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4449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docx

508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范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题库

导论(12)

一、单选题

1.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是(C)

A.国际组织B.政党

C.国家D.跨国公司

2.在国际社会的早期阶段,惟一的世界政治经济行为体是(A)

A.国家B.跨国公司

C.国际组织D.政党

二、多选题

1.当前活跃在国际社会中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主要有(ABCDE)

A.国家B.国际组织

C.政党D.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D.跨国公司。

2.根据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判断国家利益正当与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应该包括(ABCE)

A.主权标准B.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统一的标准

C.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益的标准

D.互利标准E.实力标准

3.按照同国家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的程度,可将国家利益分为(ABC)

A.生存利益B.发展利益

C.国际联系利益D.科技利益

E.军事利益

4.综合国力中的物质力包括()

A.资源力B.经济力

C.科技力D.军事力

E.文教力

5.综合国力中的精神力量包括()

A.政府效能

B.国家、民族的内聚力

C.目标合理性

D.社会制度

E.文教力

三、判断题

1.国际组织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过程,并发挥着基础的作用。

2.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国家形象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

4.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5.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和变化的动因。

第一章(25)

一、单选题

1.目前世界上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是()

A.亚太经合组织B.欧洲联盟

C.非洲联盟D.北美自由贸易区

2.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比重最大的是()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木柴

3.新经济的核心是()

A.信息技术革命B.生物技术革命

C.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革命

D.新材料技术革命

4.新经济的兴起,从根源上讲是()

A.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B.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C.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D.克林顿政府的政策效应

5.迄今为止,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依然是()

A.跨国公司B.中小企业

C.国际组织D.主权国家

6.“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

A.英镑在战后世界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

B.确立了美元在战后世界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

C.确立了日元在战后世界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

D.确立了欧元在战后世界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

7.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全球性问题的涌现

8.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时间是()

A.1991年1月1日

B.1992年1月1日

C.1993年1月1日

D.1994年1月1日

9.第一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是()

A.198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

10.2004年欧盟成员扩大至()

A.15国

B.20国

C.25国

D.27国

二、多选题

1.战后初期美国建立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的主要步骤包括()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缔结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策。

D.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则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

E.通过向西方国家提供两个“安全网”,来保证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马歇尔计划()

A.于1947年6月提出

B.又名“复兴欧洲计划”

C.对西欧经济复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对东欧经济复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E.对苏联经济复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区域集团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三大区域组织的发展,这三大区域组织包括()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E.非洲联盟

4.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A.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B.环境恶化

C.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D.能源短缺

E.粮食短缺

5.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

A.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B.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

C.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D.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E.民主化浪潮

三、判断题

1.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关系的隔绝。

2.经济一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

3.欧洲联盟(EU)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为其他区域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4.新经济的兴起,从根源上讲是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5.信息技术革命是新经济的核心。

6.迄今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

7.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意味着先进的国家发展迟缓,而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力量对比状况。

8.《京都议定书》首次确定了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具体指标,区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义务。

9.迄今为止,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10.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也被称为知识经济。

第二章(30)

一、单选题

1.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敦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柱”,即“铁幕”演说的是()

A.丘吉尔B.杜鲁门

C.马歇尔D.戴高乐

2.美国冷战政策的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里根主义的出台B.卡特主义的出台

C.尼克松主义的出台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东西方冷战、对抗的重要战略地区()

A.亚洲B.非洲

C.美洲D.欧洲

4.1996年,俄罗斯与中国建立了()

A.“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C.“全面伙伴关系”

D.“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5.1998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两国将致力于建立()

A.“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C.“全面伙伴关系”

D.“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6.1949年4月,美国纠集西欧国家和加拿大建立针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军事集团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C.“巴格达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

A.1945年5月

B.1947年5月

C.1949年5月

D.1955年5月

8.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A.1947年9月

B.1949年1月

C.1950年2月

D.1955年5月

9.1989年8月,成立首个资产阶级政权的东欧国家是()

A.罗马尼亚

B.保加利亚

C.匈牙利

D.波兰

10.冷战后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是()

A.中国

B.俄罗斯

C.美国

D.欧盟

二、多选题

1.雅尔塔体制()

A.是两极格局的基础

B.彻底打破了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

C.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D.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E.在历史上没起过任何积极作用

2.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

E.“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3.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

A.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B.“经互会”建立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E.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主要表现()

A.国际竞争的焦点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B.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

C.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

D.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E.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5.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包括()

A.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B.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C.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D.美国无力建立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E.美国主张世界政治多极化

