实性、一致性负责。

1建设项目概况

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1)项目名称: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

(2)建设单位:

上海临港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

新建

(4)建设地点:

南汇边滩东侧海域的避航区,场址区西侧距离岸线最近处约10km,东以长江口南港支航道以西的避航区为界,北至二期风电场,南至环球海底光缆(相距1.1km),南北跨度约为5km。

(5)项目规模:

本项目风机单机容量由6MW调整为4.0MW,风机安装台数由17台调整为25台。

总装机容量由102MW调整为100MW,预计年上网电量由27484.9万kWh调整为26720万kWh。

预留两台6MW试验机组,预计上网电量3551.6万kWh。

27台机组装机容量共112MW,年上网电量为30271.6万kWh。

1.2建设项目概要

本工程选址位于南汇边滩东侧海域的避航区,风机布置方案由原17台平行于岸线5排,垂直于岸线4列总体布置,调整为27台风机平行于岸线交错布置。

原风机南北各排风机之间的间距为1100~1400m,东西每排风机之间的间距为900~1350m,调整为:

风机南北行距为950~1250m,东西列距为800~1050m。

工程风机布置见附图。

风机基础仍采用高桩砼承台基础,与原方案基础形式一致,仅钢管桩数量发生变化,由10桩调整为8桩。

原方案17台风机每4~5台组合成一个联合单元,共4回海缆集电线路,调整为27台风机每5~7台组合成一个联合单元,共4回海缆集电线路接入风电场220kV升压变电站。

海底电缆总长度由71.77km调整为84.59km,电缆埋深不变。

总用海面积由255.19万m2调整为227.1433万m2。

1.3项目总体布局环境合理性及规划相容性分析

1.3.1工程总体布局环境合理性分析

(1)风电场选址合理性

本工程所在海域具有较丰富的风能资源,且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

场址总体距离岸线相对较远,不涉及海域港口航运等开发活动,总体来说工程选址在环境上具有较高合理性。

(2)风机选型及基础方案

4.0MW、4.5MW、5.0MW在资源占用和环境损害方面差异不大,但从经济方面来看,4.0MW机型更为合理。

导管桩方案由于阻水面积小,水文动力方面较优;高桩砼承台方案防撞性能好,风险抵抗能力方面较优,生态保护较优,水文动力和生态保护居中;单桩方案底栖生物损失量小,生态保护方面较优。

考虑到工程所处海域正在进行南汇圈围促淤工程的施工,且将持续到2020年,进出船舶较多,高桩砼承台方案比导管架方案环境风险小,施工容易。

因此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推荐采用高桩砼承台方案为本工程的风机基础方案。

(3)工程布局合理性

通过增加风机之间的间距可以减小风机之间的尾流影响,可以增加风电场的发电量,但同时会带来海域占用面积的增加。

方案的比选要同时考虑节约用海和保证风电场的电量和风电机组安全。

从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本风电场布置方案,能使风电场发挥更优。

1.3.2规划相容性分析

本工程建设代表了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海上风电建设的发展目标。

项目建设对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比例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落实施工期渔业生产补偿和施工结束后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总体上满足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要求。

风电场场址和海缆路由完全避开了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堤防线,本工程实施不会影响其成陆开发,总体符合管理要求,但应注意与滩涂造地建设单位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2.1.1水文水动力环境

(1)潮汐水流条件

本海域为强潮海区,实测涨潮垂线最大流速为1.74m/s,落潮垂线最大流速为1.81m/s;风电场北部潮流呈旋转形态,流向在垂向、潮次间有一定的变化;风电场南部潮流为典型的往复流,涨潮流主要方向为275°~277°左右,落潮流方向为281°~286°左右。

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

(2)泥沙条件

含沙量随年内季节变化和潮汐而相应变化,大潮平均含沙量明显高于小潮。

工程海域悬沙中值粒径平均在7.92~9.07μm,悬沙粒径在平面上除靠近南汇东滩处站位略小,其余各站无明显差异。

悬沙粒径在潮次间总体为大潮期相对略细于小潮。

2.1.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近年来lm线海塘工程先后达标,整个海岸线已基本成为人工海岸,岸滩冲淤演变已被限制在海堤以外的海滩和水下斜坡范围。

