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6086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四单元数学.docx

四下四单元数学

整理和复习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体验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儿举行吗?

生:

(齐答)北京。

师:

你知道奥运会上中国的强项有哪些?

生:

举重、110米跳栏、体操、跳水、乒乓球……

师:

同学们说到的跳水项目多次在奥运会上夺金牌,为我们国家争得荣誉。

那么关于跳水比赛你知道些什么?

生1:

跳水比赛一般由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组成。

生2:

我还知道每个动作还有难度系数,难度系数大的分就高。

生3:

最后的比赛成绩是把两项比赛的成绩合起来。

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先为两名运动员算一算成绩。

(二)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师:

请同学们看书上54页第5题。

自己阅读题目,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一下。

1、解决第一个问题:

规定动作结束后,甲、乙两名运动员相差多少分?

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287.74-262.65=25.09(分)

师:

请同学们看表格,估计一下甲、乙运动员三轮自选动作结束后,成绩的差距是否会缩小?

你是怎样想的?

生:

前面的规定动作得分甲比乙高,而自选动作乙比甲高,所以差距会缩小。

2、师:

现在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解决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内商量讨论。

学生计算、讨论后,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

在体育比赛中,计算成绩时要用到小数加减法。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中处处都要用到。

谁来说说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

小数点的位置要对齐,结果不要忘记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

本题是有关跳水比赛计分情况的内容,学生对此了解不多,并且题目信息多、问题多、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因此,一开始的谈话汇报,有助于大多数学生理解题目,前一个问题和估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后面的两个问题学生不好理解,我就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

(三)小数乘法的练习

1.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第6题,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师:

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

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去计算,然后看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集体订正:

如果有错误就说一说错在哪里,然后更正。

2.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红和爸爸、妈妈想去沙湖玩儿。

爸爸让小红作旅游前的准备。

在购物过程中遇到了小数乘法,小红还没学呢,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爸爸给小红50元钱,让她计划采购一些食品,她去超市看了看:

XX超市部分食品的价目表

面包1.5(元/个)饼干2.25(元/包)火腿肠1.4(元/根)

茶叶蛋0.5(元/个)榨菜0.3(元/袋)纯净水0.9(元/瓶)

冰茶2.5(元/瓶)牛奶1.8(元/盒)苹果4.28(元/千克)

香蕉5.9(元/千克)

师:

小红特别喜欢吃香蕉,她准备买3.8千克香蕉。

拿出25元钱。

你们帮她估算一下,够吗?

并说出理由。

生1:

够。

我是这样估计的。

把5.9元看作6元。

3.8千克看作4千克,用4×6=24(元)。

所以说够了。

生2:

老师,我认为她买了3.8千克香蕉太多了,出门旅游不方便。

(大多数同学也认为买3.8千克香蕉太多了)

师:

你们的意见非常好,确实有点多,那么就请同学们根据小红提供的食品价格表,帮她选一选。

50元应该买些什么食品,买多少?

学生四人一组为小红选购食品,填入表中,并计算所花的钱。

(可以使用计算器)。

甲小组出示购物表(略)

师:

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

我们觉得每样食品都需要,根据小红一家三口人需要的数量,小红爱吃香蕉就多买了些香蕉。

乙小组出示购物表(略)

小组代表:

我们是这样想的。

小红一家三口人出门要吃三顿饭,面包、饼干等要多买一些。

而冰茶、牛奶、苹果不买也可以,能少花钱就少花钱。

师:

看了他们的购物方案,你有什么想法?

生1:

我觉得这两个小组都挺好,挺会精打细算的,能根据需要来买,还省钱。

生2:

觉得这两个小组都挺好,都能根据出门的需要购买,喜欢的就多买一些。

师:

同学们合作的都挺好,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帮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了采购食品的金额。

购买方案各有道理,老师把你们各组的方案交给小红,让她自己去选择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以外,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使学生不再感到笔算的繁琐与枯燥。

从机械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讨论、交流、合作)。

小红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她去长途汽车站问了一下,去沙湖的票价:

单程24.5元/人,儿童半价。

请帮她算一算小红一家来回需要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

你们组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讨论一下哪种方法好?