三、判断题

1.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

2.雅尔塔体制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3.冷战相对热战而言,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

4.1946年3月,杜鲁门在美国富尔敦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柱”,即“铁幕”演说。

5.“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美国冷战政策的正式形成。

6.1949年4月,美国纠集西欧国家和加拿大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5国在波兰华沙建立了“华沙条约”集团。

8.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

9.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10.当前,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唯一正确道路。

11.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深受美国影响。

12.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渐减小。

13.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

14.所谓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政治、军事因素。

15.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第三章(20)

一、单选题

1.当今世界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

A.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维护联合国的中心地位

C.建立国际新秩序

D.和平与发展

2.在所有发展问题中,核心问题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东方国家的发展

D.发达国家的发展

3.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并为之奋斗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

C.日本D.广大发展中国家

4.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

A.维护和平

B.促进发展

C.生态建设

D.反对恐怖主义

5.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A.促进发展

B.维护和平

C.反对恐怖主义

D.应对气候变化

二、多选题

1.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包括()

A.未来世界必须由美国来领导

B.继续保持它在欧洲和东亚地区的主导权

C.使联合国成为实现美国利益的工具

D.与联合国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E.推进全球资本主义化。

2.关于国际新秩序,西欧国家主张包括()

A.未来世界是多极制衡世界,欧洲应该作为未来世界的一极发挥作用;

B.欧洲是欧洲新秩序建设的领导力量,反对美国继续控制欧洲;

C.美国是欧洲新秩序建设的领导力量,支持美国继续控制欧洲;

D.以欧盟为中心,建设世界新秩序。

E.以联合国为中心,建设世界新秩序。

3.关于国际新秩序,日本的主张包括()

A.在全球对话和协商中,只有美国、日本和欧盟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B.在全球对话和协商中,只有日本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C.在全球对话和协商中,只有美国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D.在未来世界中,日本作为世界的一极,应主导亚太事务。

E.在未来世界中,联合国应发挥中心作用,日本应积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关于国际新秩序,发展中国家主张()

A.未来世界是一球多制

B.未来世界是一球一制

C.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

D.未来世界是少数国家领导的体制

E.希望把联合国改造成为大国分享世界权力的工具

5.关于国际新秩序,发展中国家主张()

A.未来世界是一球多制

B.未来世界是一球一制

C.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

D.未来世界新秩序是名副其实的“新”

E.联合国应该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判断题

1.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2.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3.在所有发展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发展。

4.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5.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并为之奋斗的国家。

6.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

8.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平等待遇。

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战争与革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四章(35)

一、单选题

1.1993年初,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立即提出()

A.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B.尤里卡计划

C.863计划

D.星球大战计划

2.美国提出要搞“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是()

A.肯尼迪政府

B.尼克松政府

C.卡特政府

D.里根政府

3.美国提出“世界秩序战略”的是()

A.杜鲁门政府

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

D.里根政府

4.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是()

A.“和平战略”

B.“世界秩序战略”

C.“超越遏制战略”

D.“参与和扩展战略”

5.美国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的是()

A.肯尼迪政府

D.尼克松政府

C.克林顿政府

D.小布什政府

6.美国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两党制

C.多党制

D.一党优势制

7.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的是()

A.杜鲁门政府

B.艾森豪威尔政府

C.肯尼迪政府

D.尼克松政府

8.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的是()

A.艾森豪威尔政府

B.肯尼迪政府

C.尼克松政府

D.卡特政府

9.提出“和平演变”战略的是()

A.艾森豪威尔政府

B.尼克松政府

C.卡特政府

D.里根政府

10.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是()

A.里根政府

B.老布什政府

C.克林顿政府

D.小布什政府

二、多选题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10年繁荣的原因()

A.“新经济”的推动

B.政府的有效干预

C.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美国充分利用了大量外部资源

E.政府不干预经济

2.美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

A.普选制

B.三权分立制

C.两党制

D.联邦制

E.单一制

3.尼克松政府()

A.扩大了越南战争

B.与中国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与中国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D.对美国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E.联合苏联制约中国

4.克林顿政府提出()

A.“超越遏制”战略

B.“参与和扩展”战略

C.“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D.“星球大战计划”

E.“世界秩序战略”

5.超越遏制战略()

A.是由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

B.是由美国老布什政府提出的

C.实质是放弃遏制

D.是对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

E.针对苏联和东欧

6.“参与和扩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A.把政治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

B.把经济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

C.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

D.扩大民主。

E.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

7.“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对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包括()