工程海域近岸6km范围内近年基本处于微冲状态;从历史资料看6km以外海床基本处于微淤状态,风电场工程区海床基本稳定。

2.1.3环境质量

(1)海洋水质

海洋水质环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评价海域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锌,2个航次均出现超标现象;个别航次个别站位出现了石油类、总汞和铅超标,其他因子均符合相应海水水质标准。

(2)沉积物质量

工程所在区域沉积物质量结果显示,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好,除了个别站位的铅超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外,其余均符合所在海域所需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

总体上能达到二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3)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1)叶绿素

工程海域调查叶绿素a含量分布范围分别在0.1mg/m3~3.42mg/m3和0.09mg/m3~2.77mg/m3,均值分别为0.59mg/m3和0.85mg/m3。

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呈现近岸向外逐渐降低的规律。

2)浮游植物

2012年5月调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植物1门14属25种,均为硅藻;9月份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植物5门30属47种,硅藻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5月份整个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的分布较均匀;9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并不均匀,调查海域的东部和东南部的各站位的种类数分布较多,调查海域的西南部种类数相对偏少,此外西北部个别站位的种类数也较少。

3)浮游动物

5月份调查期间,调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动物9个类群2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217.1mg/m3;9月份调查期间,调查海域经鉴定共出现浮游动物10个类群47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33.1mg/m3。

5月份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数呈不均匀分布,调查海域的东南侧和西南侧种类数分布较多,西侧和中部偏西侧种类数分布较少。

9月份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的分布也并不均匀,其中种类最高的出现在调查海域中部偏东北部,种类数较少的位于调查海域的西南部和西侧。

4)底栖生物

2012年5月和9月,调查海域经鉴定均检出底栖生物7个类群,其中5月份检出23种,9月份检出24种。

2012年5月份和9月份调查海域各站位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0个/m2和28g/m2。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较为丰富,各项生态指标均较高,表明大部分海域的底栖环境较好。

主要优势种为纽虫、丝异须虫、不倒翁虫和尖叶长手沙蚕等。

5)潮间带生物

调查海域潮间带3个断面2012年5月和8月两期分别鉴定潮间带生物4个类群15种和5个类群15种,种类较为丰富,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占优势。

5月和8月潮间带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99.49g/m2和67.22g/m2。

(4)海洋生物质量

1)春季生物体质量

鱼类中的镉、铜、锌、铅和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

甲壳类中铜、锌、铅和镉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总汞含量超标,占样品数量20%。

双壳贝类的汞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铅、铬、镉和砷含量符合第二类生物质量标准;锌含量符合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铜和石油类劣于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

潮间带的牡蛎铜、石油类超标严重。

2)秋季生物体质量

鱼类中的镉、铜、锌、铅和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

甲壳类中铜、锌、铅、镉和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

双壳贝类的铜、锌、铬、汞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铅、镉和砷含量符合第二类生物质量标准;石油类劣于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

潮间带的焦河篮蛤石油类超标严重。

生物体质量铬、砷、石油烃超标与海水相关指标超标有直接联系,主要与长江口径流,外源污染有关。

2.1.4海洋渔业资源

(1)鱼卵、仔鱼

2012年5月和9月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科1种,仔稚鱼5科7种,主要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斑尾复鰕虎等。

其中5月出现鱼卵1科1种,仔鱼5科5种。

鱼卵以棘头梅童鱼卵为优势种,仔鱼以斑尾复虾虎鱼为优势种,鱼卵、仔鱼密度均值分别为0.09ind./m3和0.14ind./m3。

9月没有采集到鱼卵,仔稚鱼数量也极少,定量样品中仅获得一尾凤鲚稚鱼。

2012年5月和9月鱼卵、仔鱼密度均值分别为0.05ind./m3和0.08ind./m3。

(2)渔业资源现状

2012年5月和9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35种。

鱼类、虾类和蟹类分别为19种、9种和7种,分别占总数的54.29%、25.71%和20.00%。

2012年5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20种。

其中,鱼类7种,占拖网总种数的35.00%,虾类8种,占40.00%,蟹类5种,占25.00%。

渔获物尾数中,鱼类占29.34%,虾类占46.09%,为最高,蟹类占24.57%;重量组成中,鱼类所占比例最大,为75.77%,虾类占8.08%,蟹类占16.15%。

