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5217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x

医院感染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针对相关问题作简明扼要的回答。

1.医疗垃圾

指在诊断、医治、预防和卫生处置进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患者生活进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弃物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2.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取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取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暗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取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3.保护性隔离

为避免医院内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和病房环境中各类致病性微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而采取的隔离办法。

4.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不是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不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需采取防护办法。

其大体特点为:

(1)既要避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避免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避免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避免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按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办法,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5.层流干净手术室

采用层流空气净化方式的手术室。

即空气通太高效过滤器,呈流线状流入室内,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

室内产生的尘粒或微生物不会向周围扩散,随气流方向被排出房间。

6.医院污物

指在诊断、医治、卫生处置进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患者生活进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弃物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7.医院感染监测

是指长期、系统、持续地观察、搜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必然人群中的发生、散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包括

(1)综合性监测:

是指对全院住院病人进行综合性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

(2)目标性监测:

是指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ICU病人的监测、外科术后病人的监测、新生儿的监测、抗感染药物耐药性监测等。

8.消毒:

是指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进程。

9.灭菌:

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进程。

10.灭菌法:

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式。

1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这种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二、问答题:

针对相关问题作简明扼要的回答。

1.何谓保护性隔离?

是指为避免医院内高度易感患者受到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及环境中各类致病性微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办法。

2.医院感染的感染链包括哪些部份?

医院感染的感染链由3部份组成,别离为感染源、感染传播途径和易感者。

3.简述医疗垃圾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医疗垃圾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传播艾滋病,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胃肠道、呼吸道感染,造成血流感染、皮肤感染,乃至造成放射性损害或中毒。

4.试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

①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如外科手术、各类穿刺、各类插(留置)导管、气管切开等;②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器官移植、人工装置(人工瓣膜、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③损伤免疫功能的各类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药、放射医治等的普遍利用,如抗肿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60Co医治等;④基础疾病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炎、艾滋病、恶性肿瘤等;⑤利用能引发正常微生态失衡的抗菌药物,破坏机体正常微生态屏障;⑥其他原因,如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缺点、医疗场所过于简陋等。

5.试述标准预防及其大体特点。

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不是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不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需采取防护办法。

其大体特点为:

①既要避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避免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避免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避免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③按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办法,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6.何谓高度危险物品?

指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7.请写出六步洗手法的六步。

六步洗手法的六步别离是掌心对掌心搓擦,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擦,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擦,两手互握互搓指背,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指尖在掌心搓擦。

8.医疗废弃物可能对哪些人群造成危害?

医疗废弃物可能对医师和护士、患者、医院后勤支持人员、废弃物搜集处置人员、一般公众造成危害。

9.试述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hospitalinfection,hospitalac-quiredinfecri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取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取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人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暗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取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10.控制医院感染的办法有哪些?

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办法包括医院感染监测,即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散发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流行的报告与控制,消毒灭菌与隔离,消毒药械的管理。

一次性利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医院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如门诊、急诊,病房,医治室,注射室、换药室和处置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室,ICU,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给室,口腔科,输血科,内镜室,导管室,查验科和营养室及洗衣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污物的管理等。

11.医院感染病原学具有哪些特点?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细菌是最多见的病原体,细菌的种类和散布因感染类型、医院类别、患者具体情况和医治办法不同而不同。

②目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肠杆菌和非发酵菌。

这些细菌常有耐药性。

③最近几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利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正在增加。

④厌氧菌等机体正常菌群常引发内源性感染,真菌感染正在增加。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的来源:

①内源性感染的细菌来自于病人自身储菌库,如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等。

②外源性感染常来自于其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陪护人员、医院环境及未完全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和输液输血等。

12.细菌培育阳性后,如何辨别是病原菌仍是污染菌?

多次培育为同一细菌,细菌定量培育达到诊断标准,细菌毒力实验(如表皮葡萄球菌粘质实验)阳性,宿主血清凝集实验效价达1:

40以上,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均提示为病原菌。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对分离的病原体进行噬菌体、细菌素、DNA分析等方式进行鉴定。

13.分析临床常见病原学检查结果时应注意什么?

