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44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五大论)1

一、相互依存理论1

二、国家主义理论3

三、霸权稳定论8

四、依附论11

五、世界体系论14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体系18

一、比较优势18

二、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起源(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18

三、第一次相互依存时代(1873——1914)19

四、两次大战与贸易保护主义19

五、第二次相互依存时代(1945——1989)20

六、贸易理论的发展21

七、围绕贸易政策的争论24

第三部分国际货币体系27

一、货币与货币政策27

二、汇率与国际收支27

三、国际货币领域国家与市场的关系29

四、金本位体系30

五、布雷顿森林体系31

六、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32

七、浮动汇率的风险——拉美债务危机33

八、浮动汇率的风险——东亚金融危机34

九、改革的努力:

欧元诞生34

第四部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36

一、国家间的竞争36

 

i

 

二、国家间的合作38

第五部分全球时代的经济与政治44

一、全球化浪潮44

二、新时代的竞争45

三、新时代合作46

四、相互依存体系的前景47

 

ii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五大论)

 

一、相互依存理论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社会出现了本质的变革。

美元的浮动标志着固定汇率时代的结束,石油危机的冲击让人们意识到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转

化为政治力量,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抬头。

这些现象学者对50-60年代盛行的现实主义进行了反思。

相互依存理论就是这种反思的结果。

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理查德·库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学:

大西洋共同体的经济政策》(1968);爱德华·莫尔斯的《现代化和国际关系的转化》(1976);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利和相互依赖》(1977)。

 

(二)主要内容

1、定义:

相互依赖(依存)理论认为,依赖(依存)是指受到外部力量支配或极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国际政治中,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

这些相互影响往往是国际交往所产生的结果,例如货币、商品、人员以及信息等跨国界的流通。

2、理解:

1)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

只有当为彼此的交往活动付出代价时才可以

称的上是相互依存,它既不意味着互利也不意味着没有国际冲突,相反,国际冲

突会采取新的形式甚至增多。

2)并不意味着“零和”。

军事联盟的成员国积极追求相互依存来增加共同的

安全,而经济相互依存的政治也包含着竞争。

3)从不意味着完全平等。

最有可能为行为者提供影响力的是相互依存关系

中的不对称状况。

3、两个核心概念:

敏感性和脆弱性。

敏感性指在某种政策框架内各国之间的相互反应程度,也就是说,某国发生

的变化导致另一国有代价的变化的速度有多块,所付代价就有多大。

脆弱性指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的损失,其程度取决于各行为体获得可替

代选择的相对能力以及为此所付的代价。

4、相互依赖理论认为,现实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缺陷。

 

1

 

第一,各个社会之间的联系时多样的,而不仅仅是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交往;

第二,问题之间等级之分消失,军事问题并不总是首要问题;

第三,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在联盟国内部之间更是如此。

5、复合相互依存

特征:

非国家的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中的问题无法明确地划分等级;

武力是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

四个政治过程:

联系战略;议题的确定;跨国及跨政府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

6、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相互依存论提出了寺中解释模式:

经济过程;世界总体权力结构;不同问题领域中的权力结构;受国际组织影响的权力潜能。

 

(三)贡献:

1、将非国家关系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并将其系统化;

2、将权力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拓宽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

3、将国际机制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后来国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自由

制度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四)挑战:

1、国际机制与霸权国家的关系问题。

霸权稳定论提出相互依存的国际机制必须有制定者和维持者,即霸权国家;

融合结果:

基欧汉本人主张,即使在美国霸权衰退之后,相互依存依然存在,

因为机制一旦产生,它有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运行,而国家之所以愿意接受

这种机制,主要是因为在某些问题领域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国家利益。

2、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

国家主义理论对相互依存论的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提出挑战。

国家主义理论认为,机制可以帮助国家避免不协调的行为,而且在某些情况

下可以成为弱国的一种权力资源,国际机制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

 

2

 

融合结果:

国际制度主义:

1)制度对于有雄心的政府来说是一种潜在的资源;

2)制度有利于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在国际制度中进行讨价还价;

3)国际制度可以作为平衡或反对其他制度的工具;

4)国际制度可以在政治上刺激国家表露出政府的意愿,从而为其他国家提

供信息并使得政策更具有可预测性;

5)国际制度可以促使国家的责任具体化;

6)国际制度不但可以影响国家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偏好)

相互依存论后来向现实主义靠拢并互相影响,它虽然有贡献但早期概念也有很大争议。

 

二、国家主义理论

(一)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衰落、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复苏,

以及美国霸权的衰退,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重大冲

击的事件。

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美国带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欧洲区