2012年9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29种。

鱼类17种,占拖网总种数的58.62%,虾类6种,占20.69%,蟹类6种,占20.69%。

渔获物尾数中,鱼类占74.22%,为最高,虾类占22.06%,蟹类占3.72%;重量组成中,鱼类所占比例最大,为91.77%,虾类占3.86%,蟹类占4.37%。

2012年5月和9月调查渔获物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05.11kg/km2和52.27×103ind./km2。

2012年5月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213.93kg/km2和29.63×103ind./km2。

其中,鱼类均值为164.25kg/km2和8.58×103ind./km2;虾类均值分别为17.63kg/km2和13.81×103ind./km2;蟹类均值为32.06kg/km2和7.25×103ind./km2。

2012年9月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96.29kg/km2和74.9×103ind./km2。

其中,鱼类均值为362.23kg/km2和58.19×103ind./km2;虾类均值分别为12.07kg/km2和13.85×103ind./km2;蟹类均值为21.99kg/km2和2.86×103ind./km2。

2012年5月渔获物中鱼类优势种棘头梅童鱼、焦氏舌鳎、拉氏狼牙虾虎鱼、鮸、髭缟虾虎鱼(IRI指数前五)。

虾类优势种有细指长臂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巨指长臂虾和口虾蛄,蟹类优势种有狭额绒螯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隆线拳蟹和日本蟳。

2012年9月渔获物中鱼类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龙头鱼、凤鲚、焦氏舌鳎、中华海鲇(IRI指数前五)。

虾类优势种有细指长臂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葛氏长臂虾和哈氏仿对虾,蟹类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狭额绒螯蟹、锯缘青蟹、中华绒螯蟹和豆形拳蟹。

2012年5月和9月调查海域拖网鱼类、虾类和蟹类的平均幼体比分别为57.13%、59.36%、60.72%。

(3)海洋捕捞现状

2011~2013年浦东新区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平均为278人,海洋机动生产渔船集中在44kw以下,近海海洋捕捞产值三年均值为5415万元。

2.1.5鸟类

南汇边滩及邻近区域近10多年来有记录的鸟类有13目171种。

其中以雀形目种类最为丰富,数量方面以鸻形目鸟类明显占优势。

鸟类种类组成的居留型特征方面,主要以迁徙过境的旅鸟为主。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6种,保护级别均为Ⅱ级,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有102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有46种。

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鸟类203种,主要以冬候鸟和迁徙过境的旅鸟为主。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23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有111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有59种。

2012-2013年工程区及邻近区域共记录鸟类13目108种,其中南汇边滩记录鸟类103种,洋山港记录鸟类29种。

南汇边滩和洋山港鸟类物种数不同季节变化特征相类似,都是春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不同季节南汇边滩鸟类物种数主要以雀形目、鸻形目以及鹳形目鸟类居多。

2.1.6水下噪声

工程海域水下背景噪声的声压级随着频率的上升而下降,低频信号(<200Hz)的分贝值较高,介于80-90dB。

风机水下噪声的频率主要为25Hz、63Hz、125Hz,强度为75~80dB。

风电场噪声对鱼类影响应主要考虑风机产生的125Hz噪声影响。

风机水下噪声的评价衰减模型为12Log(r)。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工程海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

风电场场址周围、电缆所在向外延伸15km所包含的海域,包括杭州湾、长江口附近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敏感区。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情况

3.1.1施工期

风机桩基施工时振动导致海底泥沙再悬浮引起水体浑浊,周围海域悬浮物浓度增加(>10mg/L)范围一般半径在100m内。

风机基础钢管桩内吸泥施工产生的淤泥就地排放的源强为10.56kg/s(干容重)。

单条电缆施工的悬浮物源强为8.8kg/s。

海缆登陆段挖掘开挖的悬浮物源强为4.62kg/s。

工程施工期污废水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各类施工船舶航行作业产生的含油船舶废水,二是陆上基地施工产生的生产废水,三是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施工期污废水若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将对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船舶油污水每天合计产生量为24.49t/d。

作业人员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75m3/d。

3.1.2运行期

整个风电场阳极锌释放量为161kg/a;4000kW机型在额定转速条件下噪声源强约为110dB(A)。

运行期风机日常维护产生少量含油锯末或棉纱废物,根据陆上同类工程类比情况,维护产生的废物量约为50kg/a。

3.2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本项目环境敏感目标详见下表。

表1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距离(km)