好在哪里?

学生汇报交流:

生1:

24.5×2+24.5×2=98(元)98+24.5=122.5(元)

生2:

24.5÷2=12.25(元)12.25×2=24.5(元)24.5×4=98(元)24.5+98=122.5(元)

生3:

24.5×5=122.5

问:

哪种方法好?

好在哪里?

答:

第三种好,只用一步就算出来了。

问:

能解释一下吗?

生:

爸爸、妈妈是两个人,来回就需要4张票,小红半价,来回正好是1张成人票价,合起来是5张成人票,所以用5×24.5就可以了。

师:

老师也去过沙湖,沙湖公园很美的,可是在这么美的地方却出现了不美的行为,有的游客顺手把携带的塑料袋扔到地上。

你们知道这种行为有什么危害吗?

生1:

污染环境,让公园变得不美丽了!

生2:

污染土壤。

师:

对。

平均1个垃圾袋,大约会污染0.06平方米的土地,如果一个游客扔1个,公园每天有2000个游客,可能会污染多少土地?

一年呢?

学生计算:

1天可能污染120平方米

1个月120平方米×30天=3600平方米

1年:

12月×3600=43200平方米

365天×120=43800平方米

师:

看了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生1:

不要乱扔塑料袋。

生4:

告诉小红去沙湖玩,不能乱扔塑料袋。

生2:

没想到塑料袋的危害这么大。

生3:

太惊人了,1年只这一个公园的游客就污染了这么大的一片土地。

生5:

应该在公园立牌,警告游客不能乱扔塑料垃圾。

(设计意图:

通过旅行做准备工作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学好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的积极性被真正的激发。

通过解决问题,练习小数乘法,并从活动过程中受到爱护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教育。

(四)课堂作业:

54页第7、8题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节日礼物”和“天安门广场”。

教材提供了一些照片(或画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情境中各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再观察从其他位置拍摄(或看到)同一情境的照片(或画面),判断这些照片(或画面)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或看到)的;或者提供这样的画面,画面中的观察者在观察物体,他所观察的对象处在另一个物体的上面(或后面),通过观察这个画面,来判断画面中观察者从高低(或远近)不同的观察位置,他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所对应的范围。

选择以上的学习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需要提及的是,“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是过去小学数学课程所欠缺的。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会碰到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教师不重视。

认为小学数学主要解决好计算和应用问题,图形部分的重点是长度、周长、面积、体积等,观察物体的内容“不像数学”,可教可不教。

有这种想法的教师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改变认识。

实际上“空间观念”“空间推理”“空间想像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数学后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不会教。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观察物体,主要是观察照片或画面中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想象或合情推理,来判断这些照片或画面的拍摄位置或观察位置;或者判断图中的观察对象在同一图中观察者视觉中的范围。

照片或画面是用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

观察照片或画面是对现实空间的间接观察,它与直接观察现实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后者获得的是直接的空间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前者不仅必须以生活经验为认知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象、合情推理等思维,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

所以,本单元选择的学习任务,都以照片或画面来呈现,就是要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想象、推理、判断等数学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空间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

2.在重视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由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需要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所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观察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

如,让学生将在旅游中沿途拍摄的一组照片,按时间先后编出它们的顺序。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没有这种经历,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

教材为此提出的策略是:

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然后再来解决从画面间接观察物体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教材设计上,一方面运用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来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又创设了对学生现有水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实质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辨别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或形状。

2.在观察、想象、推理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与难点:

观察物体有两种,一是对实物的直接观察,二是通过二维的图片间接观察图片中三维的物体。

间接观察需要更强的空间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而发展空间观念,空间推理和想象能力,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目的。

如果学生间接观察有困难,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模拟图片中的情境,进行直接观察、比对,促进他们空间观念的发展。

课时安排:

 

节日礼物

教学目标

1.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人的桌子上放有一个长方体盒子,请你分别蹲着、跪着、站在地面上来观察盒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生1:

我发现蹲着看不到盒子,只看到桌子,跪着能看到盒子的上部,站在地面上能看见盒子的全部和桌子上的其他学习用品。

生2:

