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拓展课程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拓展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拓展课程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拓展课程教案
萧山区新湾小学拓展课程
备课本
课程名称:
数学拓展班
教 师:
胡柏灿
2015学年第二学期
萧山区新湾小学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课
程
目
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
“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共一个班现有学生20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
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
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教
学
进
度
日期
教学内容
高斯求和
任务1-1分享高斯求和的故事
2课时
任务2-1尝试小练习
任务2-2交流整理
行程问题
(一)
任务3-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3-2自主探究
任务3-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行程问题
(二)
任务4-1题展示
1课时
任务4-2自主探究
任务4-3小组总结方法
行程问题
任务5-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5-2尝试小练习
任务5-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盈亏问题
(一)
任务6-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6-2尝试小练习
任务6-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盈亏问题
(二)
任务7-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7-2尝试小练习
任务7-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盈亏问题(三)
任务8-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8-2尝试小练习
任务8-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倍数问题
任务9-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9-2尝试小练习
任务9-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鸡兔同笼
任务10-1问题展示
1课时
任务10-2尝试小练习
任务10-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萧山区新湾小学拓展课程教案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高斯求和
教学目标
1.会求等差数列的和利用首项和末项以及公差之间的关系求项数,求末项,求公差,求首项。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1讲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
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
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
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
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
例如:
(1)1,2,3,4,5,…,100;
(2)1,3,5,7,9,…,99;
(3)8,15,22,29,36,…,71。
其中
(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1+2+3+…+1999=?
分析与解:
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
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11+12+13+…+31=?
分析与解:
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
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3+7+11+…+99=?
分析与解:
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
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求和基本上都能完成要求,但求项数往往漏加1,或者对加1不了解,还是求末项往往多加一个公差,就是学生对首项到底增加多少等于末项不理解。
应该多让学生体会增加的公差个数+1才等于项数。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高斯求和
教学目标
1.会求等差数列的和利用首项和末项以及公差之间的关系求项数,求末项,求公差,求首项。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1)2+4+6+…+200;
(2)17+19+21+…+39;
(3)5+8+11+14+…+50;(4)3+10+17+24+…+101。
2.求首项是5,末项是93,公差是4的等差数列的和。
3.求首项是13,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30项的和。
4.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
问:
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次?
5.求100以内除以3余2的所有数的和。
6.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
二、小组讨论
1.如何才能对求末项和项数之间的求解熟练掌握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基本上能掌握练习要求,只是对增加几个公差和项数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熟练。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解决实际的行程问题
2.学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行程问题
(一)
路程、时间、速度是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这一讲就是通过例题加深对这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例1一个车队以4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00米的大桥,共用115秒。
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间隔10米。
问:
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
分析与解:
求车队有多少辆车,需要先求出车队的长度,而车队的长度等于车队115秒行的路程减去大桥的长度。
由“路程=时间×速度”可求出车队115秒行的路程为4×115=460(米)。
故车队长度为460-200=260(米)。
再由植树问题可得车队共有车(260-5)÷(5+10)+1=18(辆)。
例2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
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分析与解:
这道题没有出发时间,没有甲、乙两地的距离,也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路程,似乎无法求速度。
这就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时间和路程。
假设A,B两人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A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点到;B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点到。
B到乙地时,A距乙地还有10×2=20(千米),这20千米是B从甲地到乙地这段时间B比A多行的路程。
因为B比A每小时多行15-10=5(千米),所以B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是
20÷(15-10)=4(时)。
由此知,A,B是上午7点出发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15×4=60(千米)。
要想中午12点到,即想(12-7=)5时行60千米,速度应为
60÷(12-7)=12(千米/时)。
例3划船比赛前讨论了两个比赛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划行赛程的一半;第二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划行比赛时间的一半。
这两个方案哪个好?
分析与解:
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快,所用时间越短。
在这两个方案中,速度不是固定的,因此不好直接比较。
在第二个方案中,因为两种速度划行的时间相同,所以以3.5米/秒的速度划行的路程比以2.5米/秒的速度划行的路程长。
用单线表示以2.5米/秒的速度划行的路程,用双线表示以3.5米/秒的速度划行的路程,可画出下图所示的两个方案的比较图。
其中,甲段+乙段=丙段。
在甲、丙两段中,两个方案所用时间相同;在乙段,因为路程相同,且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速度快,所以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所用时间短。
综上所述,在两种方案中,第二种方案所用时间比第一种方案少,即第二种方案好。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学生能完成用数量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应用能力上有待加强,主要是在线段图的利用上更应注重。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3.学会解决实际的行程问题
4.学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行程问题
(二)
本讲重点讲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表现为:
相遇问题:
追击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总是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两个,求另一个。
例1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3时,甲车到达B地。
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
先画示意图如下:
图中C点为相遇地点。
因为从C点到B点,甲车行3时,所以C,B两地的距离为40×3=120(千米)。
这120千米乙车行了120÷60=2(时),说明相遇时两车已各行驶了2时,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 (40+60)×2=200(千米)。
例2小明每天早晨按时从家出发上学,李大爷每天早晨也定时出门散步,两人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60米,李大爷每分钟行40米,他们每天都在同一时刻相遇。
有一天小明提前出门,因此比平时早9分钟与李大爷相遇,这天小明比平时提前多少分钟出门?