方位

性质

敏感性质

1

长江口南港支航道

2.3km

东北侧

水文动力、地形冲淤

2

环球FLAG通信光缆中国东海段

1.1km

南侧

海缆总长621km,全程埋设,埋深1.5m

地形冲淤、海缆安全

3

亚太海底光缆系统(规划)

3.0km

南侧

海缆总长642km,全程埋设,

地形冲淤、海缆安全

4

C2C光缆

4.5km

南侧

海缆总长1517km,全程埋设,

海洋水质、生态、渔业资源

5

日本鳗鲡、中华绒螯蟹幼体洄游通道

紧邻

东南侧

每年冬、春季成群鳗苗自海洋进入长江河口水域;

每年秋冬之交亲蟹降海洄游到河口淡咸水交汇区繁殖。

6

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

14.5

北侧

位于九段沙东缘

海洋水质、生态、渔业资源

表2环境风险敏感目标一览表

序号

敏感目标名称

与本工程相对位置关系

可能存在的影响源

影响要素

环境保护要求

方位

最近距离

1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北侧

60km

施工期存在受不良气象和水文条件影响及不当操作发生突发性船舶泄漏事件的可能性,突发性船舶泄漏事件以溢油风险事故为主

海域水环境、生物量、生物多样性

控制工程建设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生物群落结构不发生重大变化

2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北侧

48km

3.3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

3.3.1水文水动力环境

(1)本风电场工程的实施以及两期风电场的实施,均不会改变长江口及杭州湾大范围海域的流场特征,其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风机塔基附近的工程区域;由于风机基础的阻水作用,涨落潮时,风机桩群背向潮流侧流速有所减小,减小幅度基本在0.01m/s~0.2m/s,风机桩群外围部分区域流速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基本在0.01m/s~0.1m/s,其余海域流速工程前后基本不变。

(2)本工程的建设对周围海域的潮位(潮汐)影响不大。

本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潮流特性影响甚小,但是工程前后风电场内部的流速变化相对较明显,并以流速减小为主,最大减小幅度在10%以内,风电场外部工程前后的流速变化几乎不变。

临港风电场的建设对周边的敏感保护目标的潮流动力影响很小,不会对敏感保护目标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3)本报告考虑临港二期工程和南汇边滩整治工程堤防已施工完成,工程区域工程前后流速变化幅度、潮位差和流向变化幅度与原报告相比较小;工程区周围及敏感目标工程前后流速变化幅度、潮位差和流向变化幅度基本与原报告一致。

3.3.2水质环境

(1)一般地,粗颗粒悬浮泥沙的扩散以沉降扩散为主,造成悬浮物的高浓度区集中在排放口附近较小的范围内;随着悬浮泥沙的细化,对流和紊动扩散占优,细颗粒悬浮物可扩散至较远的距离,造成低浓度区的面积相对较大。

(2)电缆沟槽施工期悬浮物增量值大于10mg/L的最大可能影响面积约为15.04km2。

因施工工艺改进,单条电缆铺设源强减小,较原环评预测结论全潮期电缆沟槽施工期悬浮物增量最大可能影响面积减少。

(3)施工期电缆施工引起的悬浮物扩散主要限于施工时,施工结束后0.5~2.0h,人为增加的悬浮物浓度将迅速衰减,直至为降低至本底值。

(4)根据电缆的施工方式,采用典型排放点的概化计算模式,得到的悬浮物扩散范围是保守的,偏于安全。

3.3.3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本工程风电场建设后工程海域海床变化有冲有淤,以淤积为主。

风电场区域海床冲淤变化在0.01m~0.1m左右,而本工程建设对风电场区以外的海域冲淤影响较小,冲淤变化幅度均在0.1m以下。

本工程风电场建设引起的南支航道、亚太海底光缆系统(在建)和C2C光缆东海段水域地形冲淤变化幅度有限,冲淤变化在0.01m以内,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后平衡冲刷深度为0.001m,总体上临港风电场的建设对周边的敏感保护目标的冲淤变化影响较小,不会对敏感保护目标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本次预测与原报告相比,工程区、周边海域及周边敏感点冲淤幅度基本一致。

3.3.4风机墩柱局部冲刷

对于风机墩柱局部冲刷的预测表明,在推算最大流速条件下,冲刷范围在31~52m,冲刷深度在5.2m,在数模提供流速条件下,冲刷范围为20~33m,冲刷深度3.3m。