我发现从不同的位置看盒子,看到的盒子也不一样。

师:

刚才大家观察都很仔细,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所观察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同桌两人相互说说。

(学生相互交流生活经验。

生1:

有时候我们在不同的楼层上看到外面的景象也不一样。

生2:

我们在书橱上找书时,蹲着能看到第一层的书,站着能看到第二层的书,站到凳子上能看到书橱的上层。

师:

刚才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下面我们来帮贝贝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二)利用经验,解决问题

师:

要过节了,奇奇家的桌子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板书课题:

(节日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课件出示看礼物的顺序)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是这样的:

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哎,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贝贝这样想;

最后,他终于爬上了桌子……那贝贝都看到了什么呢?

下面有四幅图,(课件出示四幅图)请你按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四个画面下的括号里标出

来。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如果自己在选择时遇到了困难,你可以小组交流共同来帮助贝贝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时说明结果和理由,并用一种方法来验证选择是否正确)

师:

谁来把你们的想法汇报给大家?

生1:

第二幅图画下标

,第四幅图画下标

,第三幅图画下标

,第一幅图画下标

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由于站的最低,看到的是桌子的底部和盒子的盖子,所以选择第二幅图画标上

;然后抬起了前腿看,可以看到桌子的中上部分和盒子的上半部分,所以选择第四幅图画标上

;贝贝站到凳子上看,可以看到桌子上面的东西和桌子的上部,所以选择第三幅图画标上

;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桌面上全部的东西,所以选择第一幅图画标上

生2:

四幅图画下面分别是

我们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分别由低到高来看桌子上的东西,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选择第一幅图画标上

,第二幅图画标上

,第三幅图画标上

,第四幅图画标上

生3:

………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亲身经历,自主探索

师:

刚才同学们从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了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也不一样,板书(由低到高)咱们帮贝贝解决了一个问题,我想贝贝肯定会非常感谢大家的!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全班交流。

生1:

我觉得从教室后面看到的黑板小,在讲台上看到的黑板大。

生2:

我发现在教室的最后面能看到黑板的全部和教室前半部分的其他物品;从教室中间能看到黑板和周围的墙;从讲台上只能看到黑板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从远处看到的东西多,从近处看到的东西少。

师:

刚才大家的发现很重要,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大家相互说说。

师:

小明也有这样的经历,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

途中闪烁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

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

)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后汇报想法。

生1:

我认为左边的图是小明在A点看到的,右边的图是小明在B点看到的。

因为左边看到的房子小,说明小明离得远;右边看到的房子大,说明小明离得近。

生2:

我的答案也是这样,我的理由是:

左边这幅图上看到的树多,说明小明离的远;右边这幅图上看到的树少,被房子挡住了很多,说明小明离得近。

生3:

我有补充:

也就是说,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就越少。

师: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棒极了!

大家通过由远到近看物体,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由远到近看物体,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板书(由远到近)(学生边汇报课件边演示A、B两点和景象两侧之间组成的角)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

根据刚才我们的发现,我们再来研究下面的问题,请看大屏幕:

(视频展示)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

谁上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生:

我们先从A点出发,到房子的两侧各画了两条射线,组成了一个角,角的两边外的树木是站在A点看到的,用同样的办法就可以确定B点看到的树的范围了。

(学生边指着自己的答案边说)

(五)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实践作业

通过你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回家后请你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把你看到的、发现的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老师相信你一定说的非常好!

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所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3.通过上述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密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探究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1.听课文,了解观察物体的形状与观察的角度有关。

师: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语文也密不可分,请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录音播放课文《画杨桃》)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他又问道:

“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

”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

听完录音,请说说“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形状,“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生1: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因为从“我”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就是这个样子。

生2: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因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就是不一样。

师:

说的真好,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评析:

听课文,回答问题,把其它学科的适应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了解物体的形状与观察的角度有关,为下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2.举例说明,体会物体的形状与观察的角度有关。

师:

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生1:

比如,我前面的同学,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而老师您看到的是他的正面,他的同桌看到的是他的侧面。

生2:

