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5130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docx

孙位秋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细胞代谢

孙位秋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类:

细胞代谢

知识点1:

1、酶的概念: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①②③

理解:

①一般来说,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酶。

(但也有例外,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合成场所:

活细胞内核糖体或细胞核(真核细胞)

合成原料: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作用场所:

胞内、胞外和体外(胞内酶和胞外酶)

②酶的功能:

唯一功能:

催化作用(酶是生物催化剂或有机催化剂)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需理解)

▲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有异同:

相同点:

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常数,不能重新启动新的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不同点: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③化学本质:

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1:

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看是否出现紫色反应;证明某种酶是RNA,常用吡罗红染液,看是否出现红色。

▲2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其他证据:

I、酶经酸碱水解后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II、酶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凡是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使酶变性失活

III、酶和蛋白质一样,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的胶体性质

IV、酶也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化学呈色反应,酶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也可变性沉淀。

▲3、证明酶是RNA的其他证据:

将某种酶用核糖核酸酶处理,根据酶液是否被水解予以判断。

2、酶的催化特性(作用特点):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少数酶可以起很强的作用。

▲1:

表示酶具有高效性的曲线:

平衡点加酶加无机催化剂

未加酶

 

t

▲2:

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实验:

(必修1P78)

►: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可以改进实验)

(2)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

推论:

酶种类的多样性(根本原因:

基因不同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

 

▲3:

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V

酶A

未加酶

 

反应物浓度

▲4:

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实验: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的专一性。

注意:

①自变量:

不同底物(相同酶)或不同酶(相同底物)

②酶不同,控制的温度不尽相同

③注意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3)酶需要温和的条件:

高温、强酸、强碱、紫外线、重金属盐都会使酶失去活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浓度:

在底物足够多,其他条件不变且适宜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V

 

酶浓度

(2)底物浓度:

(酶量一定)

不再增加的原因:

受酶量一定和酶活性的限制

V

 

底物浓度

▲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和酶的接触而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并不影响酶活性。

(3)温度:

酶活性(V)

注意:

①酶的最适温度:

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A')

A②BD>CD高温和低温对酶活性影响不同

BDC③描述: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的

O.A'活性增强,超过该范围,酶活性减弱。

最适温度温度④不同酶最适温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动物

体内酶:

35~40摄氏度,植物体内酶:

40~50摄氏度,细菌和真菌体内酶差别较大,有的高

达70摄氏度。

(4)PH:

酶活性(V)注意:

①酶的最适PH:

酶活性最大时的PH

▲:

不同酶的最适PH往往不同,但酶的最适

APH一般都接近中性,只有少数例外,如:

BDC胃蛋白酶:

1.5~2.2,胰蛋白酶:

8~9,植

物体内酶的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最适PHPH

②BD=CD说明PH偏高和偏低对酶活性影响相同

③描述:

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作用都将减弱。

4、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资料P77→实验专项探究)

知识点2:

ATP

1、ATP的结构简式:

A-P~P~P(三磷酸腺苷)

其中A代表腺苷(即腺嘌呤核糖核苷=腺嘌呤+核糖)

►“A”在不同物质中的意义不同。

T表示3个,P表示磷酸基团(Pi)

“~”表示高能磷酸键含较多能量

“–”表示普通磷酸键含较少能量

▲高能磷酸化合物:

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千焦⁄mol以上的磷酸化合物,如ATP、

磷酸肌酸等。

(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千焦⁄mol)

2、ATP的功能和来源:

(1)功能: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

①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ATP

②各种细胞都是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③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

(2)来源:

(不同生物体内合成ATP的能量来源和场所不同)

植物:

光合作用(光反应)呼吸作用

动物:

呼吸作用磷酸肌酸

细菌、真菌:

呼吸作用

光合细菌、蓝藻: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3、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ATP水解时需水参加,ATP合成时会产生水)

水解酶

(1)转化式:

ATPADP+Pi+能量

合成酶

▲:

①ATP、ADP、AMP:

ATP简式:

A-P~P~P;ADP简式:

A-P~P二磷酸腺苷;

AMP简式:

A-P一磷酸腺苷(又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分之一)

②细胞内ATP含量较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所以,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在动态平衡中。

(2)转化特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

(但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原因:

①酶:

ATP合成:

ATP合成酶

ATP水解:

ATP水解酶

②能量:

来源:

ATP合成:

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你(呼吸作用)

ATP水解:

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去路:

ATP合成:

储存在形成的高能磷酸键中

ATP水解: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③场所:

ATP合成: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ATP水解: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

ATP产生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解读:

ATP产生量注意:

A点:

表示无氧呼吸产能,合成ATP

AB段:

