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529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docx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通过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2.万隆会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导入新课】

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

"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

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提问:

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

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

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伟人为中苏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问: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

其内容是什么?

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补充。

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提问:

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

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

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2.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的会议.亚非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然而,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

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

可以想见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

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去何从?

出示下列材料,讲述亚非会议的成果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后,提出以下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而讲了这番话?

周恩来总理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如何做到求同存异?

由学生回答和教师纠正指出:

在亚非会议上,有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诬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作了上述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实际上成为和平共处原则的体现和引申。

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的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后研讨】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旧中国(中华民国)形成不同外交政策和方针。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说一说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什么不同?

思路:

①社会制度的不同。

新中国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因为依附于外国,民族没有独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

②阶级基础不同。

新中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旧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如有其它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明确阐述出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

【本课小结】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国际关系的影响。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分析图表

问题探究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基本准则。

通过对本节课三个主要事件的讲述,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中日关系

的改善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2.过程

3.意义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原因

2.过程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2.过程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

重点: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结合本节课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请大家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成就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它引领中国不断地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由此导入新课---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

【讲述内容】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什么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阻力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前新中国为什么不能进入联合国?

请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从此中华民国结束了它的历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

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代表的合法权利。

新中国的要求得到苏联、印度等国家的支持。

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华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引言部分的图表,思考分析我们从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示学生:

联大开始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历届联大讨论此问题与支持票数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60~70年代之间支持中国的票数大幅度增加?

让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过程中,了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最终得出联合国也需要中国的历史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以图表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通过观察本图表,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表格中展现了支持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赞成票数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在1970年,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第一次超过美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

两部分内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正在走向破产;美国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政策正在趋于瓦解。

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历史的必然。

2.过程

联合国成立之初仅有51个会员国,基本上听命于美国的操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亚非新独立的国家进入联合国,到20世纪70年代,它们成为联合国中的重要力量。

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毛泽东指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过程中,1970年为什么是最关键的一年?

20世纪到70年代,联合国内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的方案。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

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中国代表权问题再次成为会议的焦点。

在经过长达一周的辩论以后,10月25日晚,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两阿”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

投票结果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联大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这一提案的通过使得美国和日本提出的所谓“中国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没来得及表决就成了废案,成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最惨重的失败”。

(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26届联大得决议,看资料回放)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教材以20世纪70年代为历史坐标,阐释了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联合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联合国。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随后重点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期间新中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争取到第三世界国家和的支持,在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艰难历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获得解决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有关联合国和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

事件对中国方面的重要性及对世界的影响等几个角度思考。

注意让学生结合史实畅谈自己对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意义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得的分析概括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

第三、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第四、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宣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教科书出示了4幅历史照片《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白宫阳台上》,展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教学时可以将此4幅历史照片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的流动中感受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是维护国家利益。

在学生学习《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之前,播放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与周恩来握手的历史音像资料,一方面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渲染这次历史性握手的意义。

请学生观察尼克松下飞机后是谁主动伸出手?

尼克松为什么要精心设计这次握手?

教师可以补充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的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握手这一傲慢失礼行为,引起学生对这次握手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结束了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两个大国相互敌对、相互隔绝的时代,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亿万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人民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这个事实。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首先学生需要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然后请学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对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上的变化。

注意按照时间顺序寻找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是什么。

美国对台湾问题在态度上的变化是什么。

最后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变化的原因。

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

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一、寻找比较点是什么。

第二、分析比较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三、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1.原因

(1)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背景

中美双方的共同威胁是解冻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从意识形态分歧,演变为国家利益冲突。

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几乎同时,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世界的抗争中成为劣势。

苏联成为中美双方共同的威胁,这是中美双方能够走到一起的重要基础。

可以引用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段谈话“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可以通过以下设问进行讲解:

尼克松是怎样看待中国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

他讲话内容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尼克松对中国的认识说明什么问题?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美国政府向中国领导人发出的重要信号。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过不同渠道频频向中国领导人挥动“橄榄枝”。

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

“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

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面对美国方面的政治动向,中国领导人积极回应。

然后借助两幅历史照片《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为情境,请学生思考,第二天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的大幅照片为什么要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这件事对一向痛恨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他对斯诺说: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

遗憾的是当时的美国没有注意到中国的这个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