在飞机上看地面上的高楼只能看出它的上面,不能分辨出它的高矮,而在侧面能看出它的高矮却看不到它上面的样子。

生3:

学习用小正方体搭物体的时候,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生4:

我观看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车头,再看到车身,最后看到车尾。

生5:

我从不同的位置看我们的学校,看到的画面不一样。

从北面看能看到校门、操场教学楼。

从东面看能看到操场、教学楼的东侧面和草坪、从西面看能看到教学楼没挡着的一部分操场、教学楼的西侧面和草坪,从南面看,能看到英语城和操场。

……

师:

大家说的真好,这说明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

现在请小明起立(教室中间的一名学生)大家观察一下小明,跟同桌说说你看到他的哪一面。

(评析:

看似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那里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每种答案都是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观察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取性。

3.实践应用

(1)师: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观察实际景物的体会。

现在请打开课本第58页,书上给我们呈现了四幅从不同的位置拍摄的“天安门广场”的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四张照片分别从几号位置拍摄的。

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

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请同学们翻到第59页“试一试”,先把题目意思看明白,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旁边的同学商量一下;然后独立辨认,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用实物模拟(可用课本代替房顶,橡皮代替石凳,剪张纸代替树冠。

观察后验证自己的想像。

再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1:

第一个问题我们组是这样讨论的:

第一幅图是站在正面(3)号位置观察到的。

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石凳、大树和小路;

第二幅图是站在右侧

(1)号位置观察到的,看到的是房屋的一角,大树被房屋挡住了一部分,石凳在小路的后面,只能看到石凳的侧面;

第三幅图是从左侧(4)号位置观察到的,先看到的是大树,房屋被大树挡住了大部分,小路在大树的后面;

第四幅图是站在后面

(2)号位置观察到的,看到房屋的后面和大树,小路被它们挡住了大部分,能看到石凳。

生2:

第二个问题我们组是这样讨论的:

第一幅图是从房子的东面看到的,只看到房子的一侧,大树被放在挡住了一部分,能看到小路和石凳;

第二幅图是从房子南面看到的,正好是房子、大树、石凳的正面,小路在石凳、大树的右侧。

(评析:

部分小组在遇到有争议的时候能利用实物模拟,很直观,在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探究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1.想象

师: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一个地方参观或者旅游,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有没有顺序?

(学生闭眼想象)

生1:

有,应该是按照游览顺序拍摄。

生2:

有,也许是去的时候拍,也许选择好了回来的时候拍。

生3:

拍摄照片就是有顺序,我爸爸就是拍照片的,有时候景物较大,照像机拍不过来的时候,我爸爸就按顺序拍一组画面,再按顺序把照片剪接起来。

……

2.验证学生想象(提供照片想象观察对象的顺序)

是按拍摄时间顺序的出示几张照片(课件出示连续性比较强的)使学生体会到拍摄照片是有时间顺序的。

3.再想想拍摄场景的顺序。

4.做59页练习题。

小明在一次乘船游览中,从船上连续拍摄到岸边景物的一组照片,下面四幅照片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先让根据想象填一填,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物品代替岸上的建筑物摆一摆,并从A点出发,看一看在“河”上航行时所看到的三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不是与自己填写的一致。

(评析:

这一环节关注学生空间想象及独立思考的过程,按照先想象、再验证、再想想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所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有什么新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作了全面、合理的评价,布置实践活动的作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真正为生活服务。

《新建小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能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一)、课前活动

教师布置学生去观察路口开过来的汽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美丽的万宝小区的一处景物,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照下来或画下来,也可以录下来。

(评析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观察,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为课堂学习搜集信息,加强数学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让学生看书上58页的图,让有兴趣的学生实际动手制作实物模型。

(如用橡皮泥捏或用硬纸等材料制作,家长也可以帮助制作。

(评析让学生动手试着制作实物模型,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极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观察了我们美丽的万宝小区的一处景物,还有让同学们观察开来的汽车,把看到的用照相机拍下来,或者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录下来,现在把你的观察的成果举起来给老师看一看!

师:

原来大家都成了小摄影师、小美术家、小摄像师了呀!

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