表示随氧气供应量增多,有氧

BC呼吸明显加强,ATP合成增多

ABC段:

表示氧气供给量超过一定范围

ATP产生量不再增加,因为有

0氧气供给量氧呼吸产生ATP过程还受其他条件限制,如酶、有机物、ADP、磷酸等。

知识点3: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

(必修1P91)

1、原理分析:

(1)基本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酵母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检测原理:

1二氧化碳:

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

2酒精: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浓硫酸)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具体做法:

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克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并轻轻振荡,使之混合均匀。

2、装置分析:

(1)两组装置并比较:

(必修1P92)

(2)注意:

①有氧呼吸装置中有三个锥形瓶,中间一个是酵母菌培养液,左边是10﹪的NaOH溶液(作用:

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所致。

),左边锥形瓶还应连通空气,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作用:

保证氧气的供应)

②无氧呼吸装置中盛有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作用:

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知识点4:

细胞的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反应式:

(1)有氧呼吸过程及反应式:

细胞质基质酶

Ⅰ:

C6 H12O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线粒体基质酶

Ⅱ:

2丙酮酸+6H2O2O【H】+6CO2+少量能量(2ATP)

线粒体内膜酶

Ⅲ:

24【H】+6O12H2O+大量能量(34ATP)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酶

总反应式:

C6 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38ATP)

▲: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放出2870千焦能量,其中1161千焦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能量(1709千焦)则以热能形式散失。

▲:

有氧呼吸与燃烧相比,它是在温和下进行的,且有机物中能量是逐步释放。

(2)无氧呼吸过程及反应式:

Ⅰ:

(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形成2ATP

Ⅱ:

据反应的酶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细胞质基质酶12酒精(2C2H5OH)﹢2CO2﹢能量(不形成ATP)

酒精式无氧呼吸主要发生在高等植物中

2丙酮酸﹢4【H】

细胞质基质酶22乳酸(2C3H6O3)﹢能量(不形成ATP)

乳酸式无氧呼吸主要发生在高等动物中

▲:

无氧呼吸在微生物中也叫发酵,例如:

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

在高等植物某些器官也能进行乳酸式无氧呼吸,例如: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

总反应式:

2酒精﹢2CO2﹢少量能量(2ATP)

酒精式无氧呼吸酶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2乳酸+少量能量(2ATP)

乳酸式无氧呼吸酶细胞质基质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条件

需氧气,酶,适宜温度

不需氧气,酶,适宜温度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能量

释放大量能量(38ATP)

释放少量能量(2ATP)

特点

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能量完全释放(2870千焦)

有机物未彻底分解,能量未完全释放(乳酸:

196.65千焦〈2ATP〉,酒精:

225.94千焦〈2ATP〉

相同点

①实质:

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

②Ⅰ阶段完全相同

 

▲:

细胞呼吸方式的快速确认:

气体变化特点

判断方法

实例

无CO2

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

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马铃薯块茎

不消耗氧气,但产生CO2

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可增大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CO2释放量等于O2的消耗量

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化,但若二氧化碳被吸收,可引起气体体积减小

种子细胞的有氧呼吸

CO2释放量大于O2消耗量

CO2速率/O2速率﹦4/3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相等

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细胞呼吸

CO2速率/O2速率﹥4/3

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有氧呼吸

CO2速率/O2速率﹤4/3

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小于有氧呼吸

知识点4: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1、内因:

不同种类植物的呼吸速率不同。

一般旱生植物生长缓慢,呼吸速率比水生植物低;阴生植物所处的光照强度较弱,呼吸也较弱,呼吸速率比阳生植物低。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也不同,一般在幼苗期、开花期等生长旺盛期,呼吸速率增高。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也不同,一般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高,幼嫩组织器官比衰老组织器官高。

2、外因:

(1)温度:

呼吸速率注意: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一般呼吸

作用最适温度为25~35摄氏度

②应用:

低温贮存蔬菜、水果(4摄氏度),大棚蔬菜

夜间适当降温,都是为了降低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

温度

(2)氧气(浓度):

二氧化碳释放注意:

①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②氧气浓度为5﹪时,二氧化碳释放总量

呼吸总强度最低,呼吸总强度最低;氧气浓度为10

﹪以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

0510③应用:

可降低氧气浓度抑制呼吸(5

氧气浓度(﹪)﹪),可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

 

▲补充:

ATP产生速率与氧气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ATP产生速率图析:

A点:

无氧呼吸供能产生ATP

BCAB段:

随氧气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增加,ATP

A产生速率加快

BC段:

表示氧气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

0氧气供给量量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

ADP、磷酸等。

(3)二氧化碳(浓度)

