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5489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docx

城南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地理(必修3)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简要程序是

A.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3.年降水量200mm线是

A.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B.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分界线

C.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D.湿润和干旱地区分界线

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

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B.苔原

C.硬叶林D.针叶林

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

8.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

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D.减少污水排放量

10.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D.为商业网点选址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13—14题:

1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1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

下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6题:

 

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

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17.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

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廉价劳动力D.高技术的研发人才

18.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9.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

21.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高温多雨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22.以下工业中,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生物制药工业 D.化学工业

23.该种产业部门的迁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是

A.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

C.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资源丰富的优势

D.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24.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

该企业设想:

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25—27题:

25.该厂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  B.电子产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药品

26.该工厂布局首先考虑靠近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枢纽 D.铁路枢纽

27.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A.城市化  B.全球化  C.本地化  D.工业化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28—30题:

Ⅱ阶段

Ⅰ阶段

28.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B.汽车产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

29.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D.资金密集型工业

30.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B.技术C.交通运输D.原料

读图,回答31---34题。

 

31.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水源B.地形C.光照D.土壤

32.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 B.海陆位置C.地形D.土壤

33.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太阳能、水能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D.水能、天然气

34.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5.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A.

B.

C.

D.

二、综合题(30分)

36、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

天然气

优点

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缺点

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资料:

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

西气东输工程是从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如图所示)。

新疆的天然气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天然气得不到充分利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很大(以煤炭为主)。

长期以来这里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主要从外区调入。

 

(1)试从调出、调入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增加就业机会B.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C.改善生态环境D.减少财政收入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和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37.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资料一: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二:

表1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1957年

2005年

煤矿(座)

140

7

钢铁厂(个)

26

4

煤矿工人(万人)

47

4

钢铁工人(万人)

30

约5

资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

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

(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图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1)甲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CDBAC6-10ADBCD11-15CABAD16-20BADDB

21-25AADAB26-30BCAAA31-35CCACC

36.

(1)天然气分布不均(或者天然气分布西多动少);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快、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小(或者调整能源结构)(3分)

(2)AB(2分)

(3)环境质量改善生态良性发展(2分)

(4)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在工程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分)

37.

(1)自然环境:

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会环境:

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每点1分,共2分)

(2)趋势:

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1分)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1分)

原因:

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

(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3)环境恶化、政策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科技进步(任答其中3点,每点1分)

38.

(1)甲地: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2分) 热量不足(1分) 

乙地:

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分) 水资源不足(1分) 

丙地:

光热水充足(1分) 旱涝灾害频繁(1分)

(2)地形破碎、河网密布,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1分) 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

农业结构调整(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