分析与解:
因为提前9分钟相遇,说明李大爷出门时,小明已经比平时多走了两人9分钟合走的路,即多走了(60+40)×9=900(米),
所以小明比平时早出门900÷60=15(分)。
例3小刚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2米/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18秒。
已知火车全长342米,求火车的速度。
分析与解:
在上图中,A是小刚与火车相遇地点,B是小刚与火车离开地点。
由题意知,18秒小刚从A走到B,火车头从A走到C,因为C到B正好是火车的长度,所以18秒小刚与火车共行了342米,推知小刚与火车的速度和是342÷18=19(米/秒),
从而求出火车的速度为19-2=17(米/秒)。
例4铁路线旁边有一条沿铁路方向的公路,公路上一辆拖拉机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
这时,一列火车以56千米/时的速度从后面开过来,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拖拉机身旁用了37秒。
求火车的全长。
分析与解
与例3类似,只不过由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变成了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
由上图知,37秒火车头从B走到C,拖拉机从B走到A,火车比拖拉机多行一个火车车长的路程。
用米作长度单位,用秒作时间单位,求得火车车长为
速度差×追及时间
=[(56000-20000)÷3600]×37
=370(米)。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对所学情况掌握还可以,但是自己画图能力还有待加强,应该在学生会画图的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甚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5.学会解决实际的行程问题
6.学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行程问题练习
1.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点甲到达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
问:
东、西两村相距多远?
2.红星小学组织学生排成队步行去郊游,步行的速度是1米/秒,队尾的王老师以2.5米/秒的速度赶到排头,然后立即返回队尾,共用10分钟。
求队伍的长度。
3.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两人同向而行,甲26分钟赶上乙;两人相向而行,6分钟可相遇。
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4.某人沿公路前进,迎面来了一辆汽车,他问司机:
“后面有骑自行车的人吗?
”司机回答:
“10分钟前我超过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这人继续走了10分钟,遇到了这个骑自行车的人。
如果自行车的速度是人步行速度的3倍,那么,汽车速度是人步行速度的多少倍?
5.某人沿着电车道旁的便道以4.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每7.2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过,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过。
如果电车按相等的时间间隔发车,并以同一速度不停地往返运行,那么电车的速度是多少?
电车发车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6.铁路旁有一条小路,一列长110米的火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向南驶去,8点时追上向南行走的一名工人,15秒后离他而去,8点6分迎面遇到一个向北行走的农民,12秒后离开这个农民。
问:
工人与农民何时相遇?
7.小红从家到火车站赶乘火车,每小时行4千米,火车开时她还离车站1千米;每小时行5千米,她就早到车站12分钟。
小红家离火车站多少千米?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这些练习题都需要画线段图和仔细的审题才能发现规律,学生自主解答这些题目的难度比较大,尽量安排学生能够在课后自己在能自主的解答这些题目。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盈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盈亏问题的解答方法并理解其意思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盈亏问题
(一)
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根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例1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4粒则多9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
分析:
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就少6粒,两种不同的方案一多一少相差9+6=15(粒)。
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案的分配数不同,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
每人相差1粒,多少人相差15粒呢?
由此求出小朋友的人数为15÷1=15(人),糖果的粒数为
4×15+9=69(粒)。
解:
(9+6)÷(5-4)=15(人),
4×15+9=69(粒)。
答:
有15个小朋友,分69粒糖。
例2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3粒则剩2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
多少粒糖果?
分析:
本题与例1基本相同,例1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4=1(粒),本题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3=2(粒)。
例1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9+6=15(粒),本题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2+6=8(粒)。
仿照例1的解法即可。
解:
(6+2)÷(4——2)=4(人),
3×4+2=14(粒)。
答:
有4个小朋友,14粒糖果。
由例1、例2看出,所谓盈亏问题,就是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分给一定数量的人,由两种分配方案产生不同的盈亏数,反过来求出分配的总人数与被分配东西的总数量。
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之差与盈亏总额(盈数+亏数),由此得到求解盈亏问题的公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不一定总是一“盈”一“亏”,也会出现两“盈”、两“亏”、一“不盈不亏”一“盈”或“亏”等情况。
例3小朋友分糖果,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若每人分16粒,则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果。
问:
有多少粒糖果?