(1)在各类实验诊断方式中,临床标本分离和培育的阳性结果最具有诊断价值,在分离到病原体时应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但需考虑由于初期利用抗感染药物、标本收集或运输不妥、培育条件的限制、L菌及厌氧菌或苛氧菌感染等原因,可出现一般病原体检查阴性的假阴性结果。

(2)病原体的抗原成份检测有助于初期诊断感染性疾病,阳性结果提示某种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存在,但分析此类结果时要考虑不同病原体的一路抗原所致的交叉反映,必需设立严格的对如实验才能按照阳性结果正确判断。

(3)核酸检测已成为现代感染性疾病初期诊断的快速方式,但要考虑PCR方式由于其高度敏感性,实验影响因素多,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4)血清学检查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感染性疾病检测方式,用已知抗原检测血清中是不是存在特异性抗体,以出现IgM抗体或高效价IgG抗体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增加为阳性判断结果,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可做出现症感染的结论。

特异性性IgM抗体阳性具有初期诊断意义,并可区分原发性感染或复发性感染,并需排除类风湿因子的干抗。

(5)分析临床常见病原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资料和标本收集时间、病原体分离方式、是不是利用抗感染医治药物等因素。

14.试述微生态失调的生态学分类。

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的组合转变成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生态学将微生态失调分为四类。

第一类,菌群失调;指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或定性的异样转变,主如果量的转变,分为一度(可逆性)、二度、(表现为慢性病如慢性肠炎等)、三度(表现为急性疾病状态如二重感染、菌交替症)失调。

第二类,定位转移(或易位)分为横向转移(正常菌群由原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至上呼吸道)和纵向转移,后者是指皮肤或粘膜上的细菌层次发生转变,上。

(表)层的细菌转向深层,乃至进入粘膜基层引发疾病。

第三类,血行感染;可出此刻定位转移之前或定位转移以后,为易位菌传播的一种形式,分为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第四类,易位病灶,形成转移性病灶,如肝脓疡、脑脓疡等,常与脓毒败血症前后或同时发生。

15.试述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各级各类医院必需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科)、门诊部、护理部、临床相关科室、查验科、药剂科、消毒供给室、手术室、预防保健科、设备科、后勤等科室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等组成,在院长或业务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按照《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3)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4)成立会议制度,按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16.如何避免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医院感染?

正确答案:

(1)保护肌体屏障作用:

保护肌体皮肤和粘膜的完整性,避免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肌体。

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

(2)避免扰乱宿主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彼此之间存在拮抗作用,正常菌群的彼此作用可以避免病原菌在皮肤粘膜上的定植和感染,如鼻腔鼻粘膜正常菌群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口腔菌群能抵抗链球菌定植,肠道菌群能抵抗肠道致病菌的定植。

抗菌药物可扰乱正常菌群组成,尤其是广谱、作用强的抗菌药物和对厌氧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可致使人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失调。

(3)踊跃医治潜在性感染,凡接受细胞毒药物或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均应全面检查有无感染病灶,如龋齿、鼻旁窦炎、无症状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肛裂等。

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肺炎链球菌、粪类圆线虫、溶组织阿米巴等病原体的带菌状态,有无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弓形虫等潜在性感染。

有以上情况者,在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肝脏移植、肾移植前,进行有效医治。

(4)采取保护性隔离办法,切断感染途径。

病人可隔离在单独的病室或层流干净病室中。

不仅要控制空气源感染,还必需注意接触隔离和食源性感染。

(5)采用选择性脱污染办法,减少内源性感染。

常采用选择性脱污染,如对肠道进行选择性脱污染只消除或抑制肠道内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尽可能减少对病原体定植有抑制作用的厌氧菌的影响。

在选择脱污染的药物时,应考虑其抗菌谱及对厌氧菌的作用,脱污染效果、适应证、药动学特性、耐药性、不良反映,尤其是与细胞毒药物合历时的毒性等因素。

17.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肝粘膜屏障,如外科手术、各类穿刺、各类插(留置)导管、气管切开等。

(2)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器官移植、人工装置(人工瓣腊、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

(3)损伤免疫功能的各类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放射医治等的普遍利用。

如抗肿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环胞素A,钴60医治等。

(4)基础疾病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肝硬变、慢性肾炎、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5)利用能引发正常微生态失衡的抗菌药物,破坏机体正常微生态屏障。

(6)其他原因,如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缺点、医疗场所过于简陋等。

18.试述医院感染诊断原则。

诊断医院感染主要依据卫生部公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肯定为取得性医院感染:

(1)有明确暗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计算起,超过其常规暗藏期而发生的感染。

(2)没有明确暗藏期的感染,发生在人院48小时以后者。

(3)病人发生的感染是上次住院期间取得的。

(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又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症的迁移病灶)。

(5)在已知病原体的原有感染部位又分离到新的病原体(除外污染菌、复数菌或混合感染),属另一次医院感染。

(6)新生儿经产道取得的感染。

(7)住院中由于医治办法而激洛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症者。

(2)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

(3)婴儿经胎盘取得的感染,如CMV,弓形虫发生在诞生后48小时之内者。

19.《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各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有哪些规定?