3.3.5沉积物环境

在严格施工管理条件下,施工船舶将产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经收集处理后运至陆上处置,海上工程施工不会对海洋沉积物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本工程采用铝基牺牲阳极保护引起的锌溶解量较少,其对沉积物环境的累积影响有限,工程运营对区域海洋沉积物环境无明显不利影响。

3.3.6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

1)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桩基施工和电缆沟开挖会引起海底泥沙再悬浮,海底泥沙中有害物质也会再溶出,从而可能对周围水域的浮游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2)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桩基施工、电缆沟开挖完全改变施工区附近底栖生物的生境。

施工期电缆沟开挖、基础占压造成底栖生物损失量为2.641t,相应经济价值为7.91万元。

较原方案减少1.21万元。

3)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

电缆登陆段施工需要经过一段潮间带,电缆沟开挖对潮间带底栖生物造成伤害。

估计底栖动物损失量在3.36t,由于底栖动物恢复慢,按一次性资源损害的3倍计算,以每吨底栖动物价值1.0万元计,经济损失为10.08万元。

比原方案减少0.35万元。

4)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风机桩基施工、电缆沟开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开挖区附近高浓度悬浮物水域中的海洋生物的仔幼体可能造成的伤害。

本项目施工悬浮物浓度增量大于10mg/L的最大包络线面积为15.04km2。

鱼卵折成鱼苗按1%成活率计,仔鱼折成鱼苗按5%成活率计;从幼体长成鱼虾蟹的成熟的个体均按50%成活率计,鱼卵损失折合成鱼资源损失为0.49万尾,仔鱼损失折合成鱼资源损失为5.80万尾,成体损失共计3.33万尾(损失量2.67t)。

成鱼和成蟹按100g/尾计,成虾按7g/尾计,经济损失按3年计算,则本项目施工期渔业资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为17.43万元,较原方案减少134万元。

工程施工对南汇区鳗苗、蟹苗捕捞生产的净收入影响为每年71万元,以3年计,约为213万元,保持不变。

(2)运行期

1)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本风电场工程运营期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是每台风机桩基周围的底栖生物的生境遭到永久的破坏,按风机布置方案,27台风机桩基群的影响范围为503m2,在该范围内的原有泥质型的底栖生物类群不可恢复,相应的生物资源损失量为0.002t,造成经济损失为0.03万元,保持不变。

2)渔业生产影响

本风电场风机布置于东海海面上,运营期,如本风电场范围内渔船不能进入捕捞生产,使渔场作业范围减少,从而导致捕捞产量减少。

参考本工程海域附近其他海洋工程补偿方式,与利益相关方协商,予以适当补偿。

3.3.7鸟类

区域组成中优势种种类、对人为干扰较敏感的种类及受保护的鸟类为主要受本项目影响种类,以鸻形目种类最为丰富,其次为雀形目和鹳形目鸟类。

(1)施工期

由于施工活动的滋扰会对在施工区及邻近地区栖息和觅食的鸟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区域中分布的鸟类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

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当工程建设完成后,其影响基本可以消除。

(2)运行期

风电场对于邻近区域栖息、觅食的鸟类,风电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基本可以接近于零。

潜在的撞击鸟群主要为鸻鹬类和雀形目鸟类,部分鹭类和雁鸭类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对于在春秋迁徙高峰期存在鸟机相撞的风险,预计鸟类撞击风机的概率为0.1%~0.01%。

结合迁徙期鸟类数量,则春季因撞击风机损失中小型鸻鹬的数量春季平均为2.2~28羽/年,秋季平均为1.7~20羽/年;春季因撞击风机而损失的雀形目鸟类数量平均为1.3~22羽/年,秋季平均为5~6羽/年。

主要保护鸟类中,具有潜在撞击风机危险的主要有小青脚鹬和小杓鹬。

其发生撞击而损失的数量小青脚鹬为0.002~0.06羽/年,小杓鹬平均为0.01~0.35羽/年,损失的数量很小。

随着邻近地区滩涂围垦、岸线向东推进,本风电场建成后,其对鸟类的影响风险也必然会增加。

九段沙湿地还在不断向东南方向推进,其与风电场的距离会逐渐缩短,未来是否会产生相互影响,需要加强区域湿地与鸟类的综合观测。

风电场产生的低频噪声基本低于鸟类的最低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