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5609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5宋元时期解析版

宋元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民族政权林立的分裂状态又逐步走向统一,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标志地方行政管理管理制度走向成熟。

尽管战争一度频繁发生,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苏湖熟,天下足”,标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表现】

(1)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五代十国就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元代建立后,创立了全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制度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

(2)经济上: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在唐末坊市界限开始打破的基础上,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纸币交子的出现“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元朝的黄道婆是著名的棉纺织专家;景德镇成为瓷都。

外贸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3)思想文化上:

儒家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发展为新儒学——理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里程碑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但仍以雕版印刷为主)、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的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军事上广泛运用,指南针用于航海。

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重点识记】

1.政治上:

北宋初年全面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转运使和通判;王安石变法可适当了解。

元朝的中书省制、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土司制度。

2.经济上:

坊市界限完全打破;瓦子;交子;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青花瓷产生。

3.思想文化:

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

郭守敬和《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和元曲;文人画与风俗画;元杂剧。

【真题再现】

1.(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答案】B

【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

3.(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

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6.(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7.(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8.(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9.(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

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10.(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实战演练】

1.(2019·湖南株洲一模)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

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

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

宋太祖的这些举动(  )

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

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

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

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

【答案】B

【解析】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故D项错误。

2.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这说明当时的庄园(  )

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

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

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9·四川成都二模)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答案】D

【解析】两宋时期出现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的局面,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的只是南宋,不是两宋立国态势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汉唐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经济重心已在南方,故D项正确。

4.(2019·广西百校联考)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作“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宋代蹴鞠增加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官方支持促进文化发展

D.不见容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蹴鞠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引起人们的喜爱,而不是强调蹴鞠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官方支持文化事业,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民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强调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故D项错误。

5.(2019·广东肇庆一模)《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是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道”兴盛于孔孟,到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没有涉及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如图为宋代政府翻刻本的《九章算术》(章节部分),其中注有“魏刘徽(数学家)注,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等内容。

这表明(  )

A.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

B.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印刷术进步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数学进步

D.古代数学日益重视推导与证明

【答案】A

【解析】 根据“宋代政府翻刻本”“奉敕注释”等信息可知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故A项正确;印刷术的进步与数学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翻刻《九章算术》的部分内容,未涉及数学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注释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推导与证明,故D项错误。

7.(2019·安徽合肥二模)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

这表明宋代(  )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8.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4%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答案】D

【解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政府中为官。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选D项。

A项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影响因素,排除;材料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社会主流地位,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

9.(2019·南京六校联考)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称赞其效率较高:

“日灌田二十亩。

”这一工具应指(  )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日灌田二十亩”可知描述的是依靠人力驱动的水利灌溉工具翻车,故选B项。

A项为冶铁鼓风工具水排;C项为高转筒车,D项为筒车,筒车是依赖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2019·泰州、宜兴联考)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

这表明(  )

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说明宋代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使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故选C项;对新兴行业管理宽松,说明政府对部分经济的控制放松,而不是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政府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并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专制统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新兴行业发展的情况和作用,所以不能得出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排除D项。

11.(2019·南京四校联考)宋人陈亮在《四弊》中论述说: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可以得出材料的观点为突出农业和商业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选D项。

12.(2019·徐州期中)《梦粱录》中记载:

“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

”这表明宋代(  )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店铺悬挂字画和演奏音乐是为了“勾引观者,留连食客”,注重宣传效应,而不是社会时尚,不属于市民的娱乐活动,故排除A、C两项,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故排除D项。

13.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些做法(  )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过程,故B项正确。

理学并不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排除A项。

题干未体现对儒道思想影响扩大的作用,排除C项。

题干现象有利于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排除D项。

14.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选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5.(2019·如东考前模拟)如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行云流水,飘逸易识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D.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故A项符合题意;字体方正,规范标准为楷书特点,排除B项;随意挥洒,任情纵性为草书特点,排除C项;笔画圆匀,庄严厚重为小篆特点,排除D项。

16.(2019·南通调研)据《新编中国史》记载,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其时“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纸墨装潢精美,备受后人珍视。

这一记载可以表明(  )

A.活字印刷技术精湛B.雕版印刷盛行于宋朝

C.造纸技术得以改进D.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等信息说明宋代雕版印刷成为图书生产的主流,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2019·东台月考)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自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有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排除D项。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所以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现象,故选B项。

18.(2019·如皋二调)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从七品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

材料表明元朝时(  )

A.恢复了九品中正制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行省长官形同虚设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从七品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必须由中央的吏部拟注,中书省审核,由此可见地方的选官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行省长官的地位,只涉及地方在选官方面的权力受限,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且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方面,故D项错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释:

①、②:

为店铺幌子,各书:

“孙羊店”“正店”;③:

灯笼

如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2分)

【答案】细节:

店铺临街而建。

历史现象:

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概述:

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宋代改变唐代的市坊分离的局面,打破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评价:

商业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市坊分离的城市布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