各级各类医院按照本院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

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医院感染管理科。

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应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10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医院≮5人(≥5人)。

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3人(≥3人)。

300~500床位的医院≮2人(≥2人)。

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1人(≥1人)。

基层医疗机构必需指定专人兼职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

是具有必然管理职能的业务科室,协调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和监督;专职人员必需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单位的培训,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职位培训证书》;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他们享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样待遇。

20.《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各级医院医院感染率控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医院级别      医院感染发病率 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床位以下医院       <7%      <1%

100~500床位医院       <8%       <%

500床位以上医院       <10%       <%

21.关于消毒灭菌的一些大体概念。

正确答案

(1)医院消毒(disinfectioninhospital):

指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进程。

消毒包括疫源地消毒(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随时消毒(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完全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例如医院的医疗器械灭菌,诊疗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和一般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进行的消毒等)。

消毒合格(disinfee-tiongualifled)是指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令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2)灭菌(sterilization):

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进程。

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后物品必需是完全无菌的。

但是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困难的,因此规定,灭菌进程必需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6,即若对100万件物品进行灭菌处置,灭菌后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灭菌物品中仍有活的微生物,即灭菌保证水平为10^4。

媒介物(vectOrs):

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无菌查验(sterilitytest):

查验灭菌后的物品中是不是存在活的微生物的一种实验方式。

(3)消毒作用水平:

指消毒、灭菌方式杀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的大小。

可分为下述四类:

①灭菌方式:

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式。

属于此类的有:

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式和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乙型丙内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剂。

②高效消毒方式:

可以杀灭一切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式。

这种消毒剂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衍体(包括结核杆菌和致病性芽孢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必然的杀灭作用。

属于此类的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有:

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

③中效消毒方式:

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之外的各类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式,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洗必泰碘等)、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④低效消毒方式:

只能杀灭细菌繁衍体、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散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低效消毒剂有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双胍尖消毒剂如氯己啶、中草药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

22.试述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处置方式。

依照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其分为如下3类并采取相应办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这种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凡是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需选用灭菌法(灭菌剂或灭菌器)灭菌,灭菌方式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中度危险性物品:

这种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口罩、便器、餐具、茶具等。

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

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非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需达到高效消毒,需采用高效消毒方式消毒,而另一些则要求低一些,例如便器、卫生洁具等用中效消毒方式即可。

(3)低度危险性物品:

虽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况下无害。

只有当受到必然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

这种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

例如,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话和卫作环境中的物品。

例如:

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等)等。

凡低度危险性品,一般可用低效消毒方式,或只进行一般的清洁处置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特殊的消毒要求。

例如,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时;必需针对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式。

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a.地面应湿式打扫,维持清洁:

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以含氯消毒剂拖洗。

b.拖洗工具利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23.内镜消毒与灭菌大体原则

(1)按照内镜在人体利用部位的不同,别离采用消毒或灭菌方式:

下列内镜及其附件需灭菌:

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等进入人体无菌部位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的内镜,和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

下列内镜及其附件需消毒:

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

(2)利用过的内镜原则上应先消毒后清洗,最后在利用前按照内镜类型要求再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置。

在用液体浸泡法消毒内镜的同时,应对所有的通道用清洁剂、消毒剂与水进行冲洗。

(3)被结核杆菌、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利用过的内镜,必需进行特殊的消毒和灭菌处置。

经化学消毒剂处置的内镜,在利用前必需用无菌水进行冲洗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4)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设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

维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置。

②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需通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内镜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利用中消毒剂韵监测、记录和保留,个人防护办法等。

③用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即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内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镜应沥干水分后再进行消毒。

内镜去污、清洗对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十分重要。

④内镜的消毒须利用高效消毒剂,如2%戊二醛消毒浸泡,2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

内镜、活检钳的灭菌用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或2%戊二醛浸泡:

10小时灭菌。

⑤HBsAg阳性病人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

再常规清洗消毒,2%戊二醛浸泡至少45分钟。

⑥消毒后的内镜,贮存前先干燥处置,再悬挂保留于无菌柜内。

⑦操作和清洗内镜时应穿防渗透工作外衣,戴橡胶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防护镜和面罩,工作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

⑧每日监测利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留,低于有效浓度当即改换。

(5)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试行)》执行。

24.我国医疗用品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需无菌。

(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4)利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留液卫生标准,利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无菌器械保留液必需无菌。

医院应每一个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或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给室无菌区、医治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25.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必需遵守哪些消毒灭菌原则?

正确答案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需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需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完全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申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完全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查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置。

(3)按照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清毒灭菌。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类穿刺针:

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青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类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式,不能用物理方式消毒的方能选化学方式。

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按照不同情况别离选择灭菌、高效、低效消毒剂。

利用化学消毒剂必需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利用方式、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按期监测。

改换灭菌剂时,必需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灭菌处置。

26.如何做好导蕾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