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4665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docx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

题目:

对芝加哥学派及其符号互动论的分析

专业:

社会工作

系别:

政法经济系

班级:

B10社工班

学号:

2010021242

学生姓名:

吴永和

指导教师:

柏丽娟

写作地点:

9#011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程

2.1.芝加哥学派的霸主地位饿

2.2.霸主地位的动摇

2.3.第二个芝加哥学派

2.4.芝加哥学派的没落

第三章符号互动论

3.1.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3.2.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3.2.1.布鲁默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解释

3.2.2.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

第四章结论

第五章注释

第六章参考文献

附:

致谢

 

摘要

本论文以芝加哥学派的产生、发展为主线,运用大量史料来阐述芝加哥学派的兴衰,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曾经占据美国社会学研究主导地位的芝加哥学派。

我将着重论述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以及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发展对芝加哥学派传统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芝加哥学派、产生、发展、米德、布鲁默、符号互动论

Summary

ThispaperproducedbytheChicagoschooldevelopmentasthemainlineandsupportedbylostonhistoricalmaterials.LetthereadercanknowingaboutmoreandmoreChicagoschoolofsociology,

IwillintroduceemphaticallyGeorgeHerbertMeadandHerbertBulmer’stheTheoryofSymbolicInteractionSchmidtaboutinfluenceoftheChicagoschool.

Keywords:

Chicagoschoolofsociology.Produce.Develop.GeorgeHerbertMead.HerbertBulmer.theTheoryofSymbolicInteractionSchmidt

 

1.绪论

芝加哥学派大学于1891年创立,并于1892年10月1日正式开课,同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开创了社会学教育的先河。

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最终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在下面的论述中,我将用4章的篇幅来介绍。

同时也将利用4节的内容来阐释该学派最具影响力的——符号互动论。

2.1芝加哥学派的霸主地位

不同领域,同一信仰,总会有一片圣地。

中华民族最期待的传统节日——春节;革命者的红场或延安;各国的政治中心——首都,学术界也无例外。

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即成为全美社会学研究的重镇,主导美国的社会学研究。

历史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在芝加哥大学建校之初就成立了社会学系,因此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学人才。

芝加哥特殊的历史条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对象,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学家,他们志趣相投,并有制度的支持,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保证。

创办了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经验方法

”。

如此种种,铸就了芝加哥学派的霸主地位,引领全美的社会学研究。

2.2霸主地位的动摇

1933年帕克的退休,预示着他个人学术生涯的结束,也象征该学派霸主地位的动摇。

当然,也不是说因为帕克的缺席就注定地位的动摇,不可否认,帕克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认为导致地位的动摇的原因有以丅几点:

1帕克的退休;大家都知道,帕克在城市方面的研究非常突出,但当时美国的城市趋于稳定,人际关系也趋于回暖,使他的研究失去了研究对象。

2其其他大学相继建立社会学系,冲击着他的地位;3美国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下降;4年轻社会学家的反叛,使布鲁默、里斯曼等相继离去,留下的芝加哥学派没有生机可言。

上述4点原因使芝加哥学派走向衰落成为必然。

1934-1935年由东部几所大学的社会学精英组成了一个青年社会学家团体,该团体脱离了实用主义社会学传统及芝加哥学派的组织约束

22,更是加速了其衰落速度。

2.3.第二个芝加哥学派

霸主地位的动摇并不意味着该学派的消亡。

在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的时候,恰好又是她的传统思想——社会心理学拯救了她。

1937年,布鲁默等对米德的思想进行整理,并将其称为符号互动论。

有了符号互动论的支撑,战后芝加哥学派找到了复兴之路,她秉承米德开创的“符号互动论”,倡导使用生活史、自传、个案研究、日记、信件、非结构性访谈和参与观察

等一系列定性研究路径,但对定量主义阵营却排除在外,并且当时的核心人物布鲁默和休斯很少合作,这将注定第二个芝加哥学派也不会走得太久。

1952年,布鲁默的出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终于在1962年休斯的退休,注定该学派的“灭亡”。

2.4芝加哥学派的没落

从以上几节不难看出,该学派经过了两次衰落,而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消亡标志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灭亡。

从成立之初至1933年是其鼎盛时期,随后边走向低谷;战后第二个芝加哥学派也极速走向“灭亡”。

衰落的原因从以上两节有具体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3.1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米德是芝加哥学派的主将之一。

他的成就是由其开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奠定的,严格意义上讲,他的社会心理学只不过是符号互动论的雏形。

因为生前,他并不将其思想系统地称为符号互动论,而是由布鲁默等根据他的讲义提炼出来的。

当然,不可否认,没有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就没有符号互动论。

米德思想来源甚广。

他从威廉.冯特那里获得“姿势”概念,这就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从詹姆斯那里,他得到了“自我”概念;从库利那里得到了“镜中我”,为他提出的“概化的人”的概念提供了早期的理论支持。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前者是个体对他人作出的动力性趋势,后者东社会的自我,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它们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

他的理论将芝加哥学派的视野从宏观过渡到微观社会的层次,同时,也给战后芝加哥学派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保障。

3.2.1.布鲁默关于符号互动论

的解释

符号互动论的一大继承者——布鲁默。

他对互动的理解有如下几点:

〈1〉人类社会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2〉互动是有个人、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3〉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社会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作出情景定义和选择行径路线的过程;〈4〉一般行动和互动所发生的条件是:

只有持续的参与和观察、检验方法,才适合于互动的分析。

从他对互动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

他对米德的思想尤其是方法论不太满意,他的理论具有反理论的特征。

他同时强调人类行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非决定性

,认为人们应该注意经验世界。

因此他就会反对操作主义,反对采用测量、量表、实验等实证主义定量研究方法。

3.2.2.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

1937年,他发表的“社会心理学”一文,成为对抗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有力支撑,是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得以保持,使芝加哥学派有聚集了大量社会学人才,使其又成为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战后的复兴也少不了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他作为芝加哥学派的第三代领头羊,他的符号互动论当之无愧地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与休斯的田野研究共同支撑芝加哥学派的发展。

4.结论

事物发展总会有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芝加哥学派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落,灭亡。

在其短暂的发展史中,留给人们的是辉煌的成就。

但我们要以史为鉴,芝加哥学派从产生到灭亡不过70余年,存在的时间之短,实在出乎意料,其原因不得不深思。

符号互动论对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它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是芝加哥学派从宏观社会研究转向微观社会研究,不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认为符号互动论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关系,因为它把社会关系简单归为人际关系,从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夸大了人的作用;它的缺陷还表现为使用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忽视了社会经济条件对社会关系的制约作用

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的没落也绝非偶然了。

 

注释

啊兰·库隆2000

亚力山大2000

布鲁默“社会心理学”1937

周晓兰《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5-208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7

参考文献

【美】约翰·范·奥弗特.瓦尔德《芝加哥学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01

 

致谢

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要说是论文,可能有些牵强。

虽然我参考了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但对论文的本质还不太清楚,写出的文字不免有些不符合规范,大部分只是罗列史料。

在此,感谢老师的点评,恳请老师帮忙提出修改意见,以便下次改正;同时,也感谢全体室友的支持和帮助。

 

吴永和

2011.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