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实验证明,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

例如:

水果放在密封地窖中,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地窖中影响水果代谢的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4)水含量:

呼吸强度应用:

将种子晒干,以减弱呼吸消耗,有利于贮藏。

 

0含水量

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创可贴”、破伤风:

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

(氧气)

(2)有氧运动(慢跑等):

防止乳酸过多使肌肉酸胀无力。

(氧气)

(3)酵母菌酿酒:

先通气后密封。

(氧气)

(4)食醋(醋酸杆菌)和味精(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

都需要有氧环境。

(5)作物松土:

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降低酒精对细胞的毒害作用。

(6)种子贮藏;果实、蔬菜保鲜:

种子与蔬菜、水果都应在低温(4摄氏度)、低氧情况下保存;所不同的是种子还应保持干燥,而蔬菜、水果则应保持一定湿度。

(7)大棚蔬菜进行温度控制,阴天和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小有机物消耗。

知识点5:

叶绿体色素(实验)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1、叶绿体色素(实验):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分析:

(必修1P97)

注意:

①理解实验原理:

a、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色素相互分离。

②知道方法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化学试剂的使用:

a、注意事项:

▲1:

选材:

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2:

提取色素:

研磨要迅速、充分,且加入的各物质的量要成比例,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和使色素浓度适宜。

▲3:

画滤液细线:

用力要均匀,快慢要适中。

滤液细线要细、直,且干燥后重复画一两次,使滤液细线既有较多的色素,又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

▲4:

色素分离:

滤液细线不要触及层析液,否则滤液细线上的色素分子将溶解到层析液中,在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b、相关化学试剂的使用:

▲1:

无水乙醇:

提取色素▲2:

层析液:

分离色素

▲3:

二氧化硅:

研磨充分▲4:

碳酸钙:

防止研磨中叶绿素被破坏

③色素带的分布及类别:

(色素带的宽度、位置、距离)

④色素提取液呈淡黄绿色的原因分析:

a、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有一部分色素分子被液泡内释放的酸破坏。

b、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

c、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

(2)叶绿体色素种类和吸收光谱:

①叶叶绿素a:

蓝绿色

绿(C55H72O5N4Mg)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体叶绿素(约3/4叶绿素b:

黄绿色(有两个吸收高峰)

色(C55H70O6N4Mg)

类胡萝卜素:

橙黄色

(C40H56)主要吸收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约1/4)叶黄素:

黄色(有一个吸收高峰,对叶绿素有

(C40H56O2)保护作用)

②连续光谱和吸收光谱:

连续光谱:

可见光→三棱镜→红、橙、黄、绿、青、蓝、紫光带

吸收光谱:

可见光(白光)→色素溶液(如叶绿素溶液)→三棱镜→红光和蓝紫光区出现强暗带,绿光区几乎不变(说明绿光吸收最少)。

▲叶绿体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例5、某同学从杨树叶片中提取并分离得到4种色素样品,经测定得到下列吸收光谱图,其

中属于叶绿素b的是()

(3)荧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此现象为荧光现象。

原因:

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则透射最多;对红光吸收最多,则反射多。

▲注意:

绿叶、黄叶、红叶(含色素的细胞器有质体〈有色体和叶绿体〉和液泡)

①绿叶: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4:

1(从光学分析,叶绿体色素吸收绿光最少,绿光又透不出去,则大部分被反射)

②黄叶:

因低温、紫外光强等因素,叶片衰老,叶绿素被破坏,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

③红叶:

秋天降温,植物为适应寒冷气候,体内积累较多的可溶性糖,形成了较多的花青素;同时,秋天叶子内PH由于光合作用减弱而呈酸性,使花青素呈现红色。

(4)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外因:

①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生长都不能合成叶绿素,叶片发黄。

但藻类、蕨类和松柏科植物在

黑暗中可合成少量叶绿素。

②温度:

一般说,叶绿素合成的最低温度是-4℃,低温(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破坏)可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如秋天叶片变黄,早春寒潮过后水稻秧苗变白等。

③必需元素:

N、Mg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不可缺少;铁、镁、铜、锌等可能是叶绿素形成过程中

某些酶的活化剂,在叶绿素形成过程中起间接作用。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必修1P101)

▲:

注意四个实验:

恩格尔曼实验,萨克斯实验,鲁宾、卡门实验,普利斯特利实验

知识点6:

光合作用过程、实质和意义

1、光合作用的过程:

全部的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及大部分叶绿素a

(1)光反应:

(时间短)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①基本过程:

