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3829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docx

幼儿园优质课《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黄河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象》教案1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

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

  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

(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

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

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

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

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

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

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

  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1、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

气候干燥炎热。

  2、动物们干渴难忍。

  3、为后文急于喝水。

  4、忘了危险埋下伏笔。

(细致形象)

  5、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

  6、环环紧扣。

  7、故事想象合理。

  8、地质变化的过程。

  9、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

  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黄河象》教案2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

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

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

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

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

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

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

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

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

蓝蓝的天空。

  挣扎:

用力支撑。

  炙烤:

炙,烤。

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

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

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

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

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

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

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

完整(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

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

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

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假想的根据:

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黄河象》教案3

  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

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

  生:

想。

  师:

谁为我们当导游呢?

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

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

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

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汇报。

  生:

“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

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理解:

“有气无力”。

  师:

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

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

  师:

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

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

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

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

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

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师:

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

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

《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

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

“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

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

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小结:

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

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

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

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黄河象》教案4

  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

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

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四人小组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

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

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

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黄河象

《黄河象》教案5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合理想象的文章,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从关键的词语去突破。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理清文章思路显得轻而易举。

  我力图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推理。

  其次,通过单独思考、表演、交流、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炙烤、扑踏扑踏、”等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表演升华、推理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字,体味老象是如何形成化石的

  学习本文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断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熟悉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黄河象骨骼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难点:

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五、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复习导入

  1、教师:

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学习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你面对这样一具完整的骨骼,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2自然段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点拨:

大约—用词准确、严谨;碧空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气热(炙烤、蒿草、栎树、羚羊、鸵鸟);小河:

弯弯的,缓缓地)

  2、学习3自然段

  教师:

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大象”在做什么呢?

  女生读,男生思考

  交流:

(表演辅助理解)

  评议:

老年公象(权威,首领);动作:

扑踏扑踏;神态:

疲劳、干渴)

  3、学习4自然段

  男生读,女生思考

  交流

  4、学习5自然段

  默读,思考

  交流

  拓展: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头象,你会怎样做呢?

  5、带着沉重的语气读6、7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学

  提示:

默读

  2、交流

  3、点题:

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在黄河边上出土,所以这头象,被命名为:

黄河象

  (四)讨论

  1、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2、点拨、交流

  (五)小结:

  课文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来叙述,但都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进行。

《黄河象》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