分析与解:
第一种方案是不盈不亏,第二种方案是亏16×3=48(粒),所以盈亏总额是0+48=48(粒),而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6——10=6(粒)。
由盈亏问题的公式得
有小朋友(0+16×3)÷(16——10)=8(人),
有糖10×8=80(粒)。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学生完成度还可以,但就是表达意思上面有所欠缺。
尽量安排学生能够在课上表述自己在解答这些题目的想法。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盈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盈亏问题的解答方法并理解其意思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盈亏问题
(二)
例4一批小朋友去买东西,若每人出10元则多8元;若每人出7元则少4元。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
东西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与解:
两种购物方案的盈亏总额是8+4=12(元),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0——7=3(元)。
由公式得到
小朋友的人数(8+4)÷(10——7)=4(人),
东西的价格是10×4——8=32(元)。
例5顾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若买5本则多3元;若买7本则少1.8元。
这本书的单价是多少?
顾老师共带了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
买5本多3元,买7本少1.8元。
盈亏总额为3+1.8=4.8(元),这4.8元刚好可以买7——5=2(本)书,因此每本书4.8÷2=2.4(元),顾老师共带钱
2.4×5+3=15(元)。
例6王老师去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差30元。
问:
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
王老师带了多少钱?
分析:
本题在购物的两个方案中,每一个方案都出现钱不足的情况,买7把小提琴差110元,买5把小提琴差30元。
从买7把变成买5把,少买了7——5=2(把)提琴,而钱的差额减少了110——30=80(元),即80元钱可以买2把小提琴,可见小提琴的单价为每把40元钱。
解:
(110——30)÷(7——5)=40(元),
40×7——110=170(元)。
答:
小提琴40元一把,王老师带了170元钱。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学生完成度还可以,但就是表达意思上面有所欠缺。
尽量安排学生能够在课上表述自己在解答这些题目的想法。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盈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盈亏问题的解答方法并理解其意思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盈亏问题(三)
1.小朋友分糖果,每人3粒,余30粒;每人5粒,少4粒。
问:
有多少个小朋友?
多少粒糖?
2.一个汽车队运输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汽车运35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0千克;如果每辆汽车运40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千克。
问:
这个汽车队有多少辆汽车?
要运的货物有多少千克?
3.学校买来一批图书。
若每人发9本,则少25本;若每人发6本,则少7本。
问:
有多少个学生?
买了多少本图书?
4.参加美术活动小组的同学,分配若干支彩色笔。
如果每人分4支,那么多12支;如果每人分8支,那么恰有1人没分到笔。
问:
有多少同学?
多少支彩色笔?
5.红星小学去春游。
如果每辆车坐60人,那么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那么恰好多出一辆车。
问:
有多少辆车?
多少个学生?
6.某数的8倍减去153,比其5倍多66,求这个数。
7.某厂运来一批煤,如果每天烧1500千克,那么比原计划提前一天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那么将比原计划多用一天。
现在要求按原计划烧完,那么每天应烧煤多少千克?
8.同学们为学校搬砖,每人搬18块,还余2块;每人搬20块,就有一位同学没砖可搬。
问:
共有砖多少块?
教
学
效
果
及
反
思
学生完成度还可以,但就是表达意思上面有所欠缺。
尽量安排学生能够在课上表述自己在解答这些题目的想法。
授课日期
指导教师
胡柏灿
学生人数
20人
缺席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
倍数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画线段图”对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处。
2、培养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以及根据线段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用线段图解决倍数问题》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智力题,让学生解答。
2、让学生谈一谈做题的感受。
3、师:
我愿意为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这里有四个题,做对了第一题,我给同学们摆pose,做对了第二题我给同学们背首诗,做对了第三题我给同学们唱首歌,做对了第四题我给同学们跳个舞。
请选择。
4、多数学生:
选择第四题!
5、教师出示第四题,学生思考。
6、教师统计做出来的同学有多少。
(可能没有)师:
看来还得从简单一点的坐起,看能否从简单的题中获得一些方法,再来解决难一点的题吧。
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第一题:
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共240棵,其中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2倍,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2、让学独立完成。
(这个题可能有二学生会做,有的学生不会做)
3、让会做的学生将他们的解题思路讲出来(学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