A.改变了对威胁来源的看法

B.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

C.高度重视本土安全

D.改变了核战略思想

E.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8.里根政府()

A.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口号

B.公布“星球大战计划”

C.与中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D.与中国签署了八·一七公报

E.对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采取退让政策

9.美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A.传统的中间阶层分化,新的中间阶层由扩大到开始缩小。

B.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比重下降

C.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比重上升

D.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E.工人阶级队伍萎缩

10.美国政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

A.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加强

B.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削弱

C.美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

E.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削弱

三、判断题

11961~1969年美国经济陷入衰落。

2.1992~2001年的十年经济繁荣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期。

3.1993年初,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立即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4.1993年,克林顿上台之后提出了要走“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5.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

6.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美国政治制度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工具和手段。

7.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正式出笼。

8.“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受挫后,改用和平手段推翻共产党、颠覆社会主义的战略。

9.肯尼迪政府上台伊始便提出要搞“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10.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尼克松政府在美国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力图继续保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收缩战略。

11.卡特政府执政时期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

12.卡特的人权外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其主要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

13.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

14.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

15.小布什政府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五章(20)

一、单选题

1.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全面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是()

A.阿登纳政府

B.勃兰特政府

C.施密特政府

D.科尔政府

2.东、西德正式宣告统一的时间是()

A.1989年10月3日

B.1990年10月3日

C.1991年10月3日

D.1992年10月3日

3.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时间为()

A.1999年1月1日

B.2000年1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D.2002年1月1日

4.标志欧洲联盟建立建的是()

A.《罗马条约》

B.《布鲁塞尔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尼斯条约》

5.1995年1月1日,随着奥地利、芬兰、瑞典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扩大到()

A.12国

B.13国

C.14国

D.15国

二、多选题

1.西欧所以在二战后走上联合道路的原因()

A.振兴欧洲的需要。

B.制约德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

C.可以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

D.美国大力促进西欧联合。

E.西欧联合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2.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决定以下几个机构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

A.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B.欧洲煤钢共同体

C.欧洲经济共同体

D.欧洲货币共同体

E.欧洲农业共同体

3.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包括()

A.法国

B.希腊

C.奥地利

D.丹麦

E.英国

4.《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A.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B.于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

C.确定了加紧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和步骤

D.基本确定了政治联盟的目标和内容

E.确定加强司法和内政方面的合作

5.关于北约东扩的正确表述包括()

A.加入北约是中东欧国家的迫切愿望

B.中东欧国家反对北约东扩

C.北约东扩针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俄罗斯

D.北约东扩计划主要是美国主持制定的

E.西欧国家反对北约东扩

三、判断题

1.1967年7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欧共体基本停留在政府间合作性质的、以关税同盟为主的经济一体化。

3.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共体的发展进入了欧洲联盟的新阶段。

4.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转,实现了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5.东欧经济转轨是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6.在政治转轨方面,东欧国家的普遍取向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议会民主制的政治体制。

7.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正式宣告统一。

8.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开始全面实施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9.1964年1月,法国成为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10.自1975年开始,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地区、亚太地区国家签订与实施了四个《洛美协定》。

第六章(28)

一、单选题

1.日本与中国恢复邦交关系的时间是()

A.1972年

B.1974年

C.1976年

D.1978年

2.1983年7月30日,第一次正式提出日本要做政治大国的是()

A.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B.日本首相中曾根

C.日本首相海部俊树

D.日本首相森喜朗

3.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以同盟国占领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的是()

A.苏联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4.从1955年开始在日本长期执政的政党是()

A.社会党

B.公明党

C.自民党

D.民主党

5.1972年访华,与中国签署《日中联合声明》的是()

A.岸信介首相

B.大平正芳首相

C.田中角荣首相

D.福田赳夫首相

二、多选题

1.日本政治趋向右倾保守的主要表现包括()

A.计划修改宪法。

B.极力发展军事力量,企图充当军事大国。

C.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D.审核通过严重歪曲和美化侵略的新编历史教科书,为侵略历史翻案。

E.冷战后日本政治革新力量自身衰落,保守政治力量在国会中处于优势地位。

2.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行的“多边自主外交”主要内容是()

A.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B.以日、英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英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C.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

D.恢复日苏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苏三角关系。

E.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

3.冷战时期日美安保体制主要建立在以下文件的基础上()

A.《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B.《共同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

C.《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E.《日美安保联合宣言》

D.《大西洋宣言》

4.下列关于日本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采取三权分立原则

B.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

C.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D.是参加西方八国首脑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