吸收、传递光能吸收、转换光能

天线色素中心色素被激发失去电子成为强氧

从周围水中夺电子

化剂水被迫失去电子,形成H+和O2电子就由水传给中

心色素,再用来形成ATP和NATPH(电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

②场所:

叶绿体内囊体薄膜(基粒)

③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

H2O2H++1/2O2↑(不需酶)

ATP的生成:

ADP++Pi+能量(电能)ATP

NADPH的生成:

NADP++H++2eNADPH([H])

④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⑤原料、产物和条件:

原料:

H2O、ADP、Pi、NADP+等

产物:

O2、ATP、NADPH([H])等

条件:

光、色素、酶、ADP等

▲原初电子供体为水,最终电子受体为NADP+

叶绿体中ATP和NADPH是在基粒上形成,在基质中利用。

(2)暗反应:

(时间长)

①基本过程:

卡尔文循环(三羧酸循环)

CO2

二氧化碳固定

 

2C3C5

三碳化合物

ATP和NADPH还原

(CH2O)

②场所:

叶绿体基质

③物质变化:

二氧化碳固定:

CO2+C52C3

NADPH、ATP、酶

三碳化合物还原:

2C3(CH2O)+C5

④能量的变化: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⑤原料、产物和条件:

原料:

ATP和NADPH、CO2、C5产物:

(CH2O)、C5

条件:

酶、不一定有光(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可概括为: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

供ADP、Pi和:

NADP+。

(实质上,光反应不断合成NADPH和ATP,暗反应不断消耗NADPH和

ATP,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处于动态平衡。

▲:

条件骤变对光合作用中某些物质的影响:

变光反应减弱NADPH减少CO2固定正常

①光照强弱暗反应减弱

(CO2不变)ATP减少C3还原减弱

C3含量上升

(CH2O)合成减少

C5含量下降

 

暗反应减弱CO2固定减弱C3减少NADPH相对增加

②CO2减少剩余

(光不变)C3还原正常C5增加ATP相对增加

 

光反应减弱,氧气减少

暗反应减弱,(CH2O)合成量相对减少

★:

注意:

a、暗反应中CO2固定和C3还原两个过程,正常情况下应处于动态平衡,只有当条件骤变下,才会暂时性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某些物质(如:

C3、C5、ATP、NADPH等)暂时性改变,但最终也平衡。

b、从以上可以看出,光反应和暗反应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只要抓住ATP和NADPH这个桥梁,再通过图形,就不难掌握相关知识。

2、光合作用实质:

(1)物质变化:

无机物(CO2和水)有机物(CH2O)

光反应暗反应

(2)能量变化: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意义:

(1)完成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

(2)完成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

(3)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的生活环境

a、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

形成阻挡

b、O2臭氧层紫外线

防止

c、O2与CO2维持平衡温室效应

知识点7: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

(1)光照强度:

(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一致)

吸收二氧化碳C'D'

光合速率

B阳生植物CD

A阴生植物

0LBB'光照强度

M

0光照强度A

注意:

①描述该图形

②光饱和点(A、B)A'N

③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放出二氧化碳

解析:

A点(A'):

无光,只有呼吸作用

B点(B'):

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C点(C'点):

对应的光点是光饱和点,此是光合作用最强时的最低光照强度。

AB(A'B'):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BCD(B'C'D'):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OAB:

表示该段时间内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

X轴以上表示光合净产值,X轴以下表示呼吸值,净值加上呼吸值表示光合总产值。

▲:

光点为L时:

MN为光合总值,OA为呼吸总值,MN-OA=ML为呼吸净值

▲: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比较

▲:

实验:

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必修1P105→参考案例)

(2)光质:

(复色光与单色光)

①白光为复色光,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单色光中红光的作用能力最强,蓝紫光次之,绿光最

差。

②影响产物质量:

红光→有利于合成糖类蓝紫光→有利于合成蛋白质、脂肪等

③光质是影响海洋植物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

(光强也影响海洋植物光合作用)

蓝绿藻(上层)→褐藻(中层)→红藻(下层)

原因:

不同波长的光穿透水体的深度不同(波长越短,透射力越强)

不同海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不同的光。

(3)光照时间:

(并不影响光合速率,但影响光合产量)

▲: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临界日长)

(4)光照面积:

(叶面积)(并不影响光合速率,但影响光合产量)

物质的量分析:

A点:

光照面积饱和点,再

呼吸作用增加叶面积(叶重叠),

AB光合作用总量(实际量)光合作用不再增加。

B点: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光合净量(干物质量)应用:

合理密植、修剪、间苗

▲:

光照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并不是

0叶面积指数一回事。

2、CO2(浓度):

光合速率分析:

D(D′):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CO2

EC4植物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