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493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教学文档.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教学文档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9-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考试时间:

12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2.《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易经》(  )

A.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B.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C.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D.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

3.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4.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5.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日三教祖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  )

A.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    B.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极其混乱

C.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D.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

6.据史书记载,明代“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清代亦用“用铜、铅为活字”。

这说明(  )

A.活字开始大多为金属材质                    B.铜、铅活字印刷已比较流行

C.铜、铅活字比较适宜印刷                    D.中国印刷术继续领先于世界

7.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

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

A.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B.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C.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发生巨变                D.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

8.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9.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

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0.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11.“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材料意在说明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

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                    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12.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由此可见(  )

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                        B.西学己经成为社会主流

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                        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

13.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

“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

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14.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

“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

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变法图强从易服开始        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

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        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

16.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

“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

”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

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1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

“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在此他强调(  )

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18.1920年,梁启超说:

“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

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

”梁启超(  )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19.孙中山说: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据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民族主义观仍属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范畴B.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的基本任务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D.将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旗帜

20.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21.1925年3月共产主义者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22.周恩来说: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

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历史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3.邓小平指出,从党的历史来看,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就着党的成熟。

但从中央领导来看,则可以说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由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也成熟了。

材料中第二个成熟的含义主要是

A.革命纲领成熟B.革命路线成熟C.组织建设成熟D.斗争策略成熟

24.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萌发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邓小平理论”。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毛泽东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

C.邓小平与时俱进,他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D.毛泽东思想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误的标准

25.20世纪50年代初期,史料考订派从史学界的主流地位一步步被推向“边缘”,唯物史学派成为主流。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B.新中国政权压制学术思想流派的发展

C.史料考订派理论缺失是它“边缘化”的主因

D.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受政治局势影响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我国高度重视此项人权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时

A.“向科技进军”热潮兴起B.中国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第一颗人造卫星刚刚上天D.《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

27.1984年人称“江南猫王”的画家陈莲涛为邓小平画了一幅《双猫图》,图中有几道遒劲苍老的题词:

“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南方谈话”中能体现这一主旨的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社会主义的本质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检验真理的标准

28.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时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

时间

1977

1979

1984

1988

2019

2019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