域一体化的深化。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西方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中以自由主义

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期望降低,重返古典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形成了国家

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变化:

1)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

2)70年代初,全球经济滞胀,石油危机,固定汇率结束;

3)美国霸权衰退,带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4)欧洲一体化的深化

主要代表及其著作有:

罗伯特·吉尔平:

《美国的实力与跨国公司》;彼德·卡扎斯坦《国际关系与国内结构》;斯蒂芬·克拉斯纳《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的结构》等。

 

(二)基本观点:

尽管国家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与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

 

3

 

义理论不同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其中心思想是经济活动要为——而且应当为国家建设的大目标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

尽管所有的国家主义者在强调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实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具体问题上的论述并不相同。

吉尔平更为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克拉斯纳关注的是对原材料的投资,卡扎斯坦更多地关注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区别。

 

对“国家主义理论”的总结:

国家主义没有一个系统的、具有继承性的理论体系,其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散见在对不同现实问题的分析中,主要表现为吉尔平对跨国公司和跨国经济关系的政治基础的分析、克拉斯纳对原材料投资和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的分析,卡扎斯坦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比较。

1、罗伯特·吉尔平:

《美国的实力与跨国公司》

运用“国家权力分析法”,对跨国公司以及跨国经济关系的政治基础进行分

析。

1.1、国家和世界市场的三种模式

(1)“主权困境”模式(自由主义的模式)

维农《主权困境》

观点:

经济相互依存、技术的进步促使传统经济的载体——民族国家逐渐让位于跨国公司,后者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论据:

跨国公司促使世界经济成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民族国家日益融入到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受益。

(2)依附理论模式(马克思主义的模式)

观点: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跨国公司遵循“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规律运行。

发展与欠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不平等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创造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欠发展,后者源于政治上的不自主和经济上对于前者的依附。

(3)重商主义模式

 

4

 

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将民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看成是世界经济的首要

因素。

观点:

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正在

加强。

因此,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工业化的世界经济,其结果是

区域化。

1.2、对三种模式的批判

(1)对“主权困境”的批判:

从70S后国际社会的经验事实出发——

美国的跨国公司受到日、欧的国家经济的挑战;

美国的跨国公司实力衰退,既改变了其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也改变了美国政

府与他国政府关系的改变;

外来跨国公司受到国家措施的挑战。

(2)对依附理论的批判

夸大了美、日、欧的共同利益。

低估了亚洲、非洲、中东和加拿大这些边缘国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值得商榷。

(3)对重商主义模式的批判

“世界经济将被区域化所取代”,没有充分说服力。

事实——

美国仍然主宰着世界经济。

美国仍然为欧洲和日本提供军事和安全保障。

所以,只要日、欧没有找到其他办法来取代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以来,区域集团化的论断就缺乏可行性。

1.3、国家权力分析方法

以市场、政治和对外投资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国家权力分析方法,对世界经济进行分析,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论述:

(1)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扩散:

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是有等级结构的。

结构是指国际体系存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分。

等级是指核心区处于支配地位,边缘区处于从属地位。

 

5

 

当代有等级结构的国际体系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核心是一个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某种经济和政治功能的民族国家。

二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是一种功能关系。

衡量“核心区”的标准——三种功能:

一是,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国际银行的功能,为国际体系提供国际货币和国际结算及其管理体系;

二是,在创立和组织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能够通过私人投资或对外援助,为国际体系提供投资资本并且促进国际体系的发展。

符合标准的只有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财富、权力和经济活动存在两个过程:

一个是世界经济增长分布的极化(经济增长和分布的不均)过程,核心区是增长分布集中的地区;

二是世界经济的扩散(生产要素的流动,从核心区流向边缘区)过程,注意:

扩散过程和结果不是均衡的,边缘地区可能揣性能债权人,并最终转化为新的工业中心。

(2)国内政策与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不仅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而且受到国内政治秩序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一国经济衰退时,对外投资的“政治化”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对外投资的“政治化”表现为4类经济战略:

第一类,核心区以证券投资的形式向边缘区输出资本。

第二类,核心区采取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第三类,核心区重新盘活核心区经济本身。

(政府鼓励新技术、新工业,投资国内以往被忽视的行业。

第四类,核心区采取保护战略或建立某种有益于本国经济的体系。

(在边缘区取得发展并使得投资条件有利于边缘区的条件下)

(3)工业扩展和国际冲突

工业扩展导致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新旧交替,从而导致国际冲突。

有三种可能

性:

 

6

 

第一种,旧核心国家会想方设法维持或重新